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葛玉君:当代艺术中的“水墨基因”——王铁华艺术创作的一个阐释纬度

2017-05-20 12:46

  我们用语言解释这个世界,可是语言并不能抹杀我们处于该世界包围之中,我们的视线总是在忙碌游弋,总是在作出选择,总是将事物放在其链条之中,从而构建出“我们”及“我们周围的世界”。换言之,语言只有恰恰处在纵向与横向的历史焦点上,它才生发出其独特的意义,才决定着所谓的“精准”的程度。无疑,王铁华有多种身份,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而他近期创作运用了大量的纸本、水墨、木板、画毡、丙烯、油画等多种综合材质更是呈现给我们极大的阐释空间。是综合材料?抽象绘画?水墨画?(似乎都对,又似乎都不对。)但在我个人看来,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创作给我们提出一种探讨问题的可能性,一种对热点问题的解题,或者说他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触动到了当下艺术创作中某些敏感的神经……

  我们知道,一直以来“水墨”命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化场域。关于水墨的探讨与论争可以说贯穿了整个20世纪一直绵延至今,“水墨”又是当下中国艺术领域聚焦的热点之一。然而,传统意义上的水墨在当下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即是如何规避其荒寒、野逸、高古等所谓的“传统”(时间意义上的“传统”)文人气质,进而嵌入当下文化语境,实现所谓的当代性转换;而当下所谓的“水墨实验”抑或“新水墨”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则是如何在利用水墨媒介的同时,在艺术观念上完成对水墨文化的传承。换言之,当下水墨创作部分意义上仅仅将水墨视作一种媒介材质,在反映艺术家生存状态的同时,却与所谓的“水墨文化”相去甚远。然而,更为严重的是,它仍将“水墨传统”视为其艺术诉求的基点,以便达到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表达”及“实现”“自我”的手段。在我个人看来,这正是当代水墨的尴尬之处。而这样一种水墨现状生成的根由更值得我们去审视与探究,基于此,对当代水墨的DNA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彼之园 纸本水墨 2014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铁华的近期创作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亦或可能性——即新媒介下关于当代水墨的另类表述,一种基于“水墨文化”的物态延伸与当下生命体验的视觉呈现。在我个人看来,这正是其背后的价值及对当下艺术现状敏感的反思所在。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王铁华近期的艺术创作,权当一个楔子,抛砖引玉。

  轻阴便成雨 纸本水墨 2014

  一、观点与诉求

  在王铁华那里,其关于“水墨文化”即“山水文化”的定义是从对山水差异化阅读展开的。首先,在他看来,中国山水的哲学话语中,山水趋向于一种“关系”。一种环境与景观的建筑关系,亦或一种汉字、书法、绘画的同源关系。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山水世界在“形意层面和状态层面”达成了共生性。换言之,山水的呈现形式与其背后的价值指向并不直接的关联,而是在一种“并置和直观”后回旋的空间里得以呈现。在这里,形态层面的山水只是一种“因借”,换言之,正是在这种互动“关系”当中,山水文化的意义逐步得以呈现。其次,山水、丘壑与笔墨、墨戏。山水、丘壑无疑早已不再局限于草木山石之躯,而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符号,这一符号被看做一种特有的进入世界的入口,是一种个人的意识、身体与自然世界的交接口,建立了世界上对主题真正敞开的可能性。而笔墨或墨戏则是区别于风景而建立起山水与文人之间的一种特质关联,或一套程式与规范。在这里,山水画不仅仅是一种文本,而是通过笔墨产生的自我与山水世界之间的一种觉察。进而在这种笔墨、墨戏、真假之间去接近感觉的真实而非现实的真实。换言之,中国古代山水作为一种隐逸的符号,正是在山水景观、笔墨、自我等丰富的关系中展开的,我们同样可以理解为即笔墨、山水、景观或许都是中国山水文化的一种因素,而“关系”则是这一系列因素是否发生意义的关键所在。

  在我个人看来,王铁华的绘画正是围绕这种“关系”展开的。他的创作也正是试图透过一种“关系”的延伸或当代转换构筑起其艺术基点。当然,在铁华而言,这种精神的穿透力不一定仅仅靠传统笔墨来承载,当下介质或许更能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契合。

  若有人兮山之阿 木板综合材料 2016

  二、思想资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王铁华创作 “名称”的来源,无疑,这亦是其系列创作背后的思想资源之一。

  其一,出自《诗经》、《楚辞》、《礼记》等传统经典;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桃夭》、《葛之覃兮》、《藟虆》、《彼泽之陂》、《扬之水不流束蒲》、《淇则有岸》等皆出自《诗经》;《知北游》、《谓之摴和》、《察乎盈虚》则出自《庄子》;《洲之宿莽》、《游兮瑶之圃》出自屈原的《楚辞、》,《霰雪纷其》出自屈原的《九章》;《醴泉则》出自《礼记·礼运》。

  其二,源于唐宋古诗词,如《淡烟流水画屏幽》出自宋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云树杳》出自唐徐铉的《送高起居之泾县》,《菱叶萦波荷飐风》出自白居易的《采莲曲》,《雷转空山惊》出自韦应物的《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半卷野亭风》出自唐李群玉的《北亭》,《菡萏香销》出自五代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荷尽已无擎雨盖》出自北宋苏轼的《赠刘景文》,《勿言微摇落》出自白居易的《一叶落•烦暑郁未退》,《人闲桂花落》王维的《鸟鸣涧》,《溪云初起日沉阁》出自晚唐诗人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寻彭泽宰》唐崔曙的《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藜床香篆横轻雾》出自宋葛胜仲《点绛唇•县斋愁坐作》等;

