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2-09-20 12:21
9月15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协办的2022“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第二场学术座谈活动“以教育为立场的策展”在中华世纪坛启动。
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 高高
教育策展人 燕柏彤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 郅敏
山中天艺术中心公共教育部负责人 张宇飞
湖北美术馆策划部主任 夏梓(线上)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策展人 郝伊(线上)
《美术》杂志副主编、编审 盛葳
本场活动的学术召集人、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高高的演讲主题是,“提供知识探索的多种可能,以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展览经验为例”,她提出,以美术馆的展览为例,可以说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教育展开的,教育是美术馆的终极功能。在围绕教育目标策划展览的时候,会考虑以下因素:在策划过程中,既要考虑目标观众,但是又要面对多元化的观众群体,在展览传达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如何使得不同类的受众,在展览中有所收获,通过内容多维的链接,视觉氛围的营造,以及多类型的传播渠道等来构建知识的网络。展览中有公众互动性参与的内容也需要在策展的时候提前规划和构想。并分享了美术馆在中国古代美术、近现代美术和国际艺术展览等方面的相关案例。
教育策展人燕柏彤以“教育策展,共思与共创”为题进行了分享,“一滴水一世界”少儿科技艺术展,就是希望可以通过艺术科技跨界教育的方式,培养少儿全球素养。她表示,当我们选择教育策展这个方式去传达我们向公众传达的教育意义的时候,我们给了自己一个定位,希望可以通过艺术性、科技性、教育性以及国际性,去打造场景化、体验式的创新教育模式,来培养每个人的全球素养。在这个项目的基础之上,做了两件事情的创新,一是融入了科技元素,二是融入了孩子们本身的共创。希望做的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以公众为中心的策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郅敏围绕“2022第五届青少年雕塑作品展览”展开演讲,他首先介绍了该项目的背景及活动设置,参展作品是在全国投稿作品中遴选出入选作品并分年龄组来进行。并总结了通过作品所观察到青少年创作的三个趋势,第一,要表达的前提是观察,通过创作作品,首先要调整或者培养你对世界新的观察方式;第二,提倡新的家庭美育陪伴方式,孩子提出一个议题,定会得到父母、伙伴、同学、老师及关心他的人的一种回应。在回应的过程中,共同学习、共同分析,过程是极具收获性的;第三,回到雕塑及艺术语言本体,回到本真的物质,物质的手感,物质的视觉,通过物质及背后的文化所发生关联。
山中天艺术中心公共教育部负责人张宇飞通过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十点睡觉Kids+:家舞台”进行了分享。作为项目负责人,他的提案之初受到了建筑师Palle Nielesn的影响,他希望儿童的玩乐也可以成为一场有趣的展览。在儿童项目“家舞台”中,建筑师金秋野的灵感来源于他对“家宅”多维的研究,以及“废墟”带来的不可控的舞台感。“搭建”中的家与“拆解”后的废墟,成为儿童在展览中重要的行为一。这些行为在展览中可称之为玩、即兴与表演……为了更好提高儿童的体验感,也设计了许多模块的玩法,包括戏剧家、插件家、工作坊等,用于丰富整个展览,他表示:未来将立足于建筑、空间、体验等进行多形式、多媒介的儿童公共教育探索和实践。
湖北美术馆策划部主任夏梓以“学院空间与社会空间——馆校合作视域下的策展实践”分享湖北美术馆多年来持续实施的展览项目——学院空间艺术计划。她首先介绍了湖北美术馆立足本土,基于武汉本地丰富的高校资源,和庞大的青年艺术创作群体,在馆校合作的推动下开设了该项目,并分享了所实施的多个展览案例,最后她总结到通过馆校合作,一方面推动了美术馆传统的收藏、陈列职能,面向公众服务职能的积极转型。另外,对于学校而言,也因为引入外部资源和更多合作空间拓展了教育职能的边界。“馆校合作”应是基于教育本身的深度合作。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策展人郝伊通过研究与实践分析,探讨艺术家转型为策展人的艺术现象。她通过对中国策展教育背景、艺术家转型为策展人的优缺点,以及策展工作对艺术创作的利与弊进行分析。在“相互介入——艺术家与策展人的身份互换”演讲中她指出,艺术家担任策展人的优势在于艺术家创作的理念是勇于创新,突破自我,不按常理出牌,会在展览中带来令人惊讶的效果。反之,策展人因其较为综合的职业性质,接触面较广,可以站在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去审视艺术作品,能从众多优秀的作品中获取有益的创新观念,弥补自身的不足。但同样也有弊端的存在。她总结到:策展对于策展人或者艺术家来讲,无异于一次主题性的创作,展览就是策展人的艺术作品。
本场活动的学术评议人,《美术》杂志副主编、编审盛葳首先对本场学术议题进行了归纳性概况,并进行了评议,他指出:
高高馆长和夏梓主任的分享作为以学院派为背景,她们都是从国家公立的美术馆出发讨论问题,高高馆长谈到的三种方式,以及不同的实现方式,有理性的、系统的观点,对于这种定位的馆,他们需要服务更广大的人群,需要考虑到更多面向、不同人群,既有小孩的,也有大人的,还有老人的,还有周围社区的,需要小步快走的方式来发展。同样,湖北美术馆的馆校结合项目通过多年的努力与尝试把本土院校和其他省市地方的学院艺术家进行有效联动,借力拓展美术关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有效性。
燕柏彤、郅敏、张宇飞他们都是谈儿童或者少年儿童的项目。燕柏彤女士提出了教育策展,思路也是非常清晰,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首先是理性的策展和设计,再邀请孩子们进入,输出,制作。燕柏彤说她们的项目是For Kids, By Kids,那么郅敏先生的项目正好相反,是By Kids, For Kinds,首先是征集作品,有了素材后再组织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中最有意思的作品是12岁以下的,入选数量也最高,因为他们的创造力很强,而12岁以上则处在一个创造力相对不足,但同时专业造型能力也相对不足的情况,从这个项目中,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更好的服务于12岁以上的少年儿童教育?他们的年龄段应该有怎样的调整?针对这个年龄段的项目比较少。
张宇飞先生介绍搭建空间的项目,非常有趣,其中有些合作的项目,在这个疫情期间我就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样的东西,纸盒子,帐篷,就算在家里搭一个纸盒子他也非常高兴,他会产生新的想法,又不仅仅是干一个事,如果在一个公共空间提供这样的项目,他就有一种合作的可能性,比如搭积木那个东西,一个小孩子拿不动,会有几个孩子一起合作,这对于少年儿童成长无疑是有利的。
郝伊的分享也是我曾经关注过的现象,关于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关系,我在七八年前写过一篇文章,作为艺术家的策展人和作为策展人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展示和传播产业链扩大、延长的背景下,我觉得很多艺术家越来越像策展人,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他们具有很强的项目运作和经费预算的能力,具有很强的执行能力,不再是梵高式的坐在画室里画画的个体艺术家。这对于策展人提出了非常高的挑战,还要策展人干嘛?同样,如郝伊所提出的,策展人需要有激进的创意,更有想象力的方案,就像艺术家的创造一样,我们的时代发展对策展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圆桌讨论环节现场,现场发言人从左至右为:盛葳、高高、郅敏、燕柏彤、张宇飞;夏梓、郝伊线上连线并参与讨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