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于12月2日拉开帷幕

2017-12-05 09:00

邬达克建筑旧居

  

  于2017年12月2日开幕的第三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的主题是“守护城市记忆、留住上海乡愁”,一系列论坛、讲座、征文活动将陆续举行。

邬达克旧居门口枫叶正红,人们聚集于此,观看“此处是吾乡”城市记忆与乡愁摄影邀请展。上百幅摄影家和市民的作品,艺术地记录了上海优秀城市建筑及市民生活于其中的场景。

  我们每日在城市里匆匆路过的邬达克建筑,在摄影艺术家杨信生和叶倩的镜头下,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诗意。两位摄影师历时9个月,拍摄了数千张照片。他们与邬达克建筑的爱好者及摄影爱好者们分享了他们拍摄邬达克建筑的那些故事,也分享了他们对邬达克建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知和热爱。

  杨信生说,邬达克是上海弥足珍贵的印记,他用脚步去丈量,用镜头去阅读。国际饭店、武康大楼、瑞金大楼、市三女中、大光明电影院……许多人曾将镜头对准这些建筑,但杨信生总能捕捉它们不一样的神韵。“每拍一个地方,我大约都要去5、6趟,比如武康大楼这一张,是阴天拍的:上午十点一刻到十一点一刻,云在飘荡,建筑两个立面恰好都有光。”拍真光大楼的时候,杨信生想象着邬达克当年设计手稿的模样,想象他如何在桌面铺开一张纸,在丁字尺和三角板的帮助下,先画出基准线和中轴线,然后开始布局。于是,杨信生拍出了充满了对称感和几何感的真光大厦。

  与杨信生注重拍摄建筑外观全貌不同,叶倩更留意建筑的细部和室内的装饰。在她的镜头下,公惠医院的楼梯如同一路回旋的琴键,吴同文住宅的一枚装饰灯宛若珠玉,孙科住宅起落有致的门廊充满荣耀的仪式感……这些镜头呈现出历史的细节和建筑师的匠心。

  在文化月开幕现场,市民邱立力向大家介绍了自己与建筑遗产结缘的故事。邱立力是一位80后,他小时候经常听祖父讲述上海老建筑的故事,后来开始坚持在网络上撰写与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相关的博文,经过上一届“文化月”的推广,邱立力受到许多市民的关注。他说:“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督促我的建筑考证越做越可靠,讲述方式越来越有吸引力。”

  开幕现场,市民金正文送来一张珍贵的老照片,是他的母亲6岁时和邬达克4岁女儿的合影,拍摄于1934年。照片上,金先生的母亲一头短头发,白色裙角飞起,邬达克的女儿带着帽子,打着领带,像个小男孩。原来,金先生的外婆是邬达克家里的帮佣,他的母亲自然也就成了邬达克女儿的玩伴。“我外婆曾经不止一次对我说,她在邬达克家里看到过梅兰芳。她说,那是国际饭店竣工后的一天,邬达克家来了好多客人来庆贺。当时,还专门请来梅兰芳唱堂会。外婆说,梅兰芳就离她几尺的距离,看得真真切切。”虽然在1937年金正文的外婆就离开了邬达克家,但后来她还时常回去看看。

  12月2日至24日,第三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期间, “留住城市记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海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案列讲座、“邬达克建筑的装饰语言”分享会、“可阅读的建筑”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将陆续举行。邬达克旧居修缮投资人、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策划人刘素华说:“我们希望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能打开一扇了解邬达克建筑、了解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窗口,唤起更多市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归属和热爱,也吸引更多人一起来守护上海的城市文脉,留住上海的乡愁。”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吴桐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