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2-28 09:15
“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展于2月7日在中华世纪坛揭幕,此前弘博网也推出过相关展评。(相关链接:观展|当传统@现代,博物馆中的旧裳与新尚)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不仅是当下中国亟需系统研究和科学处理的重大关系之一,也是博物馆可以发挥作用的重大领域之一。此次展览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用混搭形式回望历史脉络。展品既能突出服饰之美,也注重其背后的材料、工艺与文化。
传统与现代的交互正在成为当今时代的焦点话题,同时也成为当代博物馆展览展示的重要主题。为了探讨此类主题的创新性展示之道,主办方举办了“传统与现代一一博物馆创新性展示之道”研讨会。结合展览和研讨会主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中国文物报社原总编辑曹兵武表达了他的一些看法。
传统服饰、纹饰和华夏文明是有密切关系的
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号称“华夏”,其本义与服饰、文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古人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长生为“夏”,合称华夏、中华;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考古学认为这可能和这群人的起源并生活在中原地区有关,甚至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绚丽的彩陶花纹,居住在华山周围,号称华胥氏,说着雅言(华言或夏言),进而发展出华彩文章和繁复的文明礼仪,是中国这片土地上最先进入文明的一支。
《周易》中最先提到文明一词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孔颖达的解释大家认为最为系统完善:“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就是说,阳气升腾,万物生长,天下有了“文章”,就会一片光明。顾名思义,文明者,文章之光明也,蕴含着典型的华夏世界观与礼仪观念。梳理早期中国的各种文献,可以发现那个时代所说的文章大致上有三重含义:其一就是《楚辞》所说,文章是花草与织物的灿烂文采;其二是《左传》所说,文章是车服旌旗;其三是《论语》所说,文章是礼乐法度。
因此,在中华文明的原典时代,用文章来概括文化创造,是对社会秩序、生活状态,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所生发的灿烂华彩最佳概括。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人对文明社会的一种理解,和西方学界相对于蒙昧、野蛮的文明观是相通的,但是和西方考古学中的城址、青铜、文字等文明社会的标准则不完全一样,很能抓中华文明的本质。系统深入研究下去,或许可以成为中国学术对文明研究的独特贡献之一。
这样的文章曾经被画在墙壁上(如早期的岩画、壁画)、器物上(如彩陶纹样、玉器纹样、青铜纹样等)以及服饰上。所谓文化穿在身,历史穿在身,比如苗族服饰至今仍有这种功能。在一个特定阶段中,服饰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是重要的民族身份标志,少数民族服饰集中体现它的农业社会和发展阶段,是文明的集大成式体现。民族服饰是民族博物馆收藏的大宗,梳理和展示服饰文化,是重新追寻中华民族发展、认同、接续传统、开启未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缝制·时间”装置
传统@现代及博物馆展览创新问题
博物馆是传统@现代的最佳场所之一,这里既能保存过去,也能让过去重获新生。博物馆通过自己的工作把过去带进现代社会和未来,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或者一个环节就是通过展览来达成的。随着这种文化自觉意识到不断增强,我们可以看到博物馆展览也是在不断发展中。
什么是创新性?过去的博物馆展览叫“陈列”——更注重是摆放展品;后来更多地称呼为“展览”,强调的是一种博物馆人的创造性、主动性;现在甚至开始注重博物馆的创意与相关活动,注意到观众的体验、参与、互动,围绕展厅和展览营造一种对话的公共平台,让策展人、观众、社会相关各方围绕展品、话题展开对话,让文物、文物背后的人活起来,从历史走进现代,走到前台,古今共奏现代与未来文明的交响曲——一言以蔽之,这要求博物馆和展览的创新。
因此,不仅展览是当代博物馆学最尖锐的前沿,整个博物馆像是文化的实验室,探索以科学、艺术的方式,将古今中外的物、人、事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场所或空间里边进行文化建构的实验——建构历史、建构群体记忆、审美体验、价值认知等等。不仅物和展览是实验探索的对象,人从这个场所中走过,也会发生一种奇妙的变化,现代与未来因此而被塑造。
但是,博物馆及其展览的创新,文化基因在这里的扩增,以及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促进,都有博物馆自身的天花板和地平线,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化的每一个环节也都有其自身规律和行业的职业道德。从展品之真,到信息之真,到事实之真,博物馆应该坚守真实性、科学性原则。博物馆展览可以讲故事,可以追求观众的良好体验性;但是,博物馆及其展览创新中,博物馆人既要有这种文化自觉和道德坚守,也要时刻准备捍卫科学性和文化的内在属性。
小展览、大制作、大立意
针对如何处理当下“传统与现代”关系这一选题,“服饰文化”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服饰文化是农业文明时代的集大成者,这在原料、工艺、族群标识等方面体现的非常明显。农业、定居让人和地方、植物、动物等等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纺织、服饰的开发利用原材料、工艺技术应用、装饰和意识形态观念表达等方面,服饰文化曾经非常发达,非常重要,也非常意识形态化。近代工业革命也是首先从棉纺织开始突破,机器逐步取代人工手艺,逐步向其他领域扩展。工业革命降低了纺织业服饰业的门槛,也颠覆了其中不少文化因素和文化表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纺织业与服饰是突破口。
中国各民族及其服饰文化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展览可以让我们重新感受这个辉煌的服饰文明时代,回头看可以让我们发现更多文明的真谛。今天人们交往和联系的地域放大了,服饰在发生巨变后和时尚联系更紧密,更现代化了,围绕服饰、时尚等也相应地应该形成更大更深刻的文化认同。通过展览让我们认识到服饰文化和历史、现实的内在联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各组服饰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关系,对文博的保护、研究、展示、传播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个帷幔做成的三角形装置
此展览规模不大,内涵很丰富,形式很新颖,可以再略作调整和补充完善,作为一个品牌到各地巡展,可以组织围绕展品和展览、民族服饰与文化的对话、出版和多媒体传播,让更多的人在欣赏传统服饰文化之美的同时,接受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文明洗礼。
(2018年2月9日座谈会发言整理改写)
文章来源于@业余考古人傅斌
原标题:曹兵武《博物馆与文明的传承创新——从“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展可以看到什么》
对原文略有改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西北锅巴#大萌萌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曹兵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