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11-03 07:00
【编者按】对于郝量来说,2016年是非常忙碌的一年。6月份应邀参与“山中美术馆”项目制作了《龚半千四百一七》,9月举办个展“此君”。时隔两个月之后,他今年的第二个个展将于11月4日在尤伦斯拉开序幕。此次,郝量将延续他一贯的创作思路和手法,集中呈现他以“潇湘八景”为题材的一系列新作,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到艺术家如何围绕这一主题探索不同的切入点以构建古今交织的山水时空。
【新作为南宋《潇湘卧游图卷》带入动态和冲突】
本展览是郝量的首个机构个展,呈现艺术家近期以“潇湘八景”为题材而创作的8件尺幅为387厘米 x 184厘米的绢本水墨绘画,围绕这一主题寻找8种不同的切入点构建古今交织的山水时空,探讨“绢本绘画”与相关历史文本及理念之间的联系,并将其线索置于全新的时空构造与当代语境中。
文徵明,《潇湘八景图》(之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郝量一直专注于探寻作为文化概念的“潇湘八景”的历史演变逻辑与当代文化表达之间的张力。潇湘在地理上指湖南湖北境内的洞庭湖一带。而“潇湘八景”并非自然风光的写照,而是在历史中经由文人的追和与想象,在不断的阐释中营造而成的美学意象。宋代以来,包括董源、牧溪、文徵明在内的画家们不断地赋予这一题材多样化的视觉形式。
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卷》
南宋李氏的《潇湘卧游图卷》被誉为南宋山水画第一神作。此图是南宋时期由与李公麟同乡的李姓画家所作的山水作,相传为南宋云谷禅师隐居浙江后想起自己尚未踏足潇湘山水,深感遗憾之余请李姓画家替他绘出潇湘美景,将画挂于房中,躺在床榻之上就能欣赏美景,故为潇湘卧游。整幅长卷淡墨皴染一气呵成,不施勾勒,不露笔痕。据说这幅画也深受乾隆皇帝喜爱,清末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所得。1923年东京大地震时,菊池家仓库着火,老头子冒着生命危险将其和《寒食帖》抢救出来,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郝量新作
郝量此次将展出的《潇湘八景--卧游》,是为回应南宋李氏的《潇湘卧游图卷》所作。与“可居可游”的传统中国画理念及线性透视空间不同,郝量的绘画凭借构图、造型、色彩、光影变化等手段制造多层次的视角,传达某种非线性、不稳定的时空观感。表现在作品中,郝量将平面的地图图式与山水景观结合在一起,通过空间的扭曲、压缩与不同季节景物的嫁接赋予“观看”以某种抽象性,从而反映“卧游”这一“神思的观看”对线性时空的解构。与李氏“潇湘”冲澹平静相比,郝量有意做一与之逆势的绘画,带入了动态和冲突,以绘画自身的结构与语言构成对当下感知的脉胳。
郝量,《潇湘八景——瞬息》,2014,绢本水墨,387 x 184 cm。
郝量,《潇湘八景——万化》,2015,绢本水墨,387 x 184 cm。
郝量,《潇湘八景——遗迹》(局部),2015–2016,绢本水墨,387 x 184 cm。
在探索时空观念的基础上,郝量还通过对既有文本素材的挪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探索作为历史观念的绘画,注重挖掘传统元素之中所蕴含的可能性。在《潇湘八景--遗迹》中,郝量以“仿古”的概念为出发点,凭借图式与文本描绘、标记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中国画图像,并融入现代元素,将不同向度的时间符号直接呈现在同一画面中,从而表现“遗迹”与“当下”,乃至“未来”之间的互文性。在《潇湘八景--士游》中,郝量依据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及《徐霞客游记》的文本,在错综的空间结构中勾勒出“壮游”的足迹,不仅实现图像与文本的相互转化,亦通过探讨古代士人及其笔下山水之间的关系而反思某种“天下观”。
据介绍,此次全部作品将被陈列在壁龛式的展柜里,以独特的呈现方式在当代视野与中国绘画遗产之间建立某种对话。
【郝量:我的作品让你回过头看到中国古代绘画的美】
郝量被称为“80后艺术家中的少数派”,从《壳》《云记》《水火不容》等系列作品开始,郝量对中国传统文本与画史的深刻理解和自我诠释很快得到世人关注。他的绘画实践一直专注于探寻传统中国画的当代可能性。对于古代美术、文学、画论、文献的深入研究,构成了他的工作基础。郝量在实践中修习、磨炼传统绘画的技艺的同时,试图将当代感知融入水墨这一古老的绘画语言之中。
作品《水火不容》
【我的语言就是一直在找印证】
郝量直言对中国的古美术传统有一种天然的信任。从小热爱中国画,上大学前一直相信自己的价值观、价值判断。虽然大学环境一度让他感到郁闷,幸运的是,在他最低迷的时期,收获了崇拜对象徐累老师等人的鼓励坚持下来。
《梨花壓帽-春分》 右 17x22cm 左 6.5x9cm 絹本重彩 2013年
在川美上学时,郝量想买一件《八十七神仙卷》复制品却买不起,便从学校图书馆借来,自己花了半年时间临了一张。于是这种爱画的习惯一直伴随着郝量的艺术实践。来到北京之后,每次故宫晒画,都少不了这位年青人的身影,各大拍卖行预展也成了郝量学习的好机会。
