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1-14 01:50
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上的Marta Minujín,《书籍万神殿》,2017。
在大型展览里,人类的大脑究竟能吸收多少艺术?我并不是仅仅指回顾展和主要的普及性展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泰特美术馆、皇家学院或者其他机构,以及国立或者州立艺术机构,它们都意味着你可以在三到四个小时里慢慢品味艺术。
我正在思索的其实是那些被限制的双年展、三年展、五年展、十年展,以及那些在觉醒中不断进化的大型多元机构型展览。艺术的狂欢不断蔓延,引发了恐慌:文化上的凝聚范围不断扩大,以至于隐喻里“屋里的大象“变成了一个事实,即真正的大象在屋里一点没有不合适,也不会局促。
以下是一个辨别你所参观的展览是不是过于庞大的测试:那就是有风度地向同事和朋友们询问他们“是否看到了什么好的作品“,如果他们表达疯狂而专注,那么说明他们急迫地需要一个绘制路线的导航工具,而且他们正恐慌于自己错过了定义文化方向的“路标”。
经过几个小时、在各种糅杂在一起的艺术制造的漩涡中,“看到什么好作品了吗“这个问题变得异常吓人。我是一个习惯于缓慢品味艺术的参观者,甚至是一个缓慢的思考者。我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将那些意味深长、充满力量、创新性的以及制造共鸣的作品从大量漂亮、惊人、虚幻、条件反射式的作品中区隔出来。我开始认为不能更快地吸收艺术并产生一个明确的观点是一种可怕的失败。也许我需要升级到“机器评论人”状态,拥有更好的记忆力、更快速的处理能力,以及迅猛的热点制造器。
我逐渐认识到我的迟钝也许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诚实地回应。在《ArtReview》的评论中,作者Martin Herbert将这次的卡塞尔文献展描述为“压倒性的,但并不是以一种好的方式“。
Herbert的评论并不轻率,这是对这次展览一种结构性的批判,鉴于这次展览是“通过暗沉庞杂的史诗般叙述与展览本身对社会的大声疾呼“而产生的一种封闭的、模糊的,以及不受欢迎的系统。“至于参观的人,他们会感到迷失的,”Herbert说到。
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的Leonor Antunes,《…我们拔高了地形一遍我们能看出去》,2017。
观众们的确在这场展览里迷失了,即使不是物理上的迷路,也肯定是在心理上迷失了。“博物馆疲劳“(museum fatigue)一词最初由BenjaminIves Gilman在1916年提出。在《科学月刊》中,Gilman展示了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拍摄的一系列的摄影作品,表现了参观者们不得不屈服于展品们和其标签。一位蓄满胡子的绅士屈着身子端详着玻璃展示柜、俯身观看低矮架子上的文物,并为了阅读雕塑的作品标签而“冒险”深蹲了下来。
在2009年,阿拉巴马州杰克逊维尔州立大学名誉教授Steve Bitgood发表了一则关于在充满干预的时代里的博物馆疲劳的研究,他同时是研究参观者领域的领军人物。Bitgood并没有像Gilman那样关注于物理上活动,而是将“博物馆疲劳“详细解释为一种相互关联的系列现象。其中包括物理和精神上的疲劳、持续暴露于相似物体产生的饱和感、压力、过载的信息量、物品或展品间的相互竞争产生的张力、可能的认知能力局限性,以及观者努力在平衡他们访问的“价值”和所付出的“成本“所做出的抉择。
艺术界对于《在艺术上花费的时间》(Spending Time on Art,2001)这一研究论文相当熟悉,该论文主要阐述了博物馆参观者在观看个体作品时所花费的时间。其作者Jeffrey和Lisa Smith对150名参观者取样,他们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对六件重要作品的平均观看时间为27.2秒,参观时间的中位数是17秒。
在《在艺术上花费的时间》里并未关注到而在Bitgood的众多研究中显而易见的是,在博物馆或展览参观中,观者的关注焦点逐渐减少。粗略来说,参观者倾向于在展览开始区域去花费更多时间观看作品,之后是不变的注意力,随后产生一种“退出梯度“的效果,即在展览的某个瞬间,参观者变得对展览出口更感兴趣,而非对艺术品本身。
Bitgood自己的研究表明展览设计的策略可以帮助保持参观者的参与度,包括简短并刺激性的语句、多样化且吸引人的陈列、有逻辑的路线、以及设计精良的导览和互动元素,还有防止展览产生对参观者注意力的扰乱的用心规划(都可以起到保持参与度的作用)。
然而,这种针对参观体验的精心设计与大型展览的实际情况还是有些脱离,许多艺术品被直接忽略或者只给予了极少的关注。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大型展览不服务于参观者或者艺术家,那么它又为谁服务呢?
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上的Máret ánne Sara,《Pileo‘ Sapmi 》,2017,陈列包含Jovsset Ante Iverse Sara对挪威农业和食品部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审判的摘录和结论。
展览里不断延伸的墙面介绍像书一样长,暗示着这场展览很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画册。其中的一个视频作品花了很多天时间播放着观看提示,展览虽然针对的是已经对艺术比较熟悉的观众,但是它也可能通过新鲜的背景介绍让让观众觉得印象深刻。一个作品与作品之间不断争夺关注的展览表明,参观者对个体作品的投入相比于“另一个更宏大的目的“而言却是次要的。展览挤满了新的却被忽视的艺术家,其中很少有人能给观者留下印象,这暗示了策展的道德导向。过于庞大的展览并不意味着巨大的知识,它们仅仅显示出一种不愿意做出选择的意愿。
当然,历史上的确有一些重要的大型展览,比如1914年在马尔默举办的波罗的海展览展出了3500件令人震惊的作品,但是这样的展览鲜有出现。当时的新闻报道表明了许多参观者多次付费前往这个展览,而不是试图在48小时内“吞食“这整个展览。
随着越来越多的巨型美术馆空间开幕,比如阿布扎比卢浮宫就是一个最近引人注目的有着足球场大小的临时展览空间,这给人的感觉是展览大小的标准越来越受到主要双年展和艺博会的影响。一个针对新年的解决方案——艺术策展人,学着怎么去编辑吧。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