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18位青年艺术家的未来想象与洞见

图片

图片

《模仿游戏 | Imitation Game》by 李杭

图片
《虫态|State of The Insectoid》by 苏扬
图片



2022届“艺术与科技”方向的毕业生是一群不平凡的学生,他们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时期,他们用想象与创造展现了在面对困境时的智慧与从容,他们用浪漫与关怀体现了人性的温柔与善良。这些年轻艺术家通过充满未来关切的作品,对生命与生态,社会与文化,以及技术与伦理等时代命题给出了及时且有效的回应,为我们想象与洞见未来提供了有益的思辨


图片



18位青年艺术家

想象洞见

未来






图片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

研究生作品



机器人科技与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Robot Technology and Art

01

模仿游戏 | Imitation Game

作者 / 李杭

导师组 / 陈小文教授、吕品昌教授、姚燕安(外聘)

王选政教授、钟栗铎(外聘)


                                                              MANA APP                         交易担保                         放心买                                               模仿游戏-李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模仿游戏》是一件借助PoseNet人体姿态识别算法从而学习人类肢体语言的机器人装置艺术作品。作品主体是一个婴儿形态机器人,它可以识别并记录观众的肢体动作,通过算法驱动电机进行学习和模仿。随着数据集的拓展和算法的迭代,它将跟随观众学会更多的人类肢体语言。这件作品试图以这样一种戏谑的方式和荒诞的游戏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机器智能背后的技术伦理问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导师评语

李杭的 “模仿游戏” 来自于他对机器学习的哲学思考:何为机器人的意识和情商?作品的魅力就在:“她”不是机器人,而是隐喻和神话(本雅明笔下的当代神话)。李杭塑造了一个我们似乎不得不收留的“孩子”,就像我们第一次从护士的手中抱过来自己的亲生孩子,我们怀疑:“这是我的孩子吗?”  “模仿游戏” 是人类的镜像,在她的面前,我们可能会自恋、自问或者是自责……李杭三年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提出科技伦理问题。


——陈小文教授



智能科技与可穿戴设计研究

Wearabl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esign Research

01

附行 |Melting Myth

作者 / 宫一宁

导师组 / 费俊教授、陈小文教授、滕菲教授、吕越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现代家庭植物培养基质中参杂了大量的工业甚至家装通用材质,此时,泥土不再是自然的泥土,人造物也不是自然的威胁,形成了一种源于日常的合成自然。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环保与生态材料往往是由易降解为目的设计,而在现实中,混合的状态成为日常,甚至更优。作品试着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面对侵入日常的,人与自然深度共生,探讨植物和人类身体之间建构具身性共生关系的可能,通过将智能感知、人造材料与植物培育相结合,可穿戴装置创建出附着于身体的、人植共生的可持续动力循环系统,身体的行为成为植物灌溉的动能,而植物的培育又能为人类带来情绪调节等自然能量。

导师评语

人类一直依靠植物提供氧气、食物、药材、美化、材料,植物的生存能力,是包括人类的任何动物都无法比拟的,植物在日益反自然化的人工生长环境中也表现出不可思议的适应能力,《附行》这件可穿戴艺术作品探讨在人类世语境中人与自然深度共生的可能性,通过艺术与智能科技、生物科技结合,人的肉身和培育在人造材料上的植物形成了相互依存的交互关系。


——费俊教授



02

虫态|State of The Insectoid

作者 / 苏扬

导师组 /

滕菲教授、陈小文教授、费俊教授、吕越教授


                                                              MANA APP                         交易担保                         放心买                                               虫态|State of The Insectoid-苏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动物比人在自然中存在的更久,他们给智能穿戴设计领域很多启示。技术的发展似乎逐渐使我们远离真实的自然,而智能穿戴正融合肉身成为我们的“器官”。人类对自然的迷恋是进化遗留的本能,或许我们在反思技术规训身体的同时是否可以利用技术的加持使肉体重返自然。虫态身体,思考利用智能穿戴构建身体与自然的连接。

图片

图片


导师评语

苏扬于“再野化生态修复理念在智能可穿戴设计的应用研究”中,创建了她的“虫态”。她试图借由身体的延伸物去更紧密地链接自然,通过人与虫的角色转换去强化或扩展人类日渐退化的触角与感知体验。从该选题的论文到重塑身体的智能可穿戴物,都在努力地警示我们,人类在享用美好与便捷之际,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滕菲教授



