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本土·萌芽”中国岩彩画实验教学课程汇报展系列讲座
为配合“本土·萌芽”中国岩彩画实验教学课程汇报展,使观众更好的理解岩彩画的渊源、理念、核心价值、历史和当代语境等问题,中国岩彩画创作高研班邀请了在相关领域有多年深入研究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在中央美术学院红椅子学术报告厅举办了连续五天的系列学术讲座,引发了持续的关注。观众对讲座的热烈反响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以至于不得不多次临时调换更大容量的讲座场地。这不仅体现了广大学子们对有含量的学术讲座的渴求,也从侧面反映出岩彩画实验教学课程展览给观众留下的良好印象,提出的深刻问题。
第一讲,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教授主讲《什么是中国文化》。李军教授首先就“什么是中国?”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他从中国的“中”字背后的地理空间观念出发,介绍古代的都城设计、明代的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华夏与四夷、五色土与五方位、中国历史上的外族政权统治等等,引出了“大中国与小中国”的观点,提出不应以“小中国”的视野来评价“大中国”,而在认识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也不应以小中国的文化视野,狭隘的理解大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下的多元文化。在谈到多元文化时,李军教授借由一幅成化帝绘制的《一团和气图》切入,详细论述中国文化构架中最重要儒释道三家,并由此讲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合一”的概念,提出儒、道、释——父、母、子的“家”的寓言。最后借由“窑变”这一制瓷中出现的现象,提出价值的升华来自于超出主体的力量,是自力与他力的结合。由此将中国文化与本次中国岩彩画实验教学课程汇报展览的主题“本土”相结合,将中国文化的价值提升与艺术的最高表达相联系。李军教授的讲座打破了过去学术界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诸多习见,使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大中国的思维视野下理解岩彩画的历史源流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定位,促使我们思考岩彩画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讲,《敦煌壁画读析》由东京艺术大学讲师卓民老师主讲。讲座首先提出“壁画是集上古绘画造形技艺之大成的艺术形式。”之观点。由此讲到敦煌壁画——即以敦煌为代表的南北朝、隋唐壁画,作为中国岩彩绘画的古典形态,已形成了独立自足的绘画语言体系。对于这种绘画语言体系的读析使我们得以了解长期被中国美术史忽略的宋代之前的中国绘画大传统。卓民老师从色面造形、图底同构、立体多层,色面叠加等方面着手,结合大量的壁画图例,深入分析了敦煌石窟壁画的视觉环境、支撑体、媒介、文脉本源、呈象方式等问题。在讲座的结尾,卓民老师结合多年对于敦煌壁画的临摹经验和解析,再次阐明——敦煌壁画是当代中国岩彩画语言结构创建的原点。
第三讲,《印度细密画》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印度美术研究专家王镛先生主讲。印度细密画最早是作为经籍和抄本的插图,后来从中独立出来。王镛先生详细介绍了印度细密画的三种主要类型:印度本土宗教细密画;莫卧儿宫廷细密画;拉杰普特土邦细密画。印度细密画作为东方绘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岩彩画在历史源流上的胞亲,在材质媒介,技法体系,表达方式,审美特征上都有很多交汇点。然而,国内的美术教育对印度美术的介绍非常缺乏,中国美术界对于印度细密画一无所知。因此,岩彩画高研班文化考察课程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印度,让同学们切身体验和深入了解东方绘画的渊源流变。
第四讲,《浮世绘的技术与艺术》邀请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日本美术研究专家潘力先生。讲座从浮世绘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谈起,潘力老师首先结合自身的留学经历,立体生动的为大家介绍了浮世绘诞生的历史背景——日本江户时代以来的平民文化,并逐一分析了浮世绘的主要题材类型:春画、美人画、役者绘、风景画,以及这些题材类型的风格特征和代表性画师。接下来他通过影像和图片给大家详细解析了浮世绘版画的制作过程和基本技术。讲座的第三主题是——从宏观的文化视角系统梳理了浮世绘晚期与西方美术的相互作用,并且提示我们深入思考:近现代中国美术未能像浮世绘一样对东西方艺术交流形成重要影响和良性互动的原因。岩彩画作为我国古代的经典绘画传统,也在日本美术中得以发展并形成回流,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又如何担负自己的文化责任。
第五讲,《一沙一世界》由岩彩画创作高研班的学术主持胡明哲教授讲授。讲座由“什么是岩彩?”这一问题引发,阐明“岩彩”不仅仅是一种颜料,更是地球的基本物质,具有“岩性”和“岩意”。岩彩画倡导将材质的本体作为审美的内容,针对今天的语境。这是当代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方式。胡明哲教授详细介绍了岩彩材质的审美特征——物质存在,天然本色。岩彩画的语言特征——平面图形,物质本色,异质共构。岩彩画的呈象方式——以色面作为基本骨架,层面叠加,逐步深入。岩彩材质的当代拓展——在传统的细微矿物色和日本的岩绘具基础之上,加入了中国大地特有的有色土和有色砂岩。岩彩材质的粗细颗粒和异质对比,使岩彩绘画在视觉张力和审美内容两方面都有重大突破,更是超越了单纯的绘画性的表达。胡明哲教授放映了曾经带领硕士研究生几次进行本土考察和大地采集的图片,讲解了大地采集和本土考察对于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和本土地质甚至本土生态破坏现状的现实意义,以及对于学生艺术观念和毕业创作的深远影响。胡明哲教授认为:经由岩彩这个平凡而独特的材质,重新发现脚下的大地,引申出生存危机的觉醒和文化反思的觉悟,这是岩彩的核心价值和现实意义。
系列讲座使大家深入了解了中国岩彩画历史文脉:岩彩画的历史原点是中国传统壁画,具有自身独立的语言体系,并列于中国的水墨画和工笔画。中国岩彩画源于中国文化精华,唐代流传日本,20世纪回归本土,已形成了与传统绘画和日本绘画不同的创作理念。中国岩彩画是东方绘画的经典和代表,在中国社会变革历程中具有澄怀观道的精神意义,在中国绘画变革历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建设意义。
“本土·萌芽”中国岩彩画实验教学课程汇报展和系列讲座同时举办,超越了以往的教学展览方式,将对于岩彩画教学的思考引申到对于中国文化的反思,因而在学院中获得了巨大反响。
【讲座现场】
第一讲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教授主讲《什么是中国文化》
第二讲,东京艺术大学讲师卓民老师主讲《敦煌壁画读析》
讲座现场
第三讲,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印度美术研究专家王镛先生主讲《印度细密画》
第四讲,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日本美术研究专家潘力先生主讲《浮世绘的技术与艺术》
讲座现场
第五讲,岩彩画创作高研班的学术主持胡明哲教授主讲《一沙一世界》
讲座现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