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6-07 15:55
89岁的艺术家周韶华先生,向中国国家画院捐赠163件创作,是他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的艺术捐赠。此次捐赠代表了周韶华各个时期的创作成果,从巨幅鸿制到精细手稿,涵盖了周韶华从1963年的作品到最近几年的新作。几十年来,周韶华热衷于艺术捐赠,不断向各地美术馆、院校捐赠他的艺术创作。2017年6月2日,周韶华捐赠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同时还举行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周韶华艺术研究所”揭牌仪式。据了解,这是国家画院首次以艺术家的名义成立研究所,“周韶华艺术研究所”的成立将以周韶华的捐赠为基础,对周韶华以及他所代表的艺术进行进一步研究。周韶华在此捐赠之际,向雅昌艺术网介绍了他的捐赠理念和艺术思考:
周韶华
雅昌艺术网:周韶华老师您好,祝贺您的捐赠作品展在国家画院开幕,同时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此次捐赠作品的情况?
周韶华:这次向国家画院捐赠了163年作品,涵盖了绘画作品、诗稿书法、采风手记、创作素材、手稿等,尤其是包括很多创作的原始素材,国家画院提出的需求我都尽量满足,相对能够梳理出我比较完整的艺术脉络,懂行的人看了展览之后能够看出来我的艺术全貌。但是我创作精力充沛时期的重要系列《大河寻源》《汉唐雄风》等作品都没有在我手上了,未能纳入此次捐赠中。这是这次捐赠的美中不足。
雅昌艺术网:那么能否介绍一下此次捐赠中您认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周韶华: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是《梦溯仰韶》,这一系列作品大多创作于2000年之后,而且大部分作品都在我手上,可以代表当时的创作水平。《横断秋魂》是我特别得意的作品,是我深入横断山时创作的,也是我大尺幅的山水画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相对而言,我的小尺幅山水画比较率真,奔放、不拘谨。
周韶华《横断秋魂》 纸本水墨 88cm×349cm 1993年
周韶华《仰韶韵古》 纸本水墨 68cm×69.5cm 2002年
周韶华《家园系列之一》 纸本水墨 182cmx245cm 2003年
雅昌艺术网:几十年来您一直热衷于艺术捐赠事业,也多次进行艺术捐赠。但是多年来您主要在湖北,所以这次将163件作品捐赠给国家画院,业界很多人或许并不了解其中的原委,能否简单说明一下您的初衷呢?
周韶华:我对国家画院还是充满了信任感,国家画院有一种文化大观,大包容、大开放的胸怀也都是紧跟国家意志。
第二就是从研究力量和展出条件来看,这对于艺术捐赠来说是最重要的,艺术传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中的艺术为何能够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历史对它的评价是准确的,并且给出重要的理论观点,就像南齐的谢赫所著《古画品录》对于艺术的优劣评价非常准确,并从中得出重要的研究结论,写出中国画的六法。六法中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的提出不仅仅是对美术的影响,对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都有影响,所以气韵生动的美学在历史上是非常经典的。
第三,相信国家画院能够将捐赠的艺术品进行有效的传播,通过画院的刊物,还有将来建成陈列馆之后会更佳客观有效地向观众介绍。
对于捐赠,我进行了严肃的的考虑。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我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的全部过程,所以在艺术上的变革我有自己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导向,所以希望通过国家画院的研究和传播,我估计是可以进入史册的。
雅昌艺术网:您在展览开幕式上谈及,您对于艺术的态度,对于大美为真、对大传统的追求是跟国家画院的艺术追求是很契合的,能否具体谈一下?
