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5-20 19:23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2016中国青年艺术家计划”海报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2016中国青年艺术家计划
学术主持:彭锋
总策展人:王澈
策划:鲍禹
主办:万荷美术馆
协办:流动艺术
开幕:2016/5/21/15:30
展期:2016.5.15——2016.6.6
展地:北京磴明万荷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马泉营村北顺白路)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青年艺术家是当代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时代体悟和文化积淀以及自我的精神准备直接会导致未来艺术创作的方向。越来越能感觉到中国当下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呈现出了一种新气象,这种气象非常难以用一种风格或者一种具体的词汇去概括,但是有一点非常明显,就是他们都在同被动做抗争,这种抗争具有一种泛文化并置且变熟为生的策略。这相对于上代观念艺术家们喜欢壮丽恢宏的场面感以及雄伟重复的体量感来讲,青年艺术家赋予细节性的人文关怀,通过探究一些微妙的效果来展示一种精神力量,这是在社会生活中对于自我、情感、隐私等变迁的跨文化调控。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大量的异文化在这代人身上被并置,经验的交叉与重叠使他们很难对于一种经验妥协。传统叙述方式已经无法充分体现文化的差异性,正如丹托所讲:“艺术的终结,就是逐渐意识到艺术的哲学本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细节以及形成的处处规则,带给人们的思考往往陷入被动的境地。这种被动带来的安全感与自己生命的状态和真实感受恰恰形成了一种灰色的忧伤,而思辨性在艺术创作方面又常常隐藏在豁然直达性中,谁愿意在经验之外的个人性情中回答关于生命的问题,或许就是一种独立的文化态度。这一点往往是青年艺术家使用一种异文化或者是自我建构一种对当下生活修正后的思想,来详尽的描述和分析(尽管有时很抽象)的方式,同时隐含了对当下文化批评的目的。他们的创作注定充满着实验和对于概念的冒险,是在逼真的记录着多样的社会体验。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艺术创作的实验性和冒险性探究表现在他们对于细节的注重,以及在任何归纳的过程中对于本质情境的持久尊重,这种持久性是他们对于人类本身意义的复杂性和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多种可能性的充分认识。笔者认为这是“后奥运时代”艺术创作的一种极具明显的线索,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深入探究使他们不再呈现片面观和静止观的错误,同时避免了对于本土研究时出现脱离本土语境的可能。那么,青年一代如何从泛文化并置的状态中提出有力的论点,如何避免脱离本土语境、避免刻板化?对于当前这个时代和实验潮流来讲,我们把这个时代界定为一个表述危机的时代,这已经成为一种本土公共意识,艺术创作如果想要生动化就必须承认时代的危机感,并且在这种危机中提供一些教育和启迪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建立自由意识和人道主义意识上做出贡献。所以如何不脱离本土语境建构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文化意识,放弃赞美一切虚无主义的东西是终极价值。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艺术创作进入实验时代可以被赋予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这是健康取向,有人则视为艺术陷入混乱之中。以我们所谓的“表述危机”以及“后奥运时代”的特征为背景,少数青年艺术家对于实验时代采取了正面态度。尽管存在歧意,但艺术创作变得更加“精致”并具有哲学上的辨思和挑战性。在众多艺术派别失去牢固语境的时期,青年艺术家的实践和体悟成为革新的引擎。当对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认识受到危机意识的禁锢时,艺术家必须尝试提供一种令人信服的文化途径。文化的差异性既不能再用绝对探险的目光去发现,也不能用殖民和发达资本的目光去拯救。而是一种触及人类本质的文化视角去探究,并且以人性的本质去呈现。在这个明显均质化和充满怀疑的时代,艺术创作中的无秩序性必须受到尊重和肯定,并必须具有实践意义的价值。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分策展人及参展艺术家
多向度——泛文化并置下的青年艺术家
策展人/王澈