生物艺术与科技研究

Bio Art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01

守护者

作者 / 富裕

导师组 / 陈小文教授、费俊教授

姚璐教授、Clive van Heerden(外聘)


                                                              MANA APP                         交易担保                         放心买                                               守护者-富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个人所接触到的第一批微生物是来自母亲阴道的乳酸菌,它们守护着婴儿的初生。同时,自然中的微生物也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土壤细菌对缓解人类的负面情绪、维持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装置中培养了来自母体的乳酸菌,塑造了女性的身体,并与土壤并存。视频展示与装置相应的母体与自然相结合的虚构场景,营造作品体验时的沉浸感。此时,“守护者”不仅代表了微生物,更映射了母体与自然身份的重叠。


图片

图片


导师评语

富裕的《守护者》无疑是一件有启示性的生物艺术作品——制作精美,材质浪漫,内涵丰富,锋利却又藏而不露。在此,精美被用来作为策略:将观众带回遥远的,抑郁伴随着哀悼的分离。法国哲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她的著作“Black Sun”这样问道:“美丽之物是不是在毁灭和战争之后仍旧返回,以证明死后有生,不朽是可能的?”《守护者》回答了克里斯蒂娃的提问。

——陈小文教授



02

仲夏夜之梦2222

作者 / 张羽洋

导师组 / 费俊教授、陈小文教授

姚璐教授、Clive van Heerden(外聘)


                                                              MANA APP                         交易担保                         放心买                                               仲夏夜之梦2222-张羽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0年后,草木萧疏,人机混沌,那时的拉山徳或许是仿生人,密林早已荒芜,那个植物崇拜的时代,仅存的圣花被机器奉养,它神秘的花汁是人类信仰,化解着矛盾冲突,人类贪婪挣扎着汲取汁液,仿佛亵渎神明。作品由植物、营养液、植物生长灯、纱、沙、红外感应、树脂、金属、亚克力、电机等材料构成不同线索,用装置呈现一场实验戏剧,以生态观纬度建构莎翁《仲夏夜之梦》的未来演绎,试图探讨人与自然与技术的纠缠关系。

图片
图片
图片


导师评语

作品以未来视角重新解构并演绎了2222年的《仲夏夜之梦》,引发对人类、科技与自然之间日益加深的共生关系的思考。与原著中所描绘的诗意化的自然景观不同的是,在那个自然生态已经毁坏殆尽的年代,植物成为了被膜拜的对象,一出人类缺席的既浪漫又苍凉的荒诞戏剧正在上演,由金属构件、液体器皿、机械手臂、充气装置、神圣光环等支离破碎的物体所构建的“演员们”,与带有自然意向的虚拟图像共同营造出一种既未来又蛮荒的生态情境。


——费俊教授


智慧型城市设计研究

Design Research on Smart City

01

《似花园》

作者 / 张葆頔

导师组 / 宋协伟教授、韩涛教授、常志刚教授、靳军教授


                                                              MANA APP                         交易担保                         放心买                                               似花园- 张葆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植物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是见证地球活动和城市生态系统、历史与当下环境危机的“活化石”。本作品通过研究植物的进化史、建立时间维度坐标系,进行灭绝与濒危植物的数字艺术图像设计,进而将图像融入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之中,使其形成公园的数字景观,给现实场景提供了沉浸式、可交互性与创新性体验,并且分别从生态复原、形态再现和技术呈现三个维度诠释“似花还似非花”。


导师评语


张葆頔在《似花园》作品中通过对植物进化史的研究,将其分为四个重要时代进行灭绝植物和生存环境的数字化再现,利用虚拟的数字植物多维度地探讨植物作为地球文明、城市生态以及技术发展变化的见证。作品将数字艺术图像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生成智慧公园虚拟景观,为公园现实场景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当下技术发展热潮所带来的人工数字图像与自然生态景观的对比与思考。


