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导语:从2022年1月起,雅昌艺术网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联合推荐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以月度名单方式,对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进行推荐。多年来,北京大学CMAA以学术机构的身份,持续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动和文献,并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及年鉴展的方式进行推荐和总结;雅昌艺术网则从艺术媒体的角度持续跟踪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和重要事件,并以月度榜单、AAC艺术中国奖项等方式进行发布。双方对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进行月度讨论并联合推荐展览,以期能从学术研究与媒体观察的角度共同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推荐当代艺术的优秀展览。由于5月份受疫情的影响大部分艺术机构都处于闭馆状态,展览也无法正常开幕,因此本期推荐把2022年5月和6月的展览合并,共推荐15场展览,按开展时间排序。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5、6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一、
展览名称:堆叠——20周年特展
展览时间:2022年5月4日至7月21日
展览地点:東京画廊+BTAP|北京
“堆叠——東京画廊+BTAP(北京)成立20周年特展”由冯博一策展,展出了陈文波、冯琳、李松松、刘索拉 + 于捷、缪晓春、宋冬、隋建国、唐晖、王庆松、王舒野、徐冰、叶剑⻘、展望、张小涛、张一、朱建忠等17位艺术家的19件作品。
“堆叠——東京画廊+BTAP(北京)成立20周年特展”展览现场
“堆叠”一词的字面意思是将东西一层一层地堆积起来;在互联网时代,“堆叠”又特指一台以上的交换机组合成共同工作,以便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端口,具有合并、共存、扩充的含义。借助和引申“堆叠”概念作为这次展览的主题,既是作品和展览的一种混合形态,也是一种链接、交流的界面。
“堆叠——東京画廊+BTAP(北京)成立20周年特展”展览现场
5月4日展览开幕,先有7位艺术家的作品展出,其中徐冰、隋建国、刘索拉+于捷是现有作品,宋冬、张小涛、展望则是根据他们的作品开始延展;从5月12日开始到6月8日为止,每周将有两位艺术家直接依据前面艺术家的参展作品,分批并任意地进行接龙……如此类推,最终将有19件完整的作品在東京画廊+BTAP空间展出。
“堆叠——東京画廊+BTAP(北京)成立20周年特展”展览现场
展览以多米诺骨牌式的递进,对原作品不能进行破坏、覆盖和拆解,却包含了这些艺术家在观念、媒介和视觉语言上的致敬、解构、调侃,甚至挑战与颠覆的一种“怎么弄都行”的游戏化过程,形成了从各自相异的角度,又绵延不断、迥异多样的特殊场域,以抵达这次参展作品之间及与展览本身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叠加。因此,这是一次无法预见的参展作品及展览的“堆叠”形态。
二、
展览名称:“记忆那城”当代艺术邀请展
展览时间:2022年5月6日至10月7日
展览地点:天津巷肆美术馆
“记忆那城”当代艺术邀请展展览学术主持范晓楠,陈晨、蒿亚楠共同策划。以“文化遗产与城市”为主题,以“记忆”为线索,从个人,集体和城市三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伴随城市建设进程中文化遗产的兴衰。展览汇集的张小涛、谭勋、刘军、陈秋林和高岩五位艺术家,作为中国大规模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亲历者,面对城市文化遗产的演变、遭遇和消失,他们用雕塑、装置、摄影和影像等媒介,从个体视角记录一个时代集体的生存状态,用艺术作品再现并填补集体对城市文明的遗忘。
“记忆那城”当代艺术邀请展 谭勋,《彩虹系列——广州某菜市场》展览现场
“记忆那城”当代艺术邀请展 刘军 《尾矿》-备忘录 展览现场
作为集体赖以生存的空间,城市承载着生命与岁月的痕迹,精神文明是流淌在城市中的血脉,铸就城市发展的灵魂。在疫情常态化与精神世俗化的时代,我们如何用文化遗产辨识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三、
展览名称:“岁月的泡沫”段建宇个展
展览时间:2022年5月7日-6月26日,2022年9月24日-10月30日
展览地点:维他命艺术空间·镜花园
2022年5月7日,维他命空间推出了段建宇个展“岁月的泡沫”,展出艺术家段建宇从2020年以来的最新创作,包括《田螺姑娘》《浮萍》《青苹果乐园》系列(2020-2021)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览将分为两个时间段展出:5月7日-6月26日,9月24日-10月30日。
“岁月的泡沫”段建宇个展 展览现场
段建宇是画廊长期合作的艺术家之一,并已多次在画廊举办个展。
此次展出的艺术家新近的创作:通过“画中画”的引用和转换、“画中物”的设置以及空间结构的多重性,在欲望与无欲之间、叙事的潜能和绘画语言之间、形象的表演性和绘画本身的行为性之间,段建宇持有高度自觉的意识。
“岁月的泡沫”段建宇个展 展览现场