参展艺术家:姜娟、贾靖、刘月、刘越、骆尧、林昊、马永强、马戎、唐淼淼、王将、王南诒、赵飏飏、王晓蓉
随着互联网时代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深入拓展,多元文化并置的现状成为全球化的艺术创作背景,它以快速和碎片化状态在不断瓦解人们对于终极概念的体悟,人们在庞大的信息量和繁杂的文化经验中不断呈现破碎无形的形态。这也成为中国新一代艺术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将不同文化经验有效结合,并与当下的社会进程与意识形态构建发生关系,成为中国当下青年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思考角度。本章节选择的青年艺术家们在泛文化并置的语境下,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文化经验,对于个体与集体之间的探讨和反思进行了有效的艺术创作。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青年的自由与浮世情怀
策展人/李裕君
参展艺术家:崔雪涛、李嘉儒、吕旭、孟捷、穆赛、王柏匀、王玉晓、王晓梦、杨士奎、徐怡、徐伟轩
在工业与科技并融且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年一代艺术家的生活状态无不时刻被繁华的弄堂洋房、霓虹街市的市井画面所浸淫着。然而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因此当代大多数的青年艺术家其艺术创作已不再像前辈们那样选择主题宏达或肩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了。他们的艺术作品会更显得轻松一些,但并不是随意的选材,而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内心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或自身周围以及对所关心的人和事物的描绘,所以,在浮世中追求自由是青年这一代人的特点。
十一位青年艺术家作品表现语言的超越性反映了时代精神与现代审美,用全新的塑造方式取得了全新的视觉样式,在画材运用上,不仅继承了传统工笔画对于宣纸、矾绢的使用,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工笔绘画的材质表现性,通过多种探索性的制作方式融入,展现出新的视觉面貌和丰富的工笔画表现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成熟的理性
策展人/赵轶
参展艺术家:刘瑞林、刘志成、李陈辰、王珂、王冠智、于方、延奇、张晋、张显飞、赵德洸、周子瑾
所谓“成熟的理性”,就是理性达到了自我反思和审视的高度后的一种精神状态,是理性对自身的自我理解和解构。它就如苏格拉底,虽然被希腊人称为最有知识的人,而他自己却说:我仅仅知道自己无知罢了。绘画中的成熟理性就如同文学一样,在经历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之后,还能全身心地以无比敬畏的心灵去感知描述一切人类和自然界的事与物。就像知世故而不世故是自古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大儒境界一样,在现实世界里诗意地呈现理想是一种美好的境界。经过许多年专业院校锤炼的青年艺术家们,技法和思想都已经到达了成熟阶段,画面风格也逐步稳定下来形成自我独特的艺术语言,无论是李辰晨的神秘夜景图式,还是刘瑞林的古典再呈现,亦或是刘志成充满南方韵味的淋漓画面都从不同侧面体现着诗意的境界。王珂用具象写实的技法传达了类似故国情怀的诗意画面,虽然非常具象,却能勾起观者的无限遐想和感触。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炼五色之石,成补天之功
策展人/孙彤
参展艺术家:蔡富军、匡雅明、王军、吴健、王笃涛、韦冬、谢璐威、闫亮、张慧、张文彬、张庆慧、赵坤、刘少宁、刘阔
绘画艺术走到今天,出现了无数种风格流派,中外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探索从范围到深度都进行了各种尝试。中国青年一代的艺术家面对海样的资讯和图示,思索创作的过程就像锤炼五色石,他们的艺术语言逐渐多样化,出现了多元的色彩斑斓的绘画局面。在绘画的殿堂里,能填补空白的艺术家必先经过炼五色石的阶段,从艰苦的基础工作开始,逐步形成个人风格,深入探讨艺术的可能性,而后成为某一个艺术领域的补天者。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断鳌足以立四极”,还是“杀黑龙以济冀州”,亦或是“积芦灰以止瑶水”,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疏忽不得。本章节中的作品风格和内容丰富多样,有对生活的思考,有对现实的逃离,有对精神的再现,还有对纯真的怀想。这些艺术家虽然还年轻,但是对自己的艺术理想怀着无畏的执着,值得观者为之喝彩。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心理距离的隐喻
