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7-05 16:09
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于2017.5.27-7.7,以A、B、C三个展厅正在展出“零度之维:抽象艺术的理性表达”大型群展。展览由夏季风策划,邀请了陈丹阳、陈墙、封岩、高入云、戈子馀、顾奔驰、顾亮、郭锐文、冷广敏、李平、李文光、刘国强、刘可、马晟哲、钱佳华、曲丰国、任倢、宋建树、王豪、王一、张如怡、张雪瑞(按姓氏拼音排序)等二十二位当代艺术家参展,以平面绘画、装置、雕塑、影像等多种创作媒介,来考察中国当代抽象艺术中的理性表达。本次展览也是继2015年大型群展“秩序的边界”之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以中国抽象艺术作为考察对象的又一次学术梳理。
本篇将介绍艺术家顾亮的作品。在顾亮被几何异化的空间当中,仿佛存在着一种理性的经过精确算计后的感觉,顾亮通过空间营造与几何架构,建立起了一套能够篡改空间导流视线的独特视角语言。
顾 亮 | Gu Liang
“零度之维”展览现场,顾亮作品(左、右侧)
顾亮/ Gu Liang
正立方/ Square Cube
2017
布面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on canvas
(140~57)×140cm
(“零度之维”参展作品)
顾亮/ Gu Liang
长立方/ Long Cube
2017
布面综合技法/ Mixed techniques on canvas
从左侧垂直边顺时针六条边分别为/ Length of the six edges: 180cm,32cm,35cm,180cm,55cm,61cm (from thevertical edge on the left, clockwise, respectively)
(“零度之维”参展作品)
顾亮/ Gu Liang
线索-15/ Clue-15
2016
布面综合技法/ Muliple techniques on canvas
130×130cm
顾亮/ Gu Liang
线索-17/ Clue-17
2017
布面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on canvas
180×150cm
相较于艺术界中那些直接借助西方非具像成果进行创作,并且企图逆向推导的艺术家而言,顾亮近两年在绘画实践当中的非具像转向,无疑是清晰的,更具有一定说服力。他从自己有着显著再现绘画烙印的创作作为源点开始推进,逐渐在主观经验和感性与理性的自我阅读当中,建立起了一条具有形式自律的创作线索。在长达数年的自我剔除与扬弃之后,他的创作几乎脱离了传统的再现绘画系统,并且通过空间营造与几何架构建立起了一套能够篡改空间导流视线的独特视角语言。
自2015年开始至今,顾亮的创作在视觉形式方面保持着持续性经营,加大推进画面的感染力和张力,同时又维持着稳定的感性逻辑和越发清醒的理念。传统意义上的具象描绘在他的画面当中已经淡出,过于真实的描绘在此时显然已成为负担,并且在自身表达层面亦已失效,艺术家觉察到非具象形态似乎更能有效也更加直接地传递出自身的情感世界。顾亮这个阶段的作品乍看之下有着明显的抽象表征,然而在一些关键环节的塑造方式上和对空间光影的去留选择上,依然能感觉得到艺术家对一些真实空间和日常元素的保留,这或许是他有意地克制自己的创作滑向抽象的形态,转而自觉性进入对抽象资源的主动摄取。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艺术家应和了自己在“深蓝的现场”阶段中,所创作的作品为观者预留“线索”的设置,重申希望观众与作品相遇之后,能够成为这种偶然性时空的见证者。这种类似“夹层”状态的感觉并非艺术家在视觉上玩的小把戏,而是让观看更加可知可感,画面中不确定的状态给观众带来一种不确定感,也带来作品与真实空间的距离感。
在顾亮最近的创作中,创作的技法变得更加多元,画面的边界设置是灵活可变的,是可以被激活互动的,观者的视线可以调度他潜藏在画面中的可见与暗示的空间,因而形成存在与不存之间微妙的辩证关系。在这个被几何异化的空间当中,仿佛存在着一种理性的经过精确算计后的感觉,但事实上却蔓延着一种荒谬的怪诞感。顾亮的作品挑衅着他所描绘的现实时空,也挑衅着观者的视觉,被迫调动自身的经验加入其中,进而使缺乏生命气息的画面具有了某种与艺术家有关的气息与意志,这也可以视之为解读艺术家作品的另一条“线索”。
(摘自杨鉴《顾亮的线索》)
顾亮
1980 生于西安
后毕业于西安美院
现工作居住于北京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