艺术家时刻让我们在虚构性和现实、肉身经验之间游移,使得绘画不再轻意可以成为实现欲望或唤起欲望的工具,这也意味着,这些形象和我们最终建立可能是某种深刻的“无欲无求”的关系,因而朝着个体各自深层的渴求展开生命的交流。
“岁月的泡沫”段建宇个展 展览现场
段建宇饱含兴趣,像巴尔扎克那样塑造着当代的《人间喜剧》,迎接着那尘世中充满了人与非人边界的游民,以及各种形态的生命。这儿,绘画的造型过程,将一如尘世中各种相异的生命,摸索和探求着如何安置、共处。
四、
展览名称:车建全:一时一刻
展览时间:2022年5月21日至6月12日
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
2022年5月28日,“车建全:一时一刻”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王绍强担任策展人。艺术家车建全《观看的人》系列、《不确定性的冥想》系列等影像作品都是近两年的新作品。展览围绕“时间”主题展开探讨,王绍强长期关注摄影、影像等综合媒材在艺术形态和跨媒介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试图从多样的艺术表达中寻找并梳理出属于这个问题的当下回答。王绍强相信通过本次展览,借由影像这一艺术形态能够更好地启发观众认识自我与所在的客观世界。
“车建全:一时一刻”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是艺术家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在探索的记录式呈现,并且大部分影像是第一次展出,因此,是一个需要花时间去感知和体验的展览。同时,展览将绘画和影像作品并置呈现,成为相互的补充和诠释,在一动一静中尽显艺术家艺术语言的多样性。
“车建全:一时一刻”展览现场
“车建全:一时一刻”展览现场
比如《亭》、《松》、《岸》等几个系列作品,通过对景观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时刻的凝视,追溯了东方文化传统中的静观观念,影像画面非常的治愈,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会让心沉静下来;创作于2021年的作品《不确定性的冥想》以特定场所在不同语境下的鲜明对照,探讨了人类生存方式面临的危机和修正的可能性。
五、
展览名称:“情境”跨媒介艺术展
展览时间:2022年5月28日至7月24日
展览地点:重庆时代美术馆
2022年5月28日,“情境”跨媒介艺术展在重庆时代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向雪担任策展人。
“情境”跨媒介艺术展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引“情境主义”为主题,以包括架上绘画、装置、影像、多媒体等跨媒介创作方式,通过有温度的、有触感的日常媒介或身体媒介,试图重新从生活 、身体、身份、情感出发,寻找艺术与生活的答案、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建构诗意的情境,释放想象力和生命活力。
“情境”跨媒介艺术展 展览现场
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很多有温度的、有触感的日常物品被转化为艺术作品,包括艺术家的身体,这些作品促使人们从生活、身体、身份、情感出发,寻找艺术与生活的答案、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不单单引发观众的思考,同样也感受到艺术家作品形式的强烈视觉冲击。展览中还有许多可交互的装置作品。观众在看展时可以自身与作品互动的方式,“参与”到艺术家的作品之中。
“情境”跨媒介艺术展 展览现场
比如艺术家蔡雅玲用水晶珠穿起的巨大门帘,小朋友们穿梭其中,玩的不亦乐乎,胡佳艺用透明旅行箱创作,张有魁借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仪式等象征物的西服和婚纱来寄托情感;艺术家刘畅的作品《大合唱团》也是一件互动性作品,观众站在台子上,机械手自动的鼓掌。
六、
展览名称:贮藏(2022)
展览时间:2022年6月5日至8月7日
展览地点:麦勒画廊 北京
“贮藏(2022)”是麦勒画廊首次与中国策展人杨紫合作,以群展方式呈现的展览。展览以两组画库的形式呈现自1960年代至1990年代出生的二十三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囊括绘画、摄影、影像和装置等诸多媒介。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切片。这些作品在重新被观看的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也是重新被激活的过程。
“贮藏(2022)”展览现场
“贮藏(2022)”展览现场
并且,展览以文献的方式,致敬2019年王光乐在北京当代艺博会上组织的项目“作品的公寓——一个前置的货仓”。在这个项目中,王光乐集结了三十余位青年艺术家,将他们的作品紧密地悬挂在货仓内,观众需要通过抽拉每一层的“货仓”断面,才可以欣赏全貌。彼时,王光乐以这种形式比对北京艺术商业生态逐步抬头时的起步状态,短短几年后,同样的形式却能隐喻蓬勃的收藏行为下,艺术家被逐步消隐的主体性。
七、
展览名称:七个问题——新世纪南方艺术生态考察
展览时间:2022年6月11日至8月14日
展览地点:OCAT研究中心
“七个问题——新世纪南方艺术生态考察”是研究型展览的实践和实验,并与OCAT研究中心近些年来的一系列工作形成呼应。2022年6月11日下午,“七个问题——新世纪南方艺术生态考察”展览开幕式于线上举行。策展人樊林长期关注并介入珠三角的艺术生态及南方艺术家的创作实践。通过七个问题来探讨南方当代艺术语境中的个体、群体或机构实践。
在地究竟在哪里?
