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刘健是学理工出身,身份是理工大学教授,但骨子里对书法的热爱却从少年一直伴随着他到中年的生涯,以至书法最终成为他的事业——立身扬名,而理工则成为他的职业。作为有头脑有追求的书家,在青岛书坛沉闷期,刘健与郭强、刘咏、宋文京等组织的六月书会,以其新锐和对当代书法审美思潮的敏锐感应,打破了青岛书坛的保守状态,一时风云际会,引发了青岛书坛中青年书法创作的篷勃高潮,并迅速形成一支颇具实力的青年书法家创作队伍。刘健也一跃成为青岛书坛中青年代表书家。可以说,书法玉成了刘健的人生价值追求与巅峰状态。
刘健性格爽健,但心性淡雅,具有文人气质,书如其人,这也影响到他的书法审美定向与选择。他服膺帖学,并一直固守帖学。其间虽有过困惑与起伏,但却始终坚持在帖学领域的不懈探索。早年,他的帖学曾颇受时风影响,过于强调对形质的追逐,在笔法与气韵上与传统帖学距离较远。近些年,他远离时风,回归二王经典,从笔法与气韵上,力求接近帖学正脉,逐渐形成雅逸、率真的个性化书风。
从帖学本源而言,帖学的核心旨趣在于文人化,由此,雅与韵便构成帖学的审美价值皈依。雅与韵属精神层面,关涉到的是书法形上价值。它无迹可求,是书家内在精神表现。反映到书法上,便构成书法的意境神彩,所以在南朝时期,书论家尤为强调神采为上,到唐代更形成张怀瓘:不见字形,惟见神采的“神采论”,并由此形成帖学的文人化审美传统。除审美本体论外,帖学的另一主体价值便是笔法。可以说舍笔法便无帖学,帖学笔法代表了本土书法的最高价值。但自清代颠覆帖学以来,笔法被形质追求所取代,笔法少人问津,甚至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而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以笔法着称的书家如白蕉还不如民间书法受推崇,从而“无法”成为当代某一特殊阶段的主体特征。近些年,随着当代书法的经典转向,二王帖学回归书法话语中心,笔法问题开始受到书坛普遍重视,二王书风取代民间书风成为新的主流书风,这可视为对当代书法非经典传统倾向的反拔。
刘健对帖学的研悟,应该说是在当代书法流变的整体背景上展开的,他始终在古与今之间寻求一种创作张力,努力追寻孙过庭“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审美境地。他在不断摒弃新、奇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书法的时代审美感性,而在极力追寻古典帖学精奥时,又力戒陷于泥古的窠臼。这使他当下的帖学创作处于一种较佳的状态。他的作品线条绵密而不乏飘逸,精神外耀而内骨尤存,其创作已超越了纯技法表现,而具有了较高的精神内蕴。
刘健在二十余年的书法创作中,始终固守书法的传统追求,即以传统帖学为主导,强化书法的书卷气。因而,不论其书如何预流时潮,求其新变,皆未同其今弊,从而保持着清明的理性。他的帖学创作奠基二王,又融以宋人意趣,笔法爽劲自然,开合有度,在自由书写中传递出文人气韵。帖学贵士气,贵出乎逸韵风骨的郁郁芊芊的道德文章之气。董其昌在书法即倡为士气,而忌俗气,江湖气、兵气、匪气。作为长期供职高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志的刘健,自然不乏对书法文人化的追求。近年来,他在不断深化帖学创作的同时,不断拓化自身创作。在大篆与“现代书法”,趋古趋今两个跨度极大的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不俗实绩。他的大篆创作出入古法,浑穆有致,持正内守,有鲜明的创作追求与个性。当代大篆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味求其激变的趋势,如“法”、“意”之间结合有度,则尚不乏意趣,而如“法”、“意”乖离,则支离破碎,殊不堪观。刘健作篆力求古意,不慕新巧,跳出时风之外。篆书的古典性质,使其尤重朴厚之致,如礼之重器,须具庙堂大气,不拘为小数。刘健作篆走的是古朴一路,求深穆内蕴,如朴玉浑金,精意内耀,自有不同凡格出。当代写意篆风积弊渐显之后,求古意、求自然,浑穆之趣渐成主潮,如黄虹篆书为当代篆书家所青睐、宗法便说明了这一问题。
刘健在“现代书法”创作探索上也别具面目。他的“现代书法”立足汉字本体,不走颠覆汉字本体之路,而是适度夸张,强化单字结构的造型性,赋予每个字以势与感性之张力结构,同时,强化书写性,在自由书写中完成造型性,这就是刘健“现代书法”独特之处。此外,其“现代书法”不依赖墨象的营构,而是纯化线条,依据汉字美学因素,因势利导提纯结构,也是刘健“现代书法”的又一特色。
刘健正值创作盛年,其创作显出多方面综合能力和高度,假以时日,他的创作必将在整合与深化两个方面臻于新的阶境。
作者:姜寿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