  其三,源于典故或禅诗,如《泮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再如《窗外芭蕉遮半庵》等是以禅诗为题入画。

  我们不能说这是王铁华艺术创作的全部价值指向,但亦可以看出创作者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态度、立场抑或某种坚守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所擷取的历史、文化等思想资源。

  出尘累烟容 布面油画 2016

  三、媒介与表达

  借机随性,因势利导是王铁华创作的特点之一,在他的创作中同时兼具设计制作性与随意性、自然性,他往往根据不同的创作特点与创作状态,选择不同的媒介材质。在创作伊始,认真设计、考究构图,突出自然性与随意性,而在创作过程中却使得画面出于一种控制中的自由。王铁华所采用的媒介材质,大致有以下几种。其一,宣纸系列(分生宣与熟宣);其二,油画、丙烯系列;其三,综合材料系列。而宣纸系列创作,又分为两种效果,一是注重笔墨心性的渲染,体现自由灵动,在自然中找到某种经过设计的且以不经意的效果呈现出来的面貌,如《察乎盈虚》、《心念静》等作品;一种则是,多遍的层层积墨,展现画面厚重、浑朴、含蓄的气息,突出他对传统文化的观照。如《人婆娑》、《谓之摴和》、《逝鸿者殇》、《蓬蓬似海,袅袅如烟》等创作,在这些创作中,隐含着对传统当代转换的某种焦虑抑或对当下生存状态的某种反思。王铁华绘画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画毡等综合材质的使用,通常作为绘画工具的画毡,在这里成为直接的媒介物,在某种意义上,画毡与宣纸是一种反向对抗的关系,画毡对水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性,而这种排斥性在王铁华的绘画中被充分的利用,在制作过程中,利用烧、加胶、加粉等特殊技艺,使得绘画充满了不确定性,他这一系列创作可以说是在一种紧张的对抗中完成的,“关系”、“矛盾”、“对抗”与“张力”成为其关键词,以至我头一次看到他的综合材质绘画的创作过程,感觉无法想象,我想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艺术家的自信。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他的这批综合材质作品受到了塔皮埃斯、马瑟威尔等西方艺术家的影响,但这种养分如何在自己作品中融合并生发出新的生机并获得其独特的呈现的“关系”,则是我们应该关注与反思的。

  溪雨初起沉阁 布面油画 2016

  四、作品试读

  水墨《心念静》,运用传统笔墨语言,水与墨的自然交融与渲染,纸与笔接触的微妙感,“墨与痕”的设计与重组,心性与修为,自然与灵动的充分发挥,跃然纸上的是传统笔墨宣纸的独特属性,在这其中既强调一种感官呈现,又突出一种文化间的张力。

  《丛无来处》则以画毡为底,积墨、烧制、加胶加粉,便便染积制作而成,给人一种古石碑式的宗教式的庄严,一种经由岁月磨砺的历史沉积,一种文人骚客的笔墨指点,一种异质文化介入的内心焦虑。创作中的一种拉扯,一种反思,一种对各种“关系”的处理与传承。

  其油画、丙烯木板综合材质《御寥泬》宽55厘米,长1200厘米,是一张极具代表且品位独特的一张作品,“寥泬”出自《楚辞》,“泬寥,旷荡空虚,静也”,有空虚幽静,开阔清朗之意,同时有“寂寥、孤单”之意。在这张作品中,王铁华参照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画意构图,采取长卷形式,运用综合材质,历时几个月,层层积累,在他的作品中强烈的设计性与强烈的随意性达成统一,现代的程式、含蓄的笔墨,都市的焦灼与文人的意韵似乎均展现于画面,其丰富性也构成了观看时不同读者不同视觉体验重构。

  御寥泬 木板综合材料 2016

  当然,在我个人看来,这一系列作品也是王铁华在其研究中所提出的观念命题,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抑或一种“关系”、一种价值指向、一种水墨文化。或他所谓的“山水文化”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另类呈现。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更愿意将其作品纳入当代水墨现状中的一个案例加以讨论。但同时,我想强调的是,正如王铁华创作中所具有的开放性一样,对他的解读研究也一定是开放性的……近些年来,水墨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而对于水墨的讨论也在逐步深入,如类似“水墨的味道”“水墨运动”等展览都是在探讨水墨或水墨文化与当代艺术或当下艺术语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更引申为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转换以及传统文化如何参与当代艺术进程的命题。是以一种媒介的身份、一种文化的身份还是一种价值指向的角度?在明确身份问题后,从何种层面上进行介入?这都是值得我们探讨与深思的问题。近些年,王铁华在全国各地设计诸多地标性建筑(中央美术学院燕郊分院就出自他的设计之手),他的博士论文《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力图理清古代园林的空间和园林绘画、文本之间的关系,诠释“主人”和园林空间的意义关系,在存在论的基础上,解决人在空间、时间的流变中挺身于世的观念命题。在某种意义上他正是借助园林(建筑)视角,切入绘画以及文化问题的。换言之,这正是其艺术创作中的“水墨基因”,一种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因子,一种能够运用过去激活当下的能量元素。

  我想,王铁华正是在这样一种“有目的”的探索与追问之中,踏上其既具空间意义又具时间意义的“无目的”之旅。进而不断转换着身份,不断的用新的视角、新的方式去重新审视并反思着当下的现实。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