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绘画,是一套视觉语法中的“模仿”游戏。但它的目标,并非建立画面与对象的直观相似,尤其今天的艺术语境更如此。绘画与世界的关系,多取决画家采用怎样的“语法”,并因此产生怎样的视觉秩序。于是,今天所谓“模仿”,成为制造,抑或生产,是绘画提供的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而非假定世界真实先验后的“仿造”。或许,领悟到这一观念,涂少辉近两年作品终于摆脱了他曾经习惯的“表现性真实”,转而在陌生方式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视觉语法”。
这一次,他选择在极弱的色阶中塑造对象。为了便于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想象某种特殊的音乐:在极窄的音阶中,通过音的微弱变化形成节奏、旋律。显然,相对大开大合的律动,这种音乐更为幽邃、更为细腻,通常技术难度也相应更大。同样,涂少辉新作中的视觉选择也存在类似特征:物象在画面中被相似色阶笼罩,显现为混沌感受中的形体塑造。这需要画家以极大耐心在相似的体验中,一层一层不断调整微妙的差异。当然,极度耗时的工作也为他带来“回报”--与历史上的中国画,乃至同辈画家拉开距离,成为辨识度很高的个体。然而,仅技术特殊并不能构成完整的视觉语法,充其量只形成了“词法”。而由词法到句法,便涉及“弱阶塑形”(词法)将在怎样的意义生效机制中运行?或许,这是每个试图构建自己语法系统的画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涂少辉亦然,为什么要进行如此特征化的画面塑造?答案,一开始不一定非常明确,但实践的过程却使之不断清晰。从某种角度看,涂少辉画面主题的变化,正是这一过程的显现。
从“蛛丝系列”开始的“弱阶塑形”,针对世界万物之间的微弱联系:一根丝线牵绕着各种不同物象,形成整体世界。这使画面具备了某种观念意图--世界需要差异化对象,但同一性才是世界的基础。显然,为了表达“差异中的相似”,对比强烈的色彩并不那么贴切。相反,弱阶塑形的视觉暧昧,有利它的直观显现。于是,一种稍显牵强的“句法”将涂少辉的“词法”整合为语言与主题的意义模型。说得直观些,即那些看似微弱的色阶仿佛画面中的游丝,将世界的差异“同一”在一个系统中。客观而言,这个阶段的涂少辉更注重“词法”探索--怎样完成“弱阶塑形”,并在技术上获得自己体会。此时,游丝题材的直观性仿佛一个方便法门,为他打开图像与意图之间的隐喻之门,虽然有些直白、简单,却充满了某种创造的快感。但“游丝”之后,在怎样的“句法”中使“词法”组合更具意义的“生产性”,是涂少辉需要直面的问题。为避免“句法”只是简单的图像拼凑,他将反思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观念:世界同一性的构建,源自具有隐喻关系的互文。互文,作为传统修辞,强调差异化的事物中,通过“言此及彼”的方式构建世界“同一性”。这,似乎启发了涂少辉,他不再依靠简单的“线条捆绑”直接图解万物的关联,而是为他的“图解”找到新方式:图像的“似是而非”。
“似是”,即世界的区分性并非清晰,处于幽暗不明的暧昧状态。显然,这与涂少辉的“弱阶塑形”非常吻合,有助它在视觉意义上的深化。但,怎样在图像上实现这种“似是”的句法?此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画家自我深化的过程中,“词法”与“句法”时常显现为互动关系:新的“词法”刺激新“句法”的完善,而“句法”的深化也反向刺激新的“词法”。正如涂少辉,为了以“似是”的句法组织视觉,他在“弱阶塑形”之外,进而形成新的“词法”--微弱过渡的形态异化。细心的观者,很容易在涂少辉的新作中发现:画中物象的某个局部,在脱离整体形的状态下显现为自由变化的形体,通过逐渐转化,成为另一物象的某个局部。至此,涂少辉的新作中,所有明确形态的物象,在画面中呈现为意义的边缘化,恰如它们在视觉上的幽暗。画面的重心,是那些明确形态之间渐变、模糊而不确定的、似是而非的“异化形”。于是传统绘画的主角、次角关系,因为“似是”的句法需要,显现出身份的逆转:与“意义生产”关系更大的是那些并不明确“身份归属”的视觉形态,而非那些具有明确归属的花卉,抑或鸟兽。这些看似具体的视觉因素,被“弱阶塑形”隐含在画面中,成为一种幽邃的物象感受,并反向证明了那些意义中心的“异化形”--所谓世界万物的差异,最终回归世界的“相似性”。此时,对涂少辉而言,“句法”不再只是简单的图像故事,而渗透了东方感的“模糊体验”。那些具有明确形态的图像也因此不再重要,可以在幽暗的色彩沉淀中成为认知的背景,辅助视觉形成某种方法化的认知话语。
就此,涂少辉完成了自身创作的“华丽转身”--虽有些匆忙,并非那般从容。但无疑,他面对视觉的知识视野不再狭窄,也因此不会掉入抒情化的传统中。相对很多仍注重图像故事的画家,他已将关注点投诸视觉生产的前提中,并试图寻找新的思想资源,将之运用于水墨“语法”的全新实践中。
显然,有了这种知识态度的转向,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未来具有更多可能性。
杭春晓
2014年11月16日于望京
作者:杭春晓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