“每个艺术家不一样,有的艺术家很天才,很快就找现自己的语言体系,而我不是,我的语言就是一直在找印证。我的作品,是让你回过头去看到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在当下产生的新的可能性,同时又夹杂着很多西方的语言,新意自在经纬之间。”
《搜异录——续夷坚志之八.病理报谶》 2013 26×45cm
《搜异录-云仙散录》 9.5×6.5cm.22×17cm 2013
《搜異錄-雲仙散錄》,“ 幽邃之地”郝量个展现场
2014年3月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幽邃之地:郝量个展”是其在内地的首次个展,梳理了艺术家近三年来的创作脉络,展现八组郝量自2011年-2014年的作品。创作于2013年的册页《续夷坚志》和《云仙散录》皆是对同名古籍的演说与再创作,艺术家以一种典型的“郝量式”的叙事激活了沉寂的典故,营造了一个奇幻曼妙的世界。
“幽邃本身也是从《诗经》中来,我的作品讨论的还是不变的事物,山川树石从古至今没有变过,是人变了,社会变了。”
【以类似研究项目的方式推进绘画思路】
郝量的创作基本是在历史线索上展开,对历史的迷恋,对不同历史风物与时间、时代的关系的思考,构成了迄今为止他在创作上的主要成果。他的工作方式通常是以类似研究项目的方式推进具体的绘画思路。当某个确凿的想法跃然于他的头脑中的时候,他便会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一面阅读文献,一面进行实地考察,在某件或几件作品中进行呈现,时间跨度一年或几年不等。
郝量作品《龚半千四百一七》
郝量作品《龚半千四百一七》 陈列中
郝量作品《龚半千四百一七》 局部
郝量作品《龚半千四百一七》 局部
今年6月,郝量应邀参加了南京四方美术馆策划的“山中美术馆”展览项目。在收到展览邀约长达一年的准备工作期间,郝量对这片场所进行了游历式的访问,并完成了作品的最终构思。郝量制作了一个实验性的观念作品《龚半千四百一七》:他利用一本民国影印本的龚贤画册,从中抽离出几帧,以龚贤笔法绘制出现实的美术馆所在山区--老山的景致,替换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龚贤在三百年余年前描绘的金陵山色。该作品一方面完成了他对古代山水传统的回望,同时也融入了他对此时此地金陵文脉的现实体认。用郝量的话讲:“龚贤四百多年都活着,不是他活着,是景活着。”
个展“此君”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于维他命空间
9月举办的个展“此君”以明代学者王世贞私家园林弇山园为研究对象,探究林泉不朽。王世贞是明代中晚期复古派“后七子”之首,王鉴是他的孙子,董其昌是他的学生,文徵明是他的好友。他的理论影响到晚明乃至清初文化、艺术理论。郝量计划从王世贞的文学“复古理论”切入整个绘画史中。他从几年前开始阅读文献和理论做准备,今年开始实地考察。他专门到江苏太仓,考察这位明代文坛领袖的社会生活网络,包括所造弇山园的园林修复、朋友的结交,以及他的生活琐事。
最终作品呈现最终由两部分组成:手卷《此君卷》和由九件研究过程中选出的材料组成的《此君考》。手卷以王维辋川诗意的废墟开端,其间散落着当下的弇山园遗迹,后进入历史中的“山林城市”。随着天际光线色彩的转变,进入秀雅的村舍农田,这是在古代与当下同样的景观,暗指园林历史的兴衰变迁。《此君考》由晚清欧洲人拍摄的园林生活照、辋川图清代版画、王世贞手札、民国珂罗版辋川图、当下弇山园空间研究、此君卷第一稿等资料组成,其内在结构并非与手卷内容对应,却由此展开时空交错的诗性延伸。
【工作的意义在于深入】
郝量的艺术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吸取养分,他一次又一次地深入旧时空里进行考掘并从中提炼出明晰的线索与方向,并以此为乐:“我一直觉得是到我们这一辈了,工作的意义在于深入,有些东西要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必须要到一个很深的程度,不能贩卖文化符号,那就没意义了。”
郝量曾被视为新水墨代表。但是他并没有“把自己放在新水墨、新工笔范畴里”:“我是用中国画的方法来工作,我讲究文本、艺术史、绘画质感、语言,我更愿意将这些归纳在当代艺术工作范畴内。这样它可能会与油画、装置、影像并置。”
《云记》 42x1270 cm 绢本重彩 2013
《云记》(局部)
郝量对古代中国画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古代绘画有一个最明确的特点,它实际上不是特别现实主义,当然也画一些现实的事物,但是它追求恒定题材。古人的绘画并不是说是我要画一个什么,古人是最讲究个人语言体系,每个画家有一套个人语言,可能题材就是一朵花,但他很讲绘画语言,这朵花在不同人手上就不一样了。”
在他看来,中国画有个特别之处是不直接描绘生活,像中国诗歌一样通过虚的东西来反映社会。这也是他所追求的中国画的核心。
有人将他的行为归纳为“激活传统”。他回应:“我没有刻意地去意识,我更喜欢回应当下。我研究晚明理论,类似晚明的复古派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迂腐,他们其实也是一种激活。而我的创作也一直是循序渐进的。”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江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