——宋协伟教授




媒体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Digital Media Art

01

混生园林 Hybrid Garden

作者 / 何聪进

导师组 / 费俊教授、靳军教授、程可槑教授


                                                              MANA APP                         交易担保                         放心买                                               混生园林 Hybrid Garden-何聪进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混生园林Hybrid Garden尝试去构建未来不同系统之间的共生关系,作品由数字仿生植物、数字媒体景观、机械物理仿生植物、和自然植物构成。作品呈现出一种未来生态修复的设想,即便人类消失后这些系统还会维持生命。混生园林也在映射着当下生态被数字化包裹的情景,同时在表达一种数字生命系统之间的共生是否也是未来生命的一种共生方式。

图片
图片


导师评语

作品中构建的这座乌托邦式的混合生态园林,更像是一座面向未来的合成生态实验场,在这里,数字生命体和自然生命体在形成相互滋养的关系,数字苔藓在物理的石头上生长,数字媒体景观为自然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数字花朵盛开在物理的草地上,草地上放养的是无人机。作者通过营造由真实自然和数字自然混合而成的混生自然景观,来展开对于合成生态系统的伦理思考。


——费俊教授


02

迷人的热度 | Social Data Fervor

作者 / 刘桂羽

导师组 / 费俊教授、靳军教授、程可槑教授


                                                              MANA APP                         交易担保                         放心买                                               迷人的热度 | Social Data Fervor-刘桂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通过一套可穿戴装置以及实时数据捕捉和远程交互方式建构了身体与社交媒体数据的“物理”链接,穿戴者社交媒体中的信息热度能量被实时的转化为物理身体能量,包裹身体的柔性装置随着信息热度的升降而膨胀或收缩,形成了对身体的挤压或释放张力,与此同时,身体对装置形成的反馈又会反向影响着一个同时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化身,激发出虚拟与现实、化身与肉身之间不断持续的能量循环。或许,抛弃作为固定身份形式的具身“自我”,并不意味着身体应摆脱它的器官,而是要重新组织为身体赋予意义的方式。

图片

图片


导师评语

日益数据化的信息社会正在重塑与重建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数据信息是否应成为后人类身体的必要组件?物理肉身与虚拟化身的边界是否会被打破?人类象征物理身份的具身性“肉身”与指代虚拟身份的离身性“化身”是否可能耦合出一种新的身体?作品试图以后人类的视角来重新思考为身体赋予意义的方式。


——费俊教授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

本科生作品




比特岛(BitLand)》 作者:刘思涵

导师组:费俊、张文超、李玉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聚焦于近年来在中国农村兴起的虚拟货币挖矿业,尝试通过新闻资料收集、田野调查等方式深入探究在农村挖矿产业背后,新兴技术与传统环境的冲突与纠缠关系;作品将虚拟数字场景与真实的新闻图片进行解构与拼贴,尝试建构多个具有舞台感的数字景观,以超现实的数字景观展现被掩盖在偏远山区深处的人与技术的后现代场景,探索一种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叙事方式。最终的作品形式为交互影像与短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导师评语

《比特岛》以后现代式的个体微观叙事方式,用一种戏剧性的拼贴艺术手法,将纪实图像与虚构情境进行杂糅,营造了一系列表现矿业工人工作情境的交互式虚拟数字景观,将针对中国比特币矿产行业的田野调查演绎成一幕幕现实的荒诞派戏剧,通过对比特币矿业工人工作情境的戏剧性建构,鲜活地揭示出这个不为人知的虚拟数字产业背后由矿机、矿工、乡村之间所构建的具有矛盾性的生态关系。

——费俊教授




脱敏-Desensitization》 作者:史迪雯

导师组:费俊、张文超、廖柳钧

图片
图片
图片


合法图像被系统错误审核后,需要打码或是寻求人工帮助图像重获展示权。在审核系统眼中,界定敏感图像的标准是否清晰明了?在没有人工纠正的前提下,用户为了使图像“脱敏”会导致一种什么样的数字景观?项目内含在线交互平台,搭配严格刻薄的审核算法,将合法图像二次审核后屏蔽。观众需通过打码遮盖敏感部位使图像“脱敏”。项目不仅探讨算法审核的逻辑,后台还记录并梳理人类敏感史演变历程,可供观众查阅。

图片

图片


导师评语

史迪雯的作品来源于她日常生活的体验,作品借助算法的第三视角解构并重新解读人类“敏感”图像的历史,并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技术上去实现方案所构想的极端AI审核的数字景观。将屏蔽艺术形式与观众行为关联起来,最终通过赋权给观众,引发我们对算法伦理与敏感图像的思考。

