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大江东去——汤国个展:逝去的不只是时间

2015-06-26 21:54

  “大江东去——汤国个展”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2015年6月26日,“大江东去:汤国个展”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包括绘画、拼贴、摄影、装置、影像等艺术形式,较为完整而系统的呈现了艺术家汤国的创作脉络。同时,系列纪录片“AMNUA艺术家影像志”《隐秘的线索:汤国》也于当日首映。

  十五分钟长的纪录片《隐秘的线索:汤国》从艺术家口述的一个与棺椁有关的真实故事讲起,它也成为了本次展览的开篇。这或许也暗示着,这是一个关于时间以及长久的人生思考的展览——就如同棺椁上一层层反复刷新的大漆,时间在这种往复而平淡的经历中叠加,而循着汤国提供的隐秘的线索,却察觉安静悠然中透露着丝丝悲怆之感,掀起愈发剧烈的内心漩涡。

  纪录片《隐秘的线索》发布

  展览现场

  一面是残垣断壁旧屋枯井的沉寂与衰败,一面是村民悠然避世怡然自乐的继续生活,阳光透过残破的木隙照进废弃的古居,也同样照在晒太阳的老人身上和他旁边的棉花被。这种交织的冲突与和谐不仅在纪录片中呈现,也持续蔓延至整个展厅。

  谈及本次个展名称,《赤壁怀古》中隐含着一个词人面对跌宕起伏的命运时惟一的超脱方式,而“大江东去”这一意象自宋以来,已经成为中国文人半生回望时经典的抒情座标。正如策展人郑闻所言,“大江东去”,既可看作是对于可见的自然之物(大江)某个瞬间动作的描述,也可看作是对于不可见的自然之力(东去)的一种显形。

  学术主持吴亮致辞

  策展人郑闻致辞

  谈到汤国的艺术,就少不了对“墟”的理解。无论是作品的名称,还是艺术语言中视觉图像的运用,都离不开“墟”。汤国眼中的“墟”,不是一个简单的表示废旧场址的名词,也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它是一种发展的过程,或者说,它本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历史维度和线索。汤国解释到,“回望过去,历史遗存下的残留古迹是废墟,但是等几十几百年后再回望当下,我们现在的生存也是未来的废墟。”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吴亮在接受艺术中国采访时亦表示:“古老的回忆并不是转身向后的追寻,而是你走向未来的途中迟早会迎面撞上的情景。”

  因此,“墟”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如同记忆的年轮,不断记述着过去、现在,并延伸至未来。 墟,即是无数漫长的瞬间的长久累积。因而,面对眼前的一切,如何不让人怀古,又如何不怆然感叹呢。

  艺术家汤国致辞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致辞

  从“墟”境中来,就一定要谈谈“修复”。汤国生活中的这种“修复”不仅包含了对古宅旧屋的修葺再造,也包括了对于长久以来精神匮乏的修补弥合:无论是他作品中拼贴的佛头与山水、明代建筑云纹残件组合而成的装置、长卷上描绘的残破器物;还是现实之中故宫边的智珠寺、查济村落的明清古宅、工作室案头自己烧制的陶瓷山子,都可以看作是他对于现代生活的某种“修复”。

  然而,这两种“修复”的方式不尽相同:汤国以直面事实的方式处理现实中待修的古建筑。“修旧如旧”背后的哲学是承认事物无可挽回的现状与进程,让它们暂时停留在当下这一刻,不让它们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衰败湮灭而已。事物本来的面貌——其落成时崭新的面貌亦不再可见,而是被定格在衰败过程之中——这一举动提示着事物“不断地衰落”这一过程本身才是永恒。而汤国在艺术创作中却采取了“浪漫的”或者说是“超现实”的态度,他运用材料本身的精神属性与文化隐喻,重新构建了一个当代人对于“历史”与“艺术”的观念,是将“缅怀”与“凭吊”转化为“重构”与“再造”的奇妙过程。

  当然,“修复”更是一种实际行动。在艺术家看来,中国一直保有着除旧立新的传统,而缺少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现代生活将人们卷入别无二致的生活和消费漩涡,如何在修复和保护古迹文化的同时,规避恶性旅游消费对古物的毁损也成为今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徐累等嘉宾好友前来观展

  学术主持吴亮(右一)与朋友交流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在开幕致辞中提到,“现在的很多明星艺术家更像是演员,而汤国不是,他的人和他的作品都是最本色而真实的。”

  的确,看汤国的作品,以黑白和灰调为主,剔除了其他色彩对视觉的分散与干扰,令其作品更加冷静与纯粹。当人们不断在体制和市场中周旋的时候,汤国则独善其身,安静而平和的呈现着自己的作品,这当然与其自身的修为和教养有关。既不激进回击,也不犬儒跪拜,汤国从个人体验出发,在历史的语境之下呈现出纯粹的超脱之势,这其中蕴含着洗脱之后的平静,它俨然是被深沉的文化浸泡过的。

  展览现场

  视频作品前的女孩儿

  策展人郑闻在接受艺术中国采访时表示,汤国的艺术牵扯出种种关系,比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集体主义记忆与个体精神活动、东方艺术精神与西方艺术形式、艺术本体与创作材料??对这些结构间能动关系的思考,溢出了艺术本身的意义。他借用了新语境给予个体的自由,重新驱动了“水”、“墨”、“笔”、“纸”等原本仅仅囿于旧式绘画的材料属性,发掘出传统材料在新艺术中的精神属性与文化隐喻。

  “无论‘修复'还是‘材料’的意义,已经溢出艺术本身,汤国完整的行为和生活才构成了他艺术的全部。艺术的主体可以是‘艺术’,可以是‘材料’,更应该是‘人’。”

  大江东去,汤国以“状态”替代“计划”,以“过程”替代“结果”,无意中成为了一个机敏的“逃逸者”。这种“逃逸”使他不但从现代化进程的喧嚣之中逃逸至历史自然的栖息之地,也从日益僵化的艺术生产体制中抽身而出。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5日。(文/良月)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汤国作品

  作品细节图

  汤国作品

  展厅一隅

  展览现场 观众围绕作品质地进行探讨

  展览现场

  汤国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前言处 观众驻足

来源:艺术中国绘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