周韶华:对,我觉得中国国家画院跟我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思想很类似。我的一些艺术思想对杨晓阳可能也有一定影响,我们都经历了新时期中国画的变革,我们的艺术主张有理论也有方法,所以我们实践的艺术创作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周韶华《丝路风景线》 纸本水墨 142cmx360cm 2015年
周韶华《游走迁徙是三江源人的生存状态》 纸本水墨 32cm×44cm 2009
周韶华《群山之母之一》 纸本水墨 123cm×247.5cm 1995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开始沿着黄河、长江,从长白山到帕米尔高原,再到大海,亲身体验了中华文明的绚丽和博大,这和一带一路是契合的。虽然一带一路的说法提出来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这并不是偶然的,我们在艺术创作上、在中国文化、历史的写作上都没有跳过对一带一路的描述。从汉代张骞西游之后,唐代跟世界的交往就更广泛了,我们把丝绸、瓷器带向世界,这对中国也带来了很大收获,中国也开始更加开放包容。例如,当时长安分东市西市,西市基本上都是外来的东西,当时有几万人外国人在长安,他们把佛教文化引进中国,音乐、舞蹈、艺术等,就如胡琴、二胡等很多乐器都是从外国引进,我们也能够从敦煌壁画中看到这些从西方吸收而来,又把它转换成中国的文化,并在历史中遗存至今,一带一路对中国和西方都带来巨大收获。所以我认为,用不了多少年,中国可以引领世界的发展方向。
雅昌艺术网:就像您说,您的创作也是和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在创作上的思考?尤其是如何去汲取几年前的中国传统之于当下的艺术创作中。
周韶华:我总结自己的艺术创作经验:一是大文化观,一是天地大观。所谓天地大观,能够从《易经》《道德经》《老子》《庄子》中看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思维崇尚大信仰、天地崇拜。所以他们在研究我的创作的时候就说是俯仰天地,的确,我的画既看天又看地,跟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没有土地人们根本没办法生存,这是传统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最重要的东西,所以观察山水要有天地大观,人是天地的灵魂思想者,更要有文化史观,所以我的采风都是到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中,把那种文化元素找出来。
“仰韶文化”是我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几千年的存在,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要画仰韶文化的原因。观察历史一定要有文化大观,所以我的作品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海洋文化,都跟文化密切相关,所以我的创作经验是:艺术家要有天地大观、文化大观,没有这两条你就构不成大传统观、大美术观。坚持小传统的画家是没有大文化观的,可能很多艺术家只关注文人画、只关注笔墨情趣,没有文化理想,即使画的很精彩,但是会比较狭窄,没有那么宏伟,也不是那么恢弘。所谓大文化观,才是我们的民族气派和风范,艺术上要把这种东西彰显出来。
周韶华捐赠展开幕现场
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伯舒与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共同为周韶华艺术研究所揭牌
雅昌艺术网:在这次捐赠之际,国家画院建立了周韶华艺术研究所,对于这个以您命名的艺术研究所,您希望它未来承担着怎样的职责?
周韶华:其中的具体事项我们还没有完全商议清晰,但我想这个研究所的中心问题应该是学术。既然是周韶华艺术研究所,当然它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周韶华的艺术,但是所谓“周韶华的艺术”并不是指我自己本身,同样也要跟我刚才谈到的大文化相关,跟这个时代的很多文化进行比较。所以研究所的研究也不会停留在周韶华的艺术,应该研究的是这样的艺术跟社会、跟历史,跟文化发展整个状态的相关性,要关照的是整个中国文化和当代文化,这是我们的文化使命。
雅昌艺术网:周老师在谈完您对中国大文化的思考之后能不能谈谈您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创作习惯?
周韶华:我算是老了,力量也比过去差了,但是我内心始终有一个大的计划,那就是整理我艺术创作中的几个大的系列:比如最近在画《汉唐雄风》《国风归来》等,新增了一批作品。其实之前的那些系列并没有画完,包括“两河寻源”“山河纪行”“天地江山”“梦溯仰韶”“国风归来”“神游星空”“呼唤大美”等几大板块,我要将他们更加丰满起来。我还要梳理我几十年来的创作,不想给后人留下的是支离破碎的东西,希望我自己能够将其完善,形成几个板块。
我这是受到了京戏的启发,就像四大名旦都有自己的保留节目,他们锤炼到后人都无法逾越,就像学“程派”的没有人能够超过程砚秋,他的伟大就在于他所锤炼的作品已经成为经典,我也想把我的艺术创作的几个板块锤炼为我的保留节目,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希望给国家画院捐赠的是整个创作体系的作品,而不是打乱的或者是零散的,打散了就不成系统。
我有这样的计划,所以我过年过节都没有休息,大年三十和初一也都在画画,这次北京的捐赠展我不能不来,所以回去之后还要更加努力,把想做的事情做完。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刘倩,,张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