——费俊教授




言表之间|RE-CODE》 作者:张若鸿

导师组:费俊、张文超、林彤


图片
图片
图片

探索当下时兴的“网络暗语”并结合流行符号,以交互网页形式,让大众参与到了解暗语、制作暗语的过程中。根据参与群众的不同圈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逻辑,暗语的表达也会有所不同。这种语言流行的新形势,大众对于它的使用、传播或是二次创作,在网络交流的语境下,又会产生怎样的新动力和可能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导师评语

张若鸿同学的设计以“网络热词”为出发点,探讨在参与式文化语境下“网络暗语”的产生逻辑与演化方式。作品通过交互网页的形式对网络热词的发展源流、内容含义、表现形式等进行了较为丰富的数据可视化呈现,并通过设计“暗语/暗图生成器”来实验基于图形的暗语生成方式。

——费俊教授



《记忆剧场》 作者:谢玥雯

导师组:张文超、费俊、陈小文


图片
图片

作品主题为数字空间中的记忆延伸。楼房是承载着极丰厚情感与记忆的载体,当时过境迁人去楼空,曾经最具归属感的房屋终成废墟。


我以此在虚拟的空间中构建了一种记忆的回溯方式, 从一些小的记忆碎片,到承载记忆的直接载体——老楼,再到最终仅剩的废墟,用碎片化的信息构建出一个可游走的场景。

图片
图片
图片

导师评语

谢玥雯的作品面向自己的家庭与记忆,运用声音、真实环境的空间扫描和数字模型,构建了一个还原家人与自身记忆的沉浸体验空间,观者通过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聆听与游走,与一段记忆产生共鸣。

——张文超老师




《“我们还能承受多少?”——关于媒介信息的重量》作者:李梓

导师组:张文超、费俊、陈小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纷繁复杂的当下,人们往往会忽视媒介信息所承载的物理“重量”。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交互装置,通过移动端交互程序和搭载陀螺仪传感器的智能手环,构建了一个强关联性的“身体阅读”形式——参与者付出的实际体力劳动会转化为接收信息的能力,我希望能以此唤起人们对媒介信息实际重量的认识:这份“重量”带给人们的心理压力是真实的,提醒人们应更加科学地对待信息交换,拥抱健康的网络生活。

图片


导师评语

人的生存状态依附于信息系统的运转逻辑,日常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的被动多线程化是每个人在当下都不可逃避的经验,李梓湉的作品对这样的现状提出反思,观者可以通过智能穿戴终端连接她营造的似曾相识的社交程序,以消耗自己的体能的方式,去体验海量未读信息的不可承受之重。

——张文超老师




粉丝的诞生》作者:郭晓彤

导师组:张文超、孙聪、王捷

图片
图片

图片


由于大众生活的普遍粉丝化,在社交平台作为个体的我们均需要完成各式各样的“粉丝任务”,来体现个人的参与的程度和存在感,本作品汇集我在社交平台中的各类社交信息形成我个人的社交信息宇宙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交互图谱。观者可以以多种视角观察我曾经的粉丝任务,体验一种被逐渐强化的 “粉丝式” 互联网参与模型。

图片

图片


导师评语

《粉丝的诞生》这件作品在人力可及的范围下重现了作者个人的社交信息宇宙,参考星图的视觉图谱和交互穿梭阅读方式,以她个人为原点重现了在海量社交参与信息中无数的内在联系、关注线索和社交“任务”,用以探讨当下互联网参与体系中的无处不在的“偶像-粉丝”关系。


——张文超老师



盗猎游戏》 作者:杨丹倩

导师组:张文超、费俊、林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青少年发展时期,着装对他们的行为规范,心理健康以及生活审美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品选用经典的蓝白运动服为基础,结合各种制服、流行服装,创作了以身心成长,自我塑造主题的系列时装,意在表达服饰与人相互塑造的关系。


图片


导师评语

杨丹倩的作品从互联网参与的过程中发掘潜在叙事传递与文化转移,通过对大量互联网视频在传播中相互模仿、影响、渗透的调研,创作形成一套自己的互联网叙事生成系统,以交互网站的形式给大众提供一套内容生产的参与路径。

