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5-17 01:36
导言:2017年5月12日,由批评家俞可策划的“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在合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以2008年作为艺术家苏新平创作转变的重要节点,展出了其近十年创作的《八个东西》、《灰色》、《肖像》、《平仄》、《荒原》、《十》、《擦笔纸》等近20组作品。
苏新平
谈到此次展览中展出的艺术家新作,俞可表示:“2008年以来,他更加意象地追寻描绘的过程,期间他创作了《风景》系列。从这个系列开始,苏新平游离开了热闹的‘现实社会’,转而进入对‘艺术语言’的探索”。而接下来的《自画像》、《八个东西》、《灰色》、《表情》、《肖像》、《擦笔纸》,俞可认为“这个阶段的苏新平想要追寻的真实已经不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关照,而是希望借助语言的虚构和过程的随机,将想象所具有的变化多端的潜能完全激发出来,将观众从现实中自身经验和认知的局限与束缚中带出,去耽溺于一个更瑰丽的世界”。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海报
而苏新平在谈到自己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三十年时,他认为这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和回归自我的过程。八十年代对于他来说是“个人很无奈的时期”,因为要独自面对整个世界,与世界是相互抗拒的;1993年到2005年前后,是个人外在化的时期,离开了自身的状态,2005年之后是寻找到自我和回归自我的时期,回归到一种很自然的状态;而到了现在,则是“在不断质疑和追问当下的状态之后对初衷的回归”。
苏新平的2008后时代:“时间线性的思考”
雅昌艺术网:对于这次展览的作品,策展人俞可和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都提到了2008年这个时间节点,为什么2008年会成为您作品变化的重要节点?
苏新平:我始终觉得艺术层面的思考都是时间线性的思考,没有积累、突然产生的某种东西一般是不太可信的。无论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2008年,还是自2008年到今天,它都是一个线性的、不断递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步走到现在。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从读研究生到后来毕业做了老师,我持续了近十年的时间做草原题材的石版画。无论是从语言方式上,还是创作观念上,那都是特别贴近我自己的表达。后来因为经常出国做展览的原因,走了很多地方,尤其是93年去纽约待了半年时间,我发现周围的艺术家已经在当代艺术领域思考问题了,这让我觉得很孤独,我开始满纽约城跑着看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跟很多艺术家聊天,受到了特别大的触动。
我们上学时候建立的那套系统连接的是对传统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对精英主义认可的一个结果,但是纽约的这些艺术家已经和我们不在一个思维中了。回国之后,我对应着中国社会、对应着我自己的生存状态再回来看当代艺术思潮的概念,我觉得应该是针对社会问题、针对自我展开讨论——这直接影响了我的艺术实践,所以后来就有了《欲望之海》系列。这个系列做了五六年之后,紧接着就是《干杯》系列,一直持续到05年前后。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也就是在这个节点上,商业大潮冲击着中国艺术界,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很客观地来说,我们都受益其中。但是也正是这样突然的受益,提醒了我追问自己做艺术的目的是什么,我过去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不是和我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一致,就是在这样的追问中自然而然地衍生出跟我的文化、我的成长背景、我的家庭有关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方法。
所以从2006年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到了2008年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意识形态,我的题材逐渐从人物转向风景;语言方式也和这一阶段的想法保持了线性的一致。
雅昌艺术网: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您也开始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系主任,这是否也影响了您自2008年以来的创作?
苏新平:当然会有影响。我一直不认为艺术家只做艺术就可以,它应该是跟社会有关系的。从2008年开始承担行政职务,遇到了很多问题,同时格局也在增大;反过来我对艺术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这时候细节就已经不是让我纠结的问题了,我会把这件作品、这位艺术家放在今天的文化中、放在艺术史的角度来探讨是否成立,相对于以前比较单纯的艺术家身份来说,这其实是非常受益的。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但是为什么会从人物题材转向版画题材?
苏新平:风景题材的创作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可以把叙事性弱化甚至消解,直接在语言的层面上体现出你所需要的形、色或者相互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形、色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已经带着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其中,所以这时候我已经不需要像过去那样通过内容来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雅昌艺术网:您的创作媒介也从版画到涉及了油画、色粉、木炭、铅笔与现成品等不同形式。
苏新平:不像是版画,这几种媒介可能和你的日常行为结合在一起,只要是有时间往那儿一坐就可以动手、动脑,非常直接。版画这个东西太繁琐了,很难形成日常的状态,是强制性的、非常理性的一个状态,也有可能某个阶段就是想强制自己实现某种东西,但是我现在的状态和方式都更倾向于回归自我。
告别精英主义,走向日常表达
雅昌艺术网:《八个东西》是您在变化后的这一阶段做得比较完整、也被讨论得比较早的系列了。
苏新平:这个系列是从07、08年就开始做了。对于大家来说,从《八个东西》之后,明显地显示出我在创作上的阶段性变化,一方面它明确地摆脱了我早期在绘画中的叙事,另一方面是抽象形式下感性情绪的表达与早期版画的理性表达形成的反差。
我们已经习惯了要有叙事,事实上这个根本不是艺术核心的东西,抽象的哪怕一笔下去,笔笔相生产生的形态完全是不一样的,这是极大地颠覆了过去艺术中大家所追问的叙事内容,因为这时候你的画面里面充满了内容,这个内容包括你对现实的感觉、你是沧桑或者单纯、批判还是认可等等都在其中。我觉得世界观是艺术中特别重要的东西,当它根深蒂固地在你思想当中形成了以后,会影响到创作中的方方面面,每一笔下去的力量都会特别强大。当你的世界观意识极强的时候会有一种宏大的、有震撼力的东西,就是像爆炸一样“嘭”地一声在画面中间形成一个力量中心,这个时候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就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的民族性格具有感性的文化传统,落实到具体个人也同样带有强烈的文化基因在其中,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很大程度建立在感性层面上。版画因为本身的媒介属性,相当大程度上具有了理性的因素,理性地控制技术是一种美,率性地流露感情同样也是艺术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也是处于感性的状态,很难进入逻辑理性思维,我的艺术方式和我的状态是一致的。
苏新平《肖像2016-2号》 330cm×240cm(110×80cm×9) 纸本色粉、木炭条 2016年
苏新平《肖像2017-1号》 330cm×240cm(110×80cm×9) 纸本色粉、木炭条 2017年
苏新平《肖像2017-2号》 330cm×240cm(110×80cm×9) 纸本色粉、木炭条 2017 年
雅昌艺术网:《肖像》系列是否可以看作是您在人物题材上的一个延续?
