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 致敬母亲节!当代艺术家这样表达爱

2017-05-14 08:50

  【编者按】今天母亲节。你会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对于情感细腻的艺术家来说,表达的方式更加多样化。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肖像画以外,当代艺术家们将自己对母亲的感情融入到作品当中。有感激、有追忆、也有反思。透过这些温暖的作品,我们能看到,不仅有母亲对孩子拳拳的爱,也有为人子女对母亲浓浓爱的表达。

  宋冬:让妈妈换了一种方式做家务

宋冬母亲在家中堆满了东西,然后一件件地收拾,一件件地整理

宋冬母亲在家中堆满了东西,然后一件件地收拾,一件件地整理。

  2002年,艺术家宋冬的父亲突然去世,原来开朗的母亲变成了一个沉默的人,天天只是哭,然后把所有的东西都铺满了整个屋子。母亲害怕因为父亲去世带来的空。为了帮母亲走出悲痛,他开始帮母亲一起收拾,整理她的记忆。母亲说:“你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将来都用得上,你现在还没看到它的价值,要物尽其用。”宋冬由此得到诸多启发,开始了他的日常物“三部曲”创作。

上万件东西平铺开后,宋冬的母亲被吓了一跳,说“我怎么有这么多东西?”

上万件东西平铺开后,宋冬的母亲被吓了一跳,说“我怎么有这么多东西?”

  2005年,《物尽其用》第一次展出。超大型的当代艺术装置作品,由上万件破旧残缺或者未使用过的日常用品组成。成堆的肥皂、满箱的布匹、成山的瓷器、无数的花盆、各式的餐盒,热水壶也有十几只,坏掉的电视机有好几台——它们不是垃圾,却几乎早已失去使用价值。

  展览时,宋冬发现周围一圈人在跟母亲聊天。母亲后来跟他说,通过这件作品的合作,原本认为自己熬不过一年的她拥有了第二个人生。母亲能够打开心扉,重新面对生活,宋冬非常高兴。每次展出时,他总会挂一句霓虹灯字“爸别担心,我们和妈都挺好的”。这让母亲心里更踏实:“你爸都知道了,咱们都在这。”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宋冬说,像他母亲这一代人是用他们的艰辛养活了他这代人,他们不舍得扔的不止是东西,还有“物尽其用”这种生活哲学和“勤俭持家”的生活美德。

  “物尽其用”获得了大量关注,凭无尽细节勾起每一位观众内心深处的记忆与共鸣,也让宋冬从一个非主流艺术圈活跃者成为知名当代艺术家。宋冬和母亲共同决定,推掉了很多画廊、美术馆的展放邀请,要跟这些物品生活在一起。2009年,宋冬母亲去世后,他的姐姐、妻子和女儿加入了《物尽其用》展览的整理当中,而那行字也换成了“爸妈别担心,我们都挺好的”。

  陈妍音:用雕塑绘画拼接母亲的一生

  1999年,艺术家陈妍音的母亲去世,这对当时忙着“当代艺术”、想要用画表现自己的陈妍音打击很大。因为父亲从小不在身边,身为长女的陈妍音和母亲关系很特殊,有事互相商量,就像朋友一般,母亲连初恋这种秘密的事情也愿意和女儿分享。陈妍音也曾许诺要做一些和母亲相关的作品,一直没有实现。母亲去世让追求视觉上有震撼力的陈妍音淡定下来,从2002年开始构思,2005年开始着手做。

《1956-告别初恋》

《1956-告别初恋》

《1963-父母》

《1963-父母》

  作为一名雕塑家,陈妍音将母亲生前的一些最重要的时刻转化成真人大小、有时尺寸更大的雕塑。于是,《母亲》系列诞生了。陈妍音并没有希望在作品中寄寓多少微言大义,也不着意于在具象雕塑的技术上的探索,只是希望如实地根据照片来塑造,通过雕塑、绘画来拼接自己关于母亲的一生,重现母亲的生命历程。

《1978-母亲和弟弟、妹妹》

《1978-母亲和弟弟、妹妹》

  这个过程被视为陈妍音和母亲对话的过程,其中也包含她对自己的反省和忏悔。“因为我觉得自己老是在外跑,对她没有照顾好;我没有意识到,有一天她会这样离去。”在《1978,母亲和弟妹》这件作品中,陈妍音解说:“到了1977年我离开了家去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读书(校址在嘉定),因为自幼喜欢绘画,所以在读书时脑子里只有素描和色彩,非常不懂事。家里只有剩下弟妹陪着母亲,他们三人是如何的艰苦和无助。”曾经忽略了的亲情,时隔多少年后,通过母亲系列的创作,让陈妍音不得不重新面对。

