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们经常讲中国画创作的出新,重要的是指意境上的创新。古画论中常有『意存笔先』或『意在笔先』之说,其含意,即要求创作作品之初,应有一定的立意。在创作过程中,对表现形式和技法的不断尝试,追求是必需的,而努力求索深化作品的立意构思,更不容忽视。俗话说:『江山如画。』这是形容赞美大自然的,但是要使它真的如画,就有一个如何绘画的问题。自然美不等于艺术美,而自然美应为艺术美所取,艺术美也应更高于自然美,更能启人深思,闪耀艺术的光彩。
晨韵
意境,可谓是山水画的灵魂。它从哪里来的呢?从生活中来,首先应对生活有感而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自然中之物,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吧!』『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写境是为了造境,对生活没有深刻的感受,又没有写实的基本功,我想是很难造出好意境的,这表明二者确颇难分别。意境的发掘,是画家对自然的观察有所感受的抒发,虽然是写自然的实景,却灌注着画家的情感,而使画有诗意,从而使观者动情而产生联想。『好山万皴无人识,都被斜阳拈出来。』只有领略自然的美景,触景生情,才能识得『山万皴』。『画意,每在会意中得之,非匆匆赶
路者所能领会。亦非闭户作画者所能梦见。』这话指出体察生活的重要性,因为画意、造境也只能在此基础上得之。
江南田园
生活、情感和修养是重要的,但选材、剪裁、意匠经营等具体问题也不能忽视。黄宾虹先生讲得好:『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取舍」不由人,「舍取」可由人。』要取自然景物寓以诗意,就要进行『取舍』,取诗意之物人画,舍弃可无可有的物状。总而言之是要经过画家的概括提炼的。因为,自然的造化本身就千姿百态,仅取自然一景一物,却能反映出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色,其意境当然是高的。诸如李晴江题梅诗云:『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如果画面取自然的横斜千万朵,什么都想表现,结果是什么都不能表现。只有观赏了『横斜千万朵』的枝干,取其中两三
枝最能显示神态意境的画出来,而给观赏者的联想却是横斜千万朵,达到了『个中见全』,『小中见大』,『一以当十』的效果。山水画也当如此。如古人曾有作诗意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作品。画面展现迷雾烟绕中,虚蒙飘逸,一二幢寺庙隐约可见,而露出一角。使人联想当年焚香朝圣、凭吊怀古之盛景。如
果画家真的在画幅中画出了四百八十寺的楼台,给观者还有什么余想呢!只有一览无味而已。所谓『景愈藏意境愈深,景愈露意境愈浅』,这确是处理意境的技巧之一。
春江鱼米乡
江村晚来秋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不仅只是显露在有我之境,而且也表现于无我之境,也表现于气韵。『气韵生动』是相当广义的。就是讲作品有神韵,有情趣,或天真烂漫,活泼奔放,或明润郁葱,幽曲苍劲。明代顾凝远讲:『有气韵则有生动,气韵或在境中,亦或在境外。』就是指意境和整个画面的布局神韵又是难分难解的。石涛则讲述得更深刻了:『作书作画,无论先辈后学,皆以气势得之者,精神灿烂。』故早在南齐时代著名画家谢赫,即有绘画六法之论,被我国历代画家视作创作法则。而六法首列就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当然与构思立意、布局章法、笔墨运用戚戚相关,脱离了这些方面侈谈气韵生动,当然不行。我在山水画创作时经常想如何能达到:远观有气势,近看有硬功,气骨两生相,会意在境中。
山寨严寒
时代在前进,山水画也需要不断创新,不少画家在努力求索,不断尝试新技法,这是好事。我想山水画的创新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画民族性和时代性。在此前提下,不论画家采取什么方法和形式,都是无可非议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百花齐放』,各人的艺术风格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作者:胡振郎在创作中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