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0-24 10:57
主讲人介绍:
党震:艺术家,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1973年生于山东济南,回族。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为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田黎明工作室攻读硕士学位。
党震
导语:
什么是创作方法?哪些是好的创作方法?怎样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党震老师,结合自己十几年艺术演变过程和经验,为大家讲述《创作方法论》课程。
课程名称:创作方法论
第7节:中国绘画史线索——前言
在正式讲课之前还是要聊一个小故事,这是我个人的讲课习惯,为了让大家在正式进入研究创作方法论的相关课题时,把心情放得平静一些,其实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个预期的准备,有点儿像打太极拳时的预备动作一样,在预备式的时候就有很多的要求,有很多的细节,比如说要自然的站立,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近,不能太远,下巴颏要微微地往后收,挡住喉结,因为喉结这个地方很脆弱,经常抬着头暴露喉结会被人进攻到,微微地含着下巴,下巴向后脑勺百会穴往上顶,沉肩坠肘松腰,气息就自然间往下落下来了。
在这个状态下把心情放松下来,只有松下心情才能松下身体,做到这一步像水中浮漂一样,像钓鱼用的漂一样,既有地心引力往下吸,又感到地面的承载力往上浮,在沉与浮之间,人体像在水中一样,等等这些要求,它会在预备式的时候让你逐渐的进入一个状态里。
其实今天早晨来的晚了一点,是因为昨天晚上睡的比较晚,睡的晚的原因估计很多像我这个年龄段的男同志经常会有,就是出去应酬喝了点儿酒,有朋友要看我未完成的画,说有一张党老师正在创作的比较长的手卷,说这个长卷以前好象也没有听说你画过,你不是作为一个新水墨吗?长卷这种形式应该说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中国古代绘画到现在过来的一种形式,现在的展厅里面都喜欢那种很直接的东西立在那里那种力量,手卷看起来需要一段一段地展开,随着展开往后看,有一个时间,近距离欣赏,这是手卷的特征,这样不是相对有传统这种态度,于是他们很感兴趣想看一看,说一个相对来讲在新水墨这个范畴的一个画家,他如何面对比较传统的一种形式的创作。
其实里面的具体内容也没有很新鲜的,就是除了形式上有追古之外,追古的艺术之外,内容也是画的很朴素的东西,我画的是山东老家那边大汶河流域的风景,手卷从右侧开始是进山,从一堆荒石乱草当中慢慢地有树,逐渐地进入,形成第一个主体就是在一个山的下面有一潭清水,走在那里待一会儿,有云雾缭绕,看看水听听水的声音,看看风吹着树体会一下,然后继续往这边走,走着走着就又开始出山,出山的时候慢慢走到了大路的边上,沿着河边有一条路,有沙丘,有地上的车辙印,有很多纹理,这都是我比较擅长的,最后消失在汶河的边上,汶河的水草丰美,有延伸处的地平线和水的这种大面积的水流到最后,一个很虚幻的结尾。
整个过程就是有这么一个阶段,没有画完,本来未完成的作品是不应该轻易展示给人看的,但是因为朋友的关系也不错,对绘画也比较感兴趣,他们说一定要看看过程,我觉得可能过程让他们去看一看,再看最后的结尾,这个完成的东西可能会有一个技艺上的比较,以前也有朋友跟我讲过,说千万不要画完,说画完的东西往往因为它过于完整,而失去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因为在完整的概念里边,它是符合既定要求的,它才会完整,这个很有意思,你所认为的完整是在你建立的过去有一个既定的视觉记忆或者是知识结构的要求下,它支配着你认为这样是完整的。
所谓的不完整实际上是有一种可能性在里边,这种可能性暗示着某种新的规则或者新的可能的出现,以前还有一个在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著名的油画家毛焰老师曾经说过,越到画画最后快结束的时候,他就一定要停笔,不能随便往下画,不能很快结束。原话应该不是这样的,我记得不是特别全,但意思是这样。可能跟这个不要轻易画完有相通之处,我也希望大家能够考虑这个问题,到底这个作品应不应该画的很完整,或者说什么时候该结束,或者在快要结束之前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对待这张画,这个其实反映了你的一个创作的认知,创作的意识,对完成度的认识。
古代岩画
好,下面正式开始进入我们今天讲课的主线叫“中国绘画史线索”。这个课件回去还是应该再修改,上边有一个叫“创作方法论第二节”中国绘画史线索,在第一次讲课的时候我给大家讲过,我说我们要分这么8-10次的讲座,其中在基本概念理清楚以后,我们要进入对历史的研究,因为我个人并不擅长,我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我个人平时所涉猎的教学内容,使我个人并不擅长于太多的去按照史学、治史的态度拿出历史来,拿出哲学概念来,去非常深入的、逻辑性很强的去给大家分析讲解。
我只能更多谈感受,因为我个人是一个实践者,实践者有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实践工作上,没有做更多研究工作。但是我觉得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许大家听过正常的理论家的专业老师讲过的美术史课程之后,从一个画家实践者的角度上,从创作方法论的角度上,我们来看看一个画家怎么讲他眼中的中国美术史或者是西方美术史,我觉得这应该是给大家的一个启发。