教育与自我教育是如何实现的?
创造性地共同生活可能吗?
多重身份的艺术工作者如何推进艺术实践?
“悬置”意味着什么?
艺术家为什么写作?
如何推动知识生产?
“七个问题——新世纪南方艺术生态考察”展览现场
力图描述近年来艺术角色的转变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种种关联,勾勒出与OCAT同时期并行于南方的各艺术机构、艺术组织和艺术参与者不同的组织结构、艺术实践、在地性以及增长变化情况。
“七个问题——新世纪南方艺术生态考察”展览现场
整个研究项目以展览、系列对话等多种形式推进,希望在记录并展示已有的艺术实践和知识生产结果,梳理已发生的艺术现象的线索,勾勒艺术组织的多元层次的同时,建立现象之间的联结,激发学界与观众对艺术实践与当代艺术史研究的新反思。
八、
展览名称:“刻骨”康靖个展
展览时间:2022年6月11日至8月1日
展览地点:墨方MOCUBE
6月11日,墨方Mocube画廊推出了艺术家康靖的最新展览“刻骨”,这是康靖在墨方的第四次个展。展览带来了艺术家全新创作的雕塑作品。同时呈现的行为影像表明了艺术家创作的多面性。
“刻骨”康靖个展 展览现场
这一系列的作品始于2016年,此次展览的雕塑作品以一棵树或一根树枝的造型为线索生长延续。在探寻这一线索的过程中,形象、质感、体积、空间、现成物、自然物等皆成为艺术家的出发点。这些实体或概念殊途同归,落脚于事物与人相通的气息。
“刻骨”康靖个展 展览现场
创作中,技术与造型层面的难题转化为增强作品肌理感的契机,艺术家在触摸、按捏、塑造的过程中扩充认知。将实践与认知相结合。
这些雕塑是对物的生命感的形塑。作品造型始于观察,延伸至触及,感知,至表皮,至刻骨。此处的骨,是自然天成的结构,是忽隐忽现的线索,是阴阳转化的轴。
“刻骨”康靖个展 展览现场
对艺术家而言,刻骨是行为本身,也是强烈深刻的感受,以及对因此而生的记忆的一次次唤醒。
九、
展览名称:刘野夫:老刘—枕梦黄粱
展览时间:2022年6月11日至7月23日
展览地点:魔金石空间
6月11日魔金石空间推出刘野夫个展“老刘——枕梦黄粱”。展览带来同名录像作品《枕梦黄粱》,及一系列陶土和绘画作品,同时还有志愿者参与的行为表演。
刘野夫个展“老刘——枕梦黄粱” 展览现场
“陈旧的事物是否能焕发新意?”是此次展览讨论的主题。
展览同名录像《老刘——枕梦黄粱》,拍摄了主人公刘会卿的生活。刘野夫曾数次拜访陕晋蒙交界,拜访、拍摄这位老人,老人刘会卿境遇窘迫,依然坚持传统书画创作,书写地方乡土文化。他所代表的对传统中国社会的乡贤文化的坚守,在当下新益求新的潮流中显得尤为矛盾。
录像中,艺术家将刘会卿的守旧与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并置,成为了事物的一体两面。
刘野夫个展“老刘——枕梦黄粱” 展览现场
但在刘野夫看来,二者的实质并无差异:无论是全球的、科学的、进化的、激进的,还是地方的、世俗的、古老的、保守的,何谓“新”?刘野夫在创作中以极具张力的视觉语言进行发问。
刘野夫个展“老刘——枕梦黄粱” 展览现场
展览开幕现场进行的行为艺术表演,以及其他影像、摄影,陶土与绘画作品,构成了此次展览丰富的面貌。
十、
展览名称:“双重风景”杨茂源个展
展览时间:2022年6月18日至8月1日
展览地点:HdM画廊北京空间
艺术家杨茂源的这一系列创作,总是与1993年前往新疆的那段田野考察经历有着内在关联。6月18日,HdM画廊北京空间推出艺术家杨茂源个展“双重风景”,此次展览是艺术家继 2020年“记忆的备份”后与画廊的第二次个展合作,展出了杨茂源近两年创作的全新绘画和雕塑作品。
“双重风景”杨茂源个展 展览现场
展览命名为“双重风景”,一方面指涉了光和影的双重关系(事物的阴阳关系),另一个层面也暗示了艺术家看待事物的包容性。
展览中两件重要的新作品系列分别是《石头脚》和《摩登时代》。
“双重风景”杨茂源个展 展览现场
杨茂源的野外考察经验同样在《石头脚》这组作品中呈现出来,仿佛这样的形态是自然中存在的。笨拙的脚与“石头”结合,很容易让观众接近欧洲神话故事中的天神扛着星球等经典形象,石头的纹理使人联想到遥远的地质时期,在此,脚和“奇石”不可能的相遇形成一种史诗般的浪漫关系,给人一种强烈而直接的感受;同时这种“双重性”也强调了杨茂源工作方式中一直存在的“无目的的目的性”。
《摩登时代》这件作品则更多是对时间概念的思考,“摩登时代”指涉的并不是一个具体朝代,也不是具体时间概念;而是一些来自古代、现代、当代、未来的永恒时刻,在杨茂源看来,这才是生生不息的摩登时代。
