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课程综述】
张新武/文
《观照的向度》是中国岩彩画创作高研班的第八门课程,这是对于前期基础课程、临摹课程、写生课程、土质媒介体验课程的教学成果的一种综合运用;也是引导学生以寻找自我的方式,进行小型岩彩画创作的实践课程。
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在于作品形式内容的独创性、唯一性与深刻性。从人类基因遗传学角度讲每一个人的DNA都是不一样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差异为个性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保障,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以有效方法将蕴含在内心深处真实的自我呼唤出来,能够以自己的视角审视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加以评判,并通过自己的工作方式得以呈现,这是每个创作者必须思考解决的基本问题。
课程将从自我体验出发,通过感受外部事物,并将感受借助一定媒介呈现出来,形成作品,再通过作品反观自省,实现“本体、客体、媒体三位一体”,如此循环往复,使对本体的认识不断得以深化,逐步接近更真实的自我。
课题释义:观:看,观察。照:反观、自省。向:方向。度:角度,层面,程度等。即:采取以己及物、以物观己的方法途径,通过自我体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外观内省,以寻求更为准确、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形式。
《观照的向度》
课程目的:
艺术创作整体的丰富性在于其广泛的包容性,取决于创作个体的差异性,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是对其最好的阐释。而决定创作个体的独特性则取决于创作主体的排他性与凝聚力,即所谓:致心一处,事无不办。课程的目的意义在于:“凝练个体丰富整体”。
时间:2015年5月11日—6月5日
主讲教师:张新武辅导教师:孙博
课程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5月11日—5月22日
第二阶段5月25日—6月5日
1、以己及物,以物观己——自我的重新审视
课程重点:
(1)通过引导、体验、调研、分析等方式,使学员逐步理清思路,认识自己,明确目标,为创作奠定基础。
(2)作品解析、研读、欣赏,尝试体验个性化的岩彩表意。
作业要求:
(1)通过“我心中的我”、“家人眼中的我”、“同事眼中的我”、“异性眼中的我”、“同性眼中的我”、“陌生人眼中的我”等不同视角,从宏观微观层面采集有关自己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活态度、工作方式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将有效的信息资料进行梳理形成文本,凝练出特色自我。
(2)以岩彩材料为媒介,选择一对带有感情色彩的反义词作为母题,分别在两幅画面上进行体验。体验过程中努力将材料做减法,工序手法做加法,目的在于充分体验与材料平等互动交流的过程,挖掘拓展岩彩材料深层细微的材质语言。
(3)每人2幅,尺寸:30*60cm左右
2、开放性创作,个性化表达——画出真实的自我
课程重点:
(1)个案分析、作品研读,引导学员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凝练题材。
(2)选定自己的位置,找好观察的角度,对准确立的目标,以心灵交流,用努力呈现,靠耐心等待。创作的过程,是劳作的过程,即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作业要求:
(1)每人2幅,尺寸:50*60cm或60*60cm
(2)主题自拟,体裁自选
(3)熟悉的陌生,丰富的单纯,本人不登场的自画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道德经》
人啊,认识你自己。——塔列斯(古希腊)
【学生作业】
【课堂花絮】
讲课
示范
制作
讲评
【相关讲座】
5月15日,中国岩彩画创作高研班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理论家刘骁纯先生作《美术形态史的轮廓》讲座。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