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现场|数字技术时代下的青年艺术家 没顶艺术家首次集体亮相北京

剥除开馆首展时前厅的层层神秘面纱,颂艺术中心的整个展厅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观众视野中,很符合年轻人的艺术诉说方式,直观、自由、躁动……以青春为主色,以青年艺术家为主角,是颂艺术中心2023年首展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

2023年1月6日,颂艺术中心推出两场展览,分别以“幻觉乱码” “加速景观”为主题同期开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dbd282ace502d27d9b44fd90c4c04aef.jpg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91cf15f9520cc9499699259699cff3ac.jpeg

展览现场 前景为方阳作品《爬到那里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3433d204257c3432765b51b0e621a5f5.jpeg

展览现场  徐震®《他们发明香槟的夜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91ec42ae98e9c5cd33750601c2b126b5.jpeg

展览现场 苗颖作品《剩余魔法》系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8e01af80b6939e3abc92897d370dda16.jpeg

展览现场 前景为李汉威的作品《办公的秘密》

“幻觉乱码”由颂艺术中心携手没顶画廊联合推出,艺术家徐震担任策展总监,青年策展人孙啟栋担纲策展,颂艺术中心创始人苏芒担任出品人,展出没顶画廊力推的12位新锐艺术家,他们是:蔡坚、陈英、方阳、冯至炫、李汉威、何岸、苗颖、商亮、田翊、王梓全、徐震®、张艺。这也是没顶的青年艺术家群体首次在北京亮相。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f73c739d426702c593545228140a5ea6.jpg

没顶公司创始人、艺术家徐震及颂艺术中心创始人苏芒在展览现场

在颂艺术中心一层,12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组成了一个大型艺术现场,传达出巨大信息量,跟其他“没顶”出品的展览一样,这也是一个考验观众又费脑的艺术展。

展出作品探讨的话题既包括数字技术、消费主义、网络语言、虚拟与现实、未来生态等话题,又隐藏着关于经典艺术问题的探讨。不禁令人思考,在当下不同技术手段、创作媒介和巨大信息量之间,艺术家自身的思考和力量又如何在艺术中显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b588db08af3fbc6e740af4696ee53c77.jpg

蔡坚《Holdholdhold-X20111203》207x185x197cm 2022 

展览入口处,90后艺术家蔡坚的《Holdholdhold》系列中的代表作品展出,他以“攀岩石”作为原型放大多倍并组合,让原来的“现成品”具备了特殊的视觉效果,带给观众一种抽象雕塑的美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53d76de120d42fe3d972a63b8fef7790.jpg

方阳《爬到那里去》石粉黏土、4k影像  160x118x80cm 2022 

方阳的作品则更具有某种戏剧感,从原始神话而来的雕塑元素和从网络语言而来的视频元素相互组合,这种组合充满魔幻和戏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747d377781f0ce74f3cc122dee5dbed9.jpeg

张艺 《if (suicide):();else();》 计算机程序、改装打印机、屏幕 2021 

张艺设计了一款网络机器,程序可以自动爬取无数新闻网页和各类关键词,并生成它对网络信息的学习日志,并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选择它是否继续学习,并留下它对上一个程序阶段学习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打印。打印结束后,新的程序开启,继续学习,这样的过程不断循环往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4e442b688ba97786c4f5494309262971.jpeg

陈英《灰色》系列 布上油画 142x122cm 2022

艺术家陈英的架上作品是由高饱和度的大色块组合而成,构图简洁、画面抽象,像是从数字虚拟图像而来,似乎是艺术家通过绘画对当下数字时代图像泛滥的某种讽刺。

这些作品也指向了展览主题“幻觉乱码”,在高度技术化的时代,艺术是否应该被技术和媒介所挟持?艺术家在借助新的创作手段的同时,如何与“技术”相互博弈、共生,并凸显艺术自身的力量?或许这是展览和青年艺术家们希望带给艺术界的思考。


如果说颂艺术中心一层展厅内12位艺术家是艺术对“技术”的思考,那在中心二层首度开放的展厅呈现的3位艺术家,探讨的则是“速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a9f54ffb83b211889fe92cbc2fa9a485.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cb73322246bbe2a0602815415848b71f.jpeg

藏家厅“加速景观”展览现场

颂艺术中心2楼“藏家厅”的开放首展以“加速景观”为主题,由颂艺术中心创始人苏芒担任策展人,展出杨凯、杨淞、马晟哲三位青年艺术家近来的创作。

静止的视觉感受中如何体会出动态的“速度”,三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中的共性,就是让观众通过视觉感受速度。就像我们鼓励人们调动一切感知去体会艺术,当代艺术已经不仅仅只是视觉语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3063356767d6e92f75b68090a9c91bfa.jpeg

马晟哲作品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a7e61299f604b61de10a126f9b7320c4.jpg

马晟哲《Digital Shanshui-No.93》, 宣纸+木板+丙烯媒介剂综合材料,  170×125cm, 2022, 图片版权归艺术家和颂艺术中心所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d21a5dde6702905e19f5ed7903942aca.jpeg

马晟哲《Digital Shanshui-No.93》展出现场

马晟哲此次展出的抽象系列作品,是他和计算机共谋的结果,把图像交给计算机,利用计算机的有序又无序运行生成数字图像,这是计算机的某种即兴表演,这种表演的痕迹形成了数字社会中特有的“数字风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e3c84e08f78f5990c70c81c92b47c768.jpeg

杨淞作品展出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d99c740f6db617b5a7c3575a000424d8.jpeg

杨淞以0.1毫米钢丝材料作品的现场展出效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90b9346b82c9cd6c5ed793e6a3e09f5c.jpeg

杨淞以0.1毫米钢丝材料作品的现场展出效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782938f6d9edf37ade374d97dab6cc93.jpg

杨淞《公路》  线条, 装置  121×210cm  2020 图片版权归艺术家和颂艺术中心所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acfeb39607ed2b79bcc103f61d5de7ac.jpeg

杨淞《公路》现场展出效果

数年前,青年艺术家杨淞在杨画廊个展中对植物、土等材料以雕塑的方式诉说生命,令人印象深刻。如今,他依然善于探索不同材料和媒介的使用,但作品显然更加关注人和社会,比如0.1毫米的细钢丝、绳索等,将它们拉直紧绷在精确测算的框内,原来的软性材料发生了变化,从柔软变得锋利,视觉上产生了速度甚至是有了未来光速的视觉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3c2b3f54a03a8466cc62b8c03f5a04f5.jpeg

杨凯作品展出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71b2f7f0a1334b1586ce318d0131433c.jpeg

杨凯《礼三十三》 绢本水墨  69×101cm  2018  图片版权归艺术家和颂艺术中心所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04f3a1b8f5be3f24afed545994a2f92f.jpeg

杨凯《礼三十八》 2020年  纸本水墨 196×108cm

青年艺术家杨凯则在《礼》系列中多关注传统文化元素,水墨、绢、纸等材料,并选择明式家具这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别意义的符号进行描绘,经典的形象、抽象的线条,这些符号的组合让人看到过去和当代的距离,无法回到过去的语境,却也始终脱离不开源自过去的根脉。过去与现在,很近却也很远,是关联的却又是矛盾的,这正是很多中国人对文化的思考。

两场展览,15位青年艺术家,诉说着当下青年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关注,艺术的边界被技术和速度无限拓展,而青年艺术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持续创作新鲜有趣又有力量的艺术,着实令人期待。

作者:刘倩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