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随着王家卫导演的电视连续剧《繁花》的热播,上海的黄河路、传统名小吃,以及1990年代的复古时尚再次成为大众焦点。作为海派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王家卫个人品味的体现,传奇上海艺术家陈逸飞的三幅巨作——《笼中女人5》、《聚焦》和《玉堂春暖》——也在剧中不时出现,不仅彰显至真园的奢华定位和老板娘李李的非凡实力,更以其穿梭古今、贯通中西的独特美学,暗合中国1990年代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历史进程。
陈逸飞是现代中国艺坛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超越绘画本身,带着大荧幕的恢弘气韵,兼具上海这座“东方巴黎”的怀旧情绪与摩登精神,更是满载艺术家生活经历的容器——即使只是在银幕前的惊鸿一现,同样令观众叹为观止。30多年来,陈逸飞的多件佳作也屡屡在佳士得的拍场上惊艳亮相。下面就请随我们通过这些作品,一同走进这位艺术家的传奇人生,重温一场陈逸飞带给我们的海上旧梦。
一、与上海的不解情缘
陈逸飞出生于宁波,幼年随父母移居上海,1980年代赴美十年,于1990年代重返申城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陈逸飞 © Chen Yifei Estate
他对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深深的眷恋及热爱,无论是他画笔下海上旧梦的流金岁月、江南水乡的浪漫婉约,还是他主导规划的上海泰康路老建筑区域的保护、陆家嘴中心城市景观及视觉艺术教育等等,都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陈逸飞也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一个符号。
二、早年的浪漫英雄主义情怀
陈逸飞早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时,接受严格的苏式写实主义训练,24岁被任命为上海油画雕塑学院油画组的负责人。
陈逸飞与作品《踱步》,拍摄于1980年 © Chen Yifei Estate
他以扎实的造型功底和出色的大幅画面控制力,创作了数幅历史主题绘画,以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息以及浪漫写实主义风格,在1970年代的中国艺坛中脱颖而出。
三、以中国的美丽感动世界
1983年陈逸飞在纽约哈默画廊(Hammer Galleries)举办了《故乡的回忆》展览,以中国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及婉约风光,呈现了一个神秘而宁静的东方世界,引起国际瞩目。
其中作品《双桥》被美国知名企业家和艺术藏家阿曼德·哈默博士(Armand Hammer)赠送给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将此前默默无闻的周庄水乡与拱桥带向了世界,也奠定了他国际艺术家的地位,被称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架桥者”。他以中国的美丽,感动了世界。
四、被音乐滋养的艺术创作
陈逸飞从小学习小提琴,他爱音乐、爱交响乐,音乐也滋养了他的艺术创作。“音乐家系列”是继陈逸飞在美国创作的“水乡系列”之后的又一个创作高潮。
他以极为细腻的表现手法,表现了沉浸于旋律中的音乐家优雅的姿态,也将乐器特质与人物形象完美融合,将新古典主义的恒美内涵与时尚的现代意趣相结合,以视觉表现音乐及美的旋律。
五、第一位作品成交过百万的中国油画艺术家
1991年,陈逸飞根据白居易名作《琵琶行》创作的油画《浔阳遗韵》在香港佳士得举办的全球首场中国现当代油画拍卖专场上以137万港元的成交,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成为中国艺术市场的一个里程碑。
陈逸飞(1946-2005)
《浔阳遗韵》
油彩 画布
129.6×149.8 cm.
1991年作
此作于1991年9月30日在佳士得香港以1,370,000元成交
六、大视觉文化观
1990年代初期起,早已是举世盛名的陈逸飞开始频繁往返纽约及上海两地工作,重返中国,并提出“大视觉文化观”,他不只局限于平面绘画的创作,而是开始转向视觉艺术创作的多方面,希望将艺术家对美的领悟及创造力,通过不同的艺术载体方式,从绘画、电影、时尚、传媒,设计及公共艺术等不同角度的创作及参与,追求其“大美术”的艺术理想及美学目的。
七、电影:是绘画的延伸,也是不灭的梦想
电影是陈逸飞自童年起的一个梦想,他最欣赏安东尼奥尼(Antonioni)和斯皮尔伯格(Spielberg)的影片。1990年代起,他亦作为导演,执导了四部影片:《海上旧梦》(1993);《人约黄昏》(1994);《逃亡上海》(1999)以及《理发师》(2005)。
陈逸飞导演电影《人约黄昏》,1995年 © Chen Yifei Estate
他将其绘画艺术中以写实技法发挥的唯美浪漫主义风格带入到影片的制作中,将每一个影片的镜头作为一副绘画作品去构思及布局,整个影片得以构成一副流动的浪漫抒情画卷,将艺术家经验悟性、艺术灵气、审美趣味与电影艺术充分结合。
八、海上旧梦
1990年代是陈逸飞艺术生涯的黄金岁月。他以跨界式的艺术创造力,将不同门类的视觉艺术加以综合及贯通的创造。
在拍摄完电影《海上旧梦》后,陈逸飞将其电影艺术的语言又带入了绘画艺术中,创作了具有1930年代上海风韵“海上旧梦”的系列,再现优雅、精致及摩登的海派文化底蕴。
九、永远的圣地
陈逸飞是虔诚的佛教徒,对西藏高原总有着别样的情结。他认为,去往西藏的路是朝圣的路:“西藏是个离天最近,有神山圣水的地方,是一块净土。民族特性浑厚、民风淳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陈逸飞(1946-2005)
《父与子 (西藏)》
油彩 画布
198.5 x 198.5 cm.
1995年作
此作于2014年11月22日在佳士得香港以18,040,000港元成交
自1990年代中期,他几乎每年都会去西藏北部及甘肃南部的雪域高原写生创作,他捕捉到了藏地最实质性、最灵动的一面,也完成了一系列奥义幽邃的“西藏题材”绘画。
十、“文化游牧”的美学传播者
纵观陈逸飞一生的艺术创作,他一直追求的是“纯粹的美”,他将看似矛盾对立的古典与现代元素和谐地融为一体,并自在地穿梭中西文化中,以全球化的视野形成一种“文化游牧”美学传播。
他更以跨界式的艺术创造力,将不同门类的视觉艺术加以综合及贯通的创造,突破纯艺术与应用艺术间的界限,旨在将人文精神为本的美学思想带入生活,去提高整个社会层面的文化品位及审美趣味,并一直带着这样的艺术追求直至2005年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