苏新平:如果我把自己界定为一个人物画家,那么我本身就对艺术史产生了误读、在建立艺术史观的时候产生了偏执。《肖像》是从2005年就开始的一个系列,所以它一方面有我对过去的传统认知体系的延续;另一方面它是那个阶段语言探索的一个苗头,在整个画面形态中,精神层面的内容在随机拼的图像背后,它没有非得要说什么,而是把内容融入笔法或者元素中最后消解掉了。
这个系列是延续性的作品,我每年都会画一张。在画面上,人的脑袋是一样的,但是手在不断地变化,这一点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变化可能就是我画画的那个阶段或者那一年的精神状态。因为手是人情绪外露的表达方式之一,所以你看手的姿态可能是紧张的、可能是放松的,都是我当下生存状态的反映。
苏新平《擦笔纸堆》 高260cm 擦笔纸 2012-2017
雅昌艺术网: 《擦笔纸》也是对当下日常状态的反映吗?
苏新平:《擦笔纸》也是一个很日常的状态,只不过是有角度的日常。我们拿擦笔纸这个东西本身来讲,在传统文化的认知中,人们很敬畏擦笔的废纸,会把它们积攒起来,然后搭建一个台子举办正式的仪式集中焚烧;而从当代艺术的思维角度看,这些书法、图像在创作阶段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具有同等的价值 ,创作完成后也和成功的作品一样充满了艺术家的信息,保留着艺术家的创作经历。它可以堆成山形成一件装置作品,某一张可以展开装进画框和其他的作品一起在美术馆展示;它符合我在语言、观念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审美需求,可能会转化为油画或者其他形式的作品,没有垃圾或者正品的概念,只是被赋予不同观念的艺术品。
苏新平《平仄之一》 140cm×560cm(28cm×28cm×100) 铜版画 2017年
苏新平《平仄之二》 196cm×812cm (28cm×28cm×203)铜版画 2017年
雅昌艺术网:版画是您的专业,在经过一段时间不同媒介的探索之后,再来做《平仄》、《十》这几个铜版画系列时,心态会有哪些不同?
苏新平:过去是为了做出一件经典性的作品而做的版画;而当下我的版画创作不是一件有“作品意识”的作品,是在碎片化的前提下以版画的方式对日常思想、日常行为的记录,模糊了日常生活和艺术的界限。
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概念是对的。但是在这样的概念下,我们如何区分哪些是艺术、哪些不是艺术,本质性的差异还是在作品背后是否有强大的思想作为支撑。艺术家的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你的所思所想对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否产生作用、对社会是否有意义,这是衡量艺术家与否的“红线”。
苏新平《“十”之一》280×308cm(28×28cm×110) 铜版画 2017年
苏新平《“十”之三》 336×280cm 铜版画 2017年
苏新平《“十”之二》 280cm×280cm(28×28cm×100) 铜版画 2017年
雅昌艺术网:2008年以后,您的版画为什么更多地是以拼贴的方式出现?
苏新平:拼贴这种形式和版画本身的形式是有渊源的,版画是复数的,一印就很多张,把这些放在一起有时候就会形成一个整体的感觉。2005年、2006年做《肖像》系列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版画的这种特点,我可以把重复的图像拼成另一个图像,或者把不同的图像拼成其他的图像。后来,伴随着工作中的社会事务增多,我也没有太多时间画画,焦虑的时候我就拿着纸排线,几年下来积累了大量这样的图像,它们其实就是我当时的状态。后来我就把它们转化成作品的形式,用我现有的创作方式去面对这种生活状态,把这些图像根据我当时的情绪任意组合成风景或者思虑性的节奏,形成一个完全开放的作品形态。
08年以后的版画,更多的倒不是形式上的变化。这样的方式对比八九十年代我在做版画创作时候的状态,精心构图、一笔一笔刻下那些小小的独幅版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版画创作已经逐渐成为我的日常生活状态的一部分后,对精英艺术的告别。
雅昌艺术网: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您在内容题材上的淡化、在媒介选择上的多样化同样也是对精英艺术的一种告别?
苏新平:当然,不同的艺术观念必然会带来不同的语言方式和方法。
雅昌艺术网:谢谢苏老师!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洪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