“双重风景”杨茂源个展 展览现场
杨茂源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年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大展。2002 年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并在2011年作为代表艺术家参加了第
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其作品被世界各地重要私人藏家、美术馆和机构收藏。
十一、
展览名称:心象——陈淑霞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2年6月24日至8月21日
展览地点: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心象”展出的作品是艺术家陈淑霞完成于疫情时期的新作。此次展览将展出两部分的作品。一部分是通过画布的边缘来解读陈淑霞一如既往的关于时间的概念;另一部分作品则是疫情时期作者所经历的无奈、彻悟的表白。
“心象——陈淑霞作品展”展览现场
“心象——陈淑霞作品展”展览现场
“心象——陈淑霞作品展”展览现场
陈淑霞自上世纪90年代的油画作品中,便呈现出向内寻找梦幻般精神趣味的迹象,她的作品往往跳脱了直观上对“形的写实”,而更强调“内心的写实、情感的写实”。对作品边缘质感的处理,显现厚重、皴裂,碳化,甚至类似石头的质感,似乎经历时间和岁月的磨砺而产生的效果,在空间上突破了平面与墙面的空间关系。意象化的山水自然则显现空净、虚幻的精神性。强烈的光与色彩的表现,如同被揉捏而抽象变形的不规则形态,都与情绪相互交融,形成艺术家“心象”的视觉呈现。
十二、
展览名称:“梁远苇”同名个展
展览时间:2022年6月24日至8月6日
展览地点:北京公社
展览呈现艺术家自2018年后深入推进的全新创作脉络,延续了艺术家一直以来关于艺术认知与自我成长的创作线索。在两个系列的作品:“造法”系列以素描作品为主,着重营造“造型”与“法度”;与之相对的“笔法”系列作品,则更强调绘画性笔法的表达。
“梁远苇”同名个展 展览现场
梁远苇的纸本、布面绘画被附着在钢丝网、弹簧构成的框架上,被悬置于空中。绘画中的线条、情绪、色彩共同显现艺术家整体的语言和精神状态。
“梁远苇”同名个展 展览现场
梁远苇是70后艺术家中重要的绘画实践者之一,她不断地在绘画的秩序中挖掘反思性与自我革命精神,在她看来,艺术的内核不是高雅趣味,不是渊博知识,也不是高超技巧,不是时髦的思潮,艺术就是独立的精神。
“梁远苇”同名个展 展览现场
因此,梁远苇总是试图打破艺术的惯式,正如她在此次展览中的尝试:不仅打破了绘画惯用的展示与观看方式,也赋予了绘画更多新的思考。
十三、
展览名称:“椒麻神游记”邱炯炯个展
展览时间:2022年6月25日至7月25日
展览地点:星空间
6月25日,星空间推出了邱炯炯个展“椒麻神游记”。此次展览由安静策划,汇集了邱炯炯六年多来的绘画。
“椒麻神游记”邱炯炯个展 展览现场
在过去的六年多时间里,邱炯炯做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执导了一部传记影片《椒麻堂会》(2021)。此次展览所有的创作都由它展开。
展厅入口,三块展板展示了《椒麻堂会》的故事线索。展览在两个展厅内呈现:
其中一侧展厅,展示了影片的分镜图、场景图、人物草图;另外一侧主展厅内,展示了基于此次影片创作的绘画作品。
“椒麻神游记”邱炯炯个展 展览现场
绘画与电影是邱炯炯创作的两种重要媒介现场,一幅“三毛”形象的绘画作品中
艺术家借用希区柯克的一个经典形象,描绘了一幅艺术家本人的自画像。
“椒麻神游记”邱炯炯个展 展览现场
这些绘画作品中,许多都与邱炯炯故乡乐山的地方志相关。比如展厅内最大的一幅作品《洗象图》,源于乐山洗象池的传说。
在邱炯炯的绘画作品中,能看到许多中西艺术史中的典故,邱炯炯通过将其本土化与大众化,展现了他在绘画上的抱负。
十四、
展览名称:“俯仰,呼吸,林木倒下又立起”康剑飞个展
展览时间:2022年6月26日至7月24日
展览地点:成当代艺术中心
6月26日,康剑飞个展“俯仰,呼吸,林木倒下又立起”在798艺术区成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杨天歌担任策展人。