如果讲课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大家随时要和我进行交流,这样能够及时地拨乱反正,是有意义的。
整个中国古代美术这个线索分为这么几个环节:古代、秦汉、魏晋、隋唐、宋与元、明清、近代的变革、现当代绘画,分为这么几个小的单元。其实这是一个时间线索,我们看历史的时候,传统的方式基本上是按照时间来,也就是说我们的历史是我们时间的历史,我们历史当中所有的与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意识形态有关系的这种历史事件、历史线索都发生了一个时间序列当中。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我们觉得一谈历史先要追溯时间,而且要往回看。
汉代画像砖
那么接下来提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别的一种可能去讲述历史,不按照时间线索讲,是否可以?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一个回答。有没有可能呢?我们不按照时间线索去追溯历史?而且这个现在提到的这八个单元,我们仅仅是时间概念,还没有在具体的时间概念的后面加一句艺术风格或者艺术倾向,或者艺术的主要风格与倾向都是没有提示出来,比如说宋元,宋元实际上是一个高成就与大变革的时代,宋元美术的高峰与变革,这样可能就更完美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进入这个单元的时候就会讲的很具体,高峰出现在哪里,变革产生是什么原因。或者说精致与粗犷这么一个概念,它在美术史线索当中是属于这种艺术风格或者是艺术欣赏角度的一个提法,那么把它作为一个单元行不行,这个时候我们既可以拿到很早期的古代美术的,比如说马王堆出土的什么帛画,比如说拿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面的图案,然后又可以拿到清代瓷器上面的镶嵌的那些图案,等等。
有时候对一个精致的理解,它在形式上它可以穿越很长的时间,但实际上同样穿过这个时间之后,两个时间段不同的有这种精致的倾向的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或者精致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这种东西放在一起的时候,又会产生一个比较,我们又会得出一个判断。比如说青铜器上面那些精致的花纹,它的精细程度未必能超得过珐琅彩上面那些镶嵌的花纹,但是它所蕴含的某一种高古而神秘的力量却比后面的那种图案化的小情趣的趣味要强大,它的审美的视觉力量是不一样的。
唐代绘画
是越精致越有力量呢?还是越精致会引向某种另外的趣味呢?哪一种趣味是我们要追求的呢?或者说我们从某种趣味上得到了什么呢?等等,我们从提问,从视觉的引导,或者说从引导方式的改变,希望大家能够多在美术史上进行这样一些穿越时间的比较,然后分析一些问题,争取寻找一些答案,或者摸一摸自己内在的一个潜意识当中的判断。我觉得这个是好事情,不能仅仅顺着历史的线索过一遍就完了。
当然顺着历史线索过一遍也没有坏处,在头脑当中有一个纵向坐标,然后对整个递进关系或者说演变关系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毕竟只有纵观古今,只有了解整个中西古今历史上的好东西,你的品味、你的学识才能建立起来,然后才有可能进行新的创造或者建立自己的标准。
以前画油画的朋友们经常感慨说我们被画册骗了多少年,这还是靳尚谊老师曾经说过的话,说中国油画被画册骗了三十年,为什么呢?那个时候没有机会经常出国去看原作,画册印刷的质量又有问题,差别太大,我们理解的油画按照画册学来的是这样的,可是看到原作之后才发现我们学错了,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现象?其实大家觉得这不很简单吗?画册印的不行呗,其实还不是这样。我倒是觉得特别想提醒大家一个应该注意的事情,就是如果你继续要关心美术、关心绘画,继续要以此为一个终身的工作或者说追求,有机会看原作千万不要放过。
宋代绘画
倒未必听有些人在旁边讲这个原作如何如何,你比如说去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或者到哪里,我听过的讲座包括国外的美术馆,他的专业程度也不过是一个好的导游而已,他只能给你讲一讲这张画有个什么故事,画家大概有一个什么背景,当时这张画创作的时候美术史上有什么影响等等,他无法在这样的讲解当中给你分析形式语言以及审美的更内在的一些理论以及感受。你只有静静地站在原作前多看一会儿,尽量多地观看一会儿、体会一会儿,才能感受到那些非专业人员或者说准专业人员讲座的、导游的语言之外的东西。你的心灵获得了什么感受,你和原作在对话,这个千万不要放过。而且不要简单地认为看两眼就看明白了,同样一张画可能隔多少年你自己的改变再去看它,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希望有这样一个经历,所以要深入地读画。
中国古代美术史的线索当中我们所列举的这些作品只不过是非常少的一部分,九牛一毛,但是它会做一个引导,提醒大家以后注意相关的东西,当然这里面也不乏包含了我个人的审美趣味在里边,所以可能视野会比较窄,有更好的东西希望同学们能够给我推荐。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樊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