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6-30 10:08
邵亦杨(下简称“邵”)
展望(下简称“展”)
85年与现在
展:85年劳申伯格来中国美术馆做展览时,我当时还是大学三年级。我们好几个系的人一起去看了那个展览,看完后都有点懵,虽然以前看过劳申伯格的画册,但真正接触到原作时的感觉又不一样了。
邵:当时看完劳申伯格的展览后,在创作上有什么影响?
展:记得当时绘画系的同学很焦虑,劳申伯格的作品在观念上的冲击还是很大的。但美院的学生看展览不管受到多大的刺激,一般也不会回来就做一个与展览有关的东西,因为都有自己的课程和一直延续的路子,不可能轻易的改变。不过劳申伯格的展览,加上八五新潮的运动,凡是有兴趣或关注的人多少都会在理念上产生一些影响。
邵:85年我还在读中学,虽然没看过劳申伯格当时的展览,但现在再来做劳申伯格的展览的话,很难像85年时那样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大家各种类型的展览都已经见过。
展:确实,一方面是大家现在对劳申伯格的了解已经都很深入了,不像85年时那么懵懂,而且,尤伦斯这次劳申伯格的展览是一个局部性的展览,作品不多,85年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则是非常全面的大展,包括劳申伯格的录像、摄影等,所以在轰动性上不会像85年那么大。
罗伯特·劳森伯格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1981–1998年(局部)
对精英文化的批判
邵:劳申伯格的理念非常自由,他是个观念艺术家,他的艺术是一种集合艺术,完全不限定于版画、油画、雕塑或者装置。劳申伯格说美国就是一个大垃圾场,在他看来,他能从中捡出很多很好玩的东西。他把垃圾、现成物都放在一起,集合起来创造出观念性的作品。
展:这对当时中国的学院教育冲击比较大,因为我们在学校接触得更多的是一种精英文化,而劳申伯格的作品与我们接触的方向完全相反,甚至会让你觉得美院的那种训练完全不需要了,只要有想法怎么弄都可以。
邵:劳申伯格的作品其实就是对精英文化的一种批判,是对以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为主导的精英艺术的批判。原来抽象表现主义的路子走得太窄了,全是绘画性、精英性,是少数人、天才才能创作和欣赏的艺术。而劳申伯格则打破了这种美学观念,他把集合物、垃圾都用在了作品里,认为日常生活的一切都是可以进行创作的,都有可能是美的。
当代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展望
有灵魂的“胡来”
展:不过他的这种“胡来”,还是有美国精神在里面,他并不仅仅是为了胡来而胡来,而是想实现他所认为的那个美国精神的理念,是一种有灵魂的“胡来”。
邵:说起美国精神,一直以来抽象表现主义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美国精神的代表。其实波洛克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想要代表这种美国精神,他也融合了墨西哥少数民族艺术、当地土著因素、超现实主义的无意识创作方式,可是他很容易被美国的麦卡锡主义所利用的,被当作非常高调的精英化的自由主义精神。而劳申伯格的作品不太容易被利用,他创作的很多作品都是主流艺术所不欣赏的、边缘化的东西,特别随意,并且是跨文化的,他打破了美国白人文化的优势感。
展:对,美国精神有两种,一种是美国人主导的自己所宣扬的美国精神,还有一种就是真正的美国精神,即民间或者艺术家自己理解的美国精神。劳申伯格的美国精神就是属于后者。
罗伯特·劳森伯格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1981–1998年(局部)
劳申伯格的自由
展:劳申伯格或者波洛克所代表的这种美国自由主义精神的艺术,其实是多种多样的。自由并不是只有一种,自由创作有各种的方式,有精英的,有流行的,而精英也不是被否定的对象,它是与通俗共存的。
邵:劳申伯格的艺术风格是多元并置的,他有时候也利用精英化的手段比如:丝网印,局部抽象等,所以并不是说打破精英就不允许用精英,他没有极端的绝对主义的思想。自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而真正的自由不是以一种标准取代另外一种标准。比如做了观念以后,传统艺术形式就不能看了,于是反而变得不自由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劳申伯格告诉你这些都能做。劳申伯格打破了各种边界,包括国家、民族文化间的界限,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代表。
展:可是,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劳申伯格的作品,会有一丝丝的恐惧,因为他太过自由了。难道艺术就真的完全可以自由,可以这么做了?真正在艺术创作时让你无限的自由,艺术家也会不知所措。因为没有标准、没有边界,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不好把握的一件事。所以我羡慕劳申伯格,是因为他可以看起来如此无边无际的这么自由、这么敢干,像其他的美国艺术家你还能看到标准,而对于劳申伯格,你却无法知晓他的标准设在哪。
西方当代艺术研究专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邵亦杨
艺术无对错
邵:杜尚说过,艺术是所有人与所有人之间的一场游戏,历史上所有人和其他地域文化的所有人之间的一场游戏,劳申伯格其实就是掌握了这么一个游戏的规则,他就可以跟所有人玩游戏。劳申伯格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是在往上升的,这是因为他有一种更加自由的表现精神在里面,他更能代表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展:我看劳申伯格的作品,包括之前在国外,他总能给我一个触动,那就是做错了没关系。艺术家要按自己的方式来创作,先不要有一个预想的标准,想到了就多。这是劳申伯格让我很佩服的一点,但我们不一定要做他那样的作品,先按自己的路子去走,直到走错了为止,只要把对错这个概念超越了,我觉得中国艺术家就有希望,没希望是因为脑子里那个对错的概念太强烈了。
罗伯特·劳森伯格 《<中国夏宫>研究》1982年
邵:是的,以美术史的角度来说,就是从劳申伯格以后,我们已经没有特别的美学评论标准来评论或者批评一个艺术家,我们不会去评价他做的好坏、对错,而更多的是去说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艺术以及艺术家不应该被设定一个标准。
不过,从85到现在我们还在只能仰视劳申伯格,谈他对我们的影响实际上是个悲哀。
劳申伯格代表的是一种在开放社会所特有的自由的、个性化的创作精神。我觉得他的艺术风格本身没什么可以学习的。我们中国艺术家缺少的不是技术、形式,而是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更宽松的、自由的创作环境。
罗伯特·劳森伯格 《<中国夏宫>研究》1982年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整理/庄迪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