“俯仰,呼吸,林木倒下又立起”康剑飞个展 展览现场
展览着重呈现一件体量恢弘的动态装置作品《何以存在》,几乎占据整个展厅。这是一件场域特定的、现场制作的作品,由同类、单色的轻薄木板拼接而成,却在周身有多处撕裂,由鱼线、钢绳牵引,挤压弯曲;它时刻在呼吸颤动,生命力十足。看似跳脱,它却并非从虚无中凭空出现,而是由来有据,富有前史。展览的文献区,便罗列陈述了康剑飞以往的部分作品。它们是新作系列《何以存在》的前奏,并整体性地呈现了通往这一作品的实验之路。
此外,展览还设置了文献展区,前来观展的观众可以先来到文献展区观看,从中可以了解到此次展览作品《何以存在》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俯仰,呼吸,林木倒下又立起”康剑飞个展 展览现场
在康剑飞的个案中,我们看到艺术家在媒介专一性和创作可能性中的探索、挣扎与寻觅。可说,《何以存在》便是以如此的前史展开;而作为为此而生的展览,“俯仰,呼吸,林木倒下又立起”亦是艺术家在这种张力下创作的见证。
“俯仰,呼吸,林木倒下又立起”康剑飞个展 展览现场
康剑飞是一位70后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获得中央美院毕业首奖并留校任教至今,目前受聘为教授。他认为艺术最核心的就是其内在的实验性,艺术家的天职就是要不断的突破自我,执拗的走向现实生活的反面。
十五、
展览名称:流动的身份
展览时间:2022年6月18日至7月10日
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
2022年6月18日,由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2021-2022年度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流动的身份”在广东美术馆开展。展览由王绍强担任学术指导,姚小菲担任策展人。
“流动的身份” 展览现场
共展出十余位艺术家的作品,通过一种层层推进的方式展开。从对自我身份和日常的关注出发,通过一些日常的行为和图景以及图像流来审视“自我”,展现出艺术家的诙谐幽默以及对周遭的敏锐感知。有的则立足在一种跨文化的情景中,从个体经验、现实身份和虚拟生命和记忆等出发,对社会身份、集体记忆和消费等问题展开研究:还有通过一种半梦半醒的回忆与现实的拼贴,或通过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身体与对话,或是通过肢体的博弈和图景,穿越“此处”与“彼方”,来构建自身和他者的开放式剧场。如何思考自身和有效对话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流动的身份” 展览现场
展览聚焦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生的这一代留法艺术家上。他们大多在国内和法国都接受了系统的学院教育,而在结束了学院教育后,他们大多留在了欧洲继续他们的艺术生涯或者由于工作原因长期往来于欧洲和中国。他们关注的问题、他们的生存现状都与旅法前辈们大不相同。他们可能会将关注点转移到更为自我和多元的语境中,他们更关注自身的艺术语言的自由表达和媒介的应用,对不确定性和实验性的探索感兴趣。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审视自身和社会问题,如何思考自身与世界的链接和连通,如何在时间的失序和地域的断裂中去重新面对自身生存和创作的问题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流动的身份” 展览现场
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观察计划,本次展览延续了广东美术馆对青年艺术家的持续关注和支持。本次参展的这批旅居海外的青年艺术家,有些已经在国内相当活跃,有些在国内则并没有被很多人熟知,但在海外已经取得了不容忽视的关注度:他们中的很多人已获得过众多国际大奖,他们的作品曾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地区放映、展出于蓬皮杜艺术中心、东京宫和众多国际三双年展。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