《1998-晚年》

《1998-晚年》

  2008年,陈妍音的《母亲在1956,1963,1998》在首届“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上,获得“中国雕塑大奖”。获奖作品是三组胸像,分别是一对年青的男女、一对中年男女、单独一位老年妇女。它们表现了母亲一生中的三个阶段,她的青年、中年和老年。

  艾敬:爱是理解 让母亲带头编织毛衣

《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装置

《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装置 废弃毛线、玻璃钢、硅胶 1600 cm x 600 cm 2012

  2012年11月,艺术家艾敬在国家博物馆的大型个展“I LOVE AIJING:艾敬综合艺术展”中,装置作品《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被视为她现阶段创作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游历西方各国之后对祖国、对家乡的一次情感的回归。这条由54位家乡的妇女一起用旧毛线编织的巨型挂毯,其中也有母亲的功劳。

  艾敬母亲发动了家乡沈阳的近50名亲戚、朋友和邻居共同参与制作的,采用了家中废弃的旧毛衣、毛裤以及其他旧毛线,拆洗重新变成线团儿,编织成一个LOVE的符号,再把LOVE这些符号一块块的四个字母拼接起来,编织成一幅宽6米、长16米的挂毯。在国博展出时,在色彩斑斓的“love(爱)”字样前,一位“母亲”在埋头编织。

  这座雕塑使用艾敬母亲的形象,用硅胶制成。由于太过逼真,不少人要求艾敬和这座雕塑合影。而她的妈妈本尊则在展厅的长凳前替自东北远道而来观展的亲戚朋友们守着衣服和包,和路过的记者、熟人聊天。言语中对这个女儿充满骄傲,说她从小就贴心、温柔,爱护家人和妹妹。

《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装置

《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装置

  艾敬的作品一直都是以“爱”为主题。这一人类历史上永恒的、宏大的主题,但在艾敬内心深处,最终回归到儿时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就像母亲手织的毛线衣一样温暖有爱。退休以后,母亲仍然不断地给三个女儿打毛衣。开始女儿们想让母亲休息,“后来我才发现母亲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满足她自己对于色彩和构图的展示以及她内心情感的表达。”

  李燎:为保持好儿子形象去卫生间抽烟

  青年艺术家李燎的母亲名叫夏家英。他从读大学开始就很少与母亲住在一起,在一起的时间不多,李燎与母亲成为“血缘关系上的亲人、生活中的陌路人”。因为孩子的出生,母亲从老家来到深圳帮李燎带小孩,但是二人在生活习惯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存在潜在的冲突,母亲总唠叨着要回家。李燎决定做点什么。

《夏家英》影像

《夏家英》影像

《夏家英》影像

  李燎忽然想到拍她每天不眨眼睛的样子,一眨眼,这一天的拍摄就结束了。李燎将这个拍摄一直坚持到母亲回老家,然后把视频重新剪辑。所以,母亲在这段视频里就一直睁着眼。有意思的是,从视频里可以看到母亲眼神的变化,从开始的认真到后来的不耐烦。拍到后来就当成每天的任务,总催着李燎赶紧拍完好去睡觉。

在现场,李燎用粉笔在墙上画出了家里的结构图

在现场,李燎用粉笔在墙上画出了家里的结构图

《进化》李燎现场表演了他当时抽烟的情景

《进化》李燎现场表演了他当时抽烟的情景:蹲在下水口边上,一边看着微信群,一边吐着烟,害怕烟灰掉在地上,每抽一口都小心意义把烟灰弹尽洞里。

  这段时间的相处故事在一个展览中得以呈现。2015年3月,艺术家李燎个展《夏家英》在上海歌德开放空间开幕,一张母亲夏家英正面的影像、一句母亲对李燎说的话和一个有关抽烟的事件,分别以影像和行为的形式在九平米的空间展示。在现场,李燎用粉笔在墙上画出了家里的结构图,诠释在妈妈搬来后,仅有4年烟龄的他为了在妈妈面前保持好儿子的形象,躲避妈妈灵敏的鼻子,开始独自享受偷偷抽烟的状态。他的抽烟区由原本的床头、电脑前、沙发转移到阳台,后来又转移到厕所,最后转移到厕所外的阳台。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进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结束语】四个故事中,所有的母亲都是幸运的,她们都拥有子女深沉的爱。而对于子女来说,双亲健在、能尽孝跟前是最大的福气。就算有些小磕碰,就算有些小代沟,总还有机会去化解和弥补。在这个晴朗的好日子里,祝母亲们节日快乐!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江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