——张文超老师



《彼岸花园-HANA TEXT》作者:张辉默

导师组:封帅 王钰雯 刘钊 

图片

图片


“彼岸”一词源自幼时埋葬宠物的土地上,所生发出的彼岸花这一切身经历。“彼岸花园”调用AI技术构造起一座关于多重记忆与情感的“花”园。在这里,“花”不仅仅是一种形态,更被视为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讯息与语言,被储存在云端,生长数十年,甚至百年千年,用以承载与传递情感。AI画像技术与数字辅助设备赋予了人们与之交流的可能。最终,聚集的“花”团形成了葱郁的草木,也交织出一座能够提供倾听、慰藉与长久陪伴的,关乎人类精神世界延续的虚拟数据库。


图片



导师评语

辉默的“彼岸花园”回溯了他几年来所一直关注的身份议题,对于不了解的观众,这或许是难以觉察的。沉浸其中,作品所营造的疏离与浪漫却时时提醒我们,这是对于我们所处的世界于不同人群间留下的罅隙,所做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弥合。

——封帅老师



《它|IT》 作者:刘怡麟

导师组:封帅 刘昶 黄泽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它/IT”呈现了一场关于“虚拟恋人”的社会学实验,作品回溯并调用了作者长期以来通过社交媒体与电商平台所储积的、能够提供“情绪支持”的讯息与表情数据。数据藉由不断触发,被投影于多屏之上。deepfake人脸识别系统对于观者表情的识别,使得这一触发机制得以实现。“与它在一起,没有羞愧,没有他人挑剔眼光的批判,这一切是多么美好而又安全。”,“它/IT”以互动装置作为媒介,忠实记录了数字技术盛行的当下,青年情感与机器智能背后所呈现的科技伦理问题。

图片

图片


导师评语

怡麟的“它/IT”来自于她对于“虚拟恋人”的技术伦理思辨。作品真实地进入了宏大互联网文化的一隅,以内部的视角,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美好而又安全”的,极致真实、亦却极致虚幻的信息浮世绘。


——封帅老师



《离开矩阵》 作者:杨嘉迪

导师组:封帅  石韵媛  潘镜如


图片

图片

图片


“离开矩阵”以游戏设计作为策略,在真实的世界之外构架起一个与真实伴生的、平行的“风景”宇宙。作品聚焦于罹患网络成瘾综合症侯群的主人公,在具有陌生性的日常环境中,以步移“景”异的巨型文字作为一种“风景”,连续性地外化主人公内心的思虑,并逐步通过“风景”与玩家的对话推进游戏剧情,随着玩家为了收集碎片内容,在不断的重新探索中,逐渐深入了解网络成瘾边缘群体的日常想法与困境。最终,“离开矩阵”所创造的虚拟影像“风景”得以与现实逐渐拟合,外化的思虑也随之归于平静。


图片
图片

图片



导师评语

嘉迪的“离开矩阵”在游戏之外,用技术创造出一种“被发明”的风景,以一种新的方式赋予了日常性以陌生性与诗意。在营造这一技术奇观的背后,作品更真实服务于罹患网络成瘾综合症侯群的主人公,所呈现出的完整性与独立性令人印象深刻。

——封帅老师






图片




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

2022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季线上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生态危机设计(智慧城市)、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艺术与科技方向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引导学生在新的自然、科技、文化和社会环境里探索艺术与科技的创新结合,扩展新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一系列构架严谨、层次分明、思考与动手并行、有社会针对性的课程,培养学生学会建筑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又不失幻想和生活情趣,学会激活自身探险的激情和发明的欲望,学会培养自身独特的审美素质和思辨能力目前“艺术与科技”已获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第22个本科专业,在研究生教学方面目前包括四个子研究方向:机器人科技与艺术、智能科技与艺术、生物科技设计、新兴社会媒体科技艺术。基于建立开放性教学理念,艺术与科技学科与国内艺术院校和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并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创新实验室联合推进科技创新以及社会创新学科建设,启动社会性研究课题。




近期活动推荐

6月艺术设计类招聘推荐 | MANA平台

虚拟人&数字时装全球招募开启!

图片


MANA | 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是全球新媒体艺术行业媒体与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建立艺术、设计与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MANA持续聚焦追踪行业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艺术科技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励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为企业及品牌整合对接优质的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官 方 网 站 /www.manamana.net

作者:新媒体艺术站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