策展人/鲍禹
参展艺术家:巴欣荣、巴欣盛、柴文涛、何佳、黄启坤、姜衡、尚林琪、孙小雁、王春燕、王小双、叶欣欣、朱兆辉、郑玉伟、张楠、张容
心理距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单从对艺术解读来讲它意指美感或厌恶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观赏作品时不再需要理解或适应一个庞大的形而上的学术体系,按照系统的框架去理解去体会,20世纪初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在西方美学界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深受哲学美学圈子以外的一般艺术批评家和普通人青睐。
今天我之所以借用“心理距离”隐喻这个展览的青年艺术家作品源于我们实际的审美距离。它有一种“实际的审美”距离,即艺术品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还有一种“再现的审美”距离,即作品与艺术家真实审美之间的距离,两种审美距离决定了艺术品。表现主义绘画在艺术家的心里效应原本就是抽象的,而观者面对艺术品时带来的误读或是共鸣其实在他自身不管是心理还是精神上都有一种距离,当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不会获得美感,艺术品需要细致品腻,也不必带有实用主义心态来看作品,伴随着心理距离的多样性观看作品便可以发挥更多的想象空间,从而体会到不一样的艺术魅力。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生活写实
策展人/刘勇敏
参展艺术家:李中天、李剑、刘小沨、马军、潘洵、石经虎、宋洋、王欢、王金永、解烨、熊师、辛旺、熙方方、阮跃 余蒙、张大利
写实油画能够代代相传是源于这些作品都是从生活这个母体中概括、提炼出来的真实。真实的生活瞬间,真实的生活感受,真实的生活想象,还有对于民族历史了解后的真实触动。
李中天的“小趣味、小情调”;刘小沨在生活和回忆中找到的时间寓意;马军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解读生活的含义;潘洵舔舐着自己生活中过度敏感的善良、幸福与痛苦;宋洋将画画作为一种生活,寻找不同阶段大众生活与作品的共鸣;谢烨对民族文化的执着和热爱;沈宇飞、谭建武、王欢、王金永、张大利等细腻的人物情感;还有石经虎等对现实生活中超越的真实。
写实油画的真实是主观真实和客观真实的生动和谐的统一。思想意识提高了才能从真实生活中得到提炼和凝聚,以形成高于生活本身的创作。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寂静——绘画的语言
策展人/刘彭生
参展艺术家:常炜、邸可新、冯静、管继詹、高桂子、毛锎、邱琳、冉爱蓉、隋元、王括、徐蕾、阎宏伟、袁宜荣
一种生活状态和一个时代文明的大世界观。
中国的绘画精神很重要,绘画不仅形重要意更深,我看毛锎的“赤裸儿童”跟大自然动物之间的互动,隋元用颜色调出反差和对男性生活的大世界,山东姑娘的情绪表达的提炼。闫宏伟在自己的照片里回味着幸福生活,运动和雪地慢慢流露真性情,可爱的芭比娃娃是童年里姑娘们最幸福流露开心的一面,狄可新用人物刻画情感里的心灵美。
一个画家画在表和形状内容很重要,很多艺术家没修饰艺术风格光学术和无聊的展览美誉度还不够好,现在的艺术家不做公关和兼职做点其他的可能很快就被社会淘汰。艺术家仍然继续他的艺术梦想和商业二重奏,赞美和批判已不是什么问题,看你有没有下个突破口,一只鲜花和一个色板让生活无处不充满阳光,感叹人生冷暖与虚幻,也许70,80,90后他们绘画的是寂静。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画外之音
策展人/李艺文
参展艺术家:陈铁、陈永明、董航、高飞、胡一凡、金玉、贾洪民、聂义武、宋弘星、田小平
东方人似乎有着风流蕴籍的天性,不求平地风雷,但求绕梁不绝。田小平先生的作品《山歌轻轻飘过》,细腻笔法下描摹出的少女剪影,静谧如月夜下的湖水。驻足凝视,似有呢哝低语,再细看去,原是一双如水剪眸,秋波澹澹,眉目生情。流露着东方韵味的古典主义,纤细而唯美,如一盏清茶,余味回甘。陈铁先生的写实油画《杏雀早春图》系列以及《有砖有柿》系列,无不体现着以简驭繁的意境之美,话音三分留,得以更多的隐喻和遐想。
在如今艺术市场呈繁花锦簇之势,何谓俗,何谓雅迷离莫辨。自然之美,纯净之气之所以打动观众,莫不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大爱情怀,如佛音唤起心底真善美的共鸣。
画笔渲染下的点滴生命,恍若幻梦,在理想与现实间穿梭,编织出异世的桃花源。透着酥油沁香的古典主义,在东方魂与西方魄的融合之路虔诚的匍匐而行,写实绘画的高超不在于将形跃然纸上,而是将对象的灵魂本质拓印在画布之中,将观众领入作者心中,所谓画外之音,远比画作本身更悠远,醉人。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参展作品
来源:新浪收藏展览信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