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导语】春节、元宵节刚过,中国传统团圆的节日气氛犹在,我们又迎来了2018年的“两会时间”。3月3日至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据统计,今年全国“两会”来自美术界的代表委员共约30余人,代表艺术界发出“艺术”的声音。文化艺术的发展既要有伟大的作品来引领大众审美,同样也需要政策层面的上层搭建,如何通过艺术的力量迎接文化大发展的时代? 我们一起来听艺术界委员们怎么说。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的提案为:关于建立以中国价值观为核心的美术批评体系的建议,提案内容如下:
近30年来,在美术创作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忧虑,美术批评于各类艺术活动中的“失语”成为不容乐观的文化现实。各类吹捧文章、泛泛论述成为常态,缺少在同一框架内讨论问题,缺少以中国的立场和文化的角度看待和分析艺术现象。中国的美术与政治、经济逐渐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相比照,却游离于舞台之外。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在国际多元文化中没有解读中国艺术的品评标准。在新时代的新进程中,我们亟需建立以中国自己的文化为参照的审美价值评判标准。美术批评与美术创作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急需从各类美术乱象分析国内艺术发展走向,探究并解决美术批评的“失语”现象、把握中国美术的创作导向。
一、背景与现象
1、中国部分美术家盲目追捧西方艺术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美术创作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存在着一些价值趋向偏离、甚至背离中国精神的问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人们面对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经济,盲目地崇拜西方,什么都是外国的好,染黄头发、起洋名、走私洋货等,还出现了阵阵“出国潮”。西方观念对我国美术发展产生了较大冲击,导致一些艺术家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画全盘否定,如,美术界出现的《中国画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的文章,把中国画贬得一无是处。这一影响甚至延续至今,导致一些中国的艺术家用西方的观念和手法创作中国画,或者利用中国传统的工具材料表现西方人的审美观念,创作出迎合西方人的眼光和口味如各种抽象水墨、试验水墨等。当然在这类艺术形式中,有些是艺术家在多种观念并存的学术氛围中进行的水墨形式和技法的多向探索,对丰富中国画的艺术语言有着一定意义,但同时应指出的是,许多跟风者表现不佳,致使整个美术群体给人以“混血”的感觉。
2、混淆美丑、善恶界限,国家意识形态及文化安全受到威胁
美术作品是直观表达美丑善恶的艺术形式,现在有不少作品以丑为美、善恶不分、真假混淆,甚至有些画者歪曲丑化社会公认的英烈及道德标杆似的人物,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辨是非、不知美丑。这种现象已不是美术批评所能解决的,已经由艺术上升到政治,由个人行为不端致使国家形象受污,使我们的国家文化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一些中国的当代艺术及从事当代艺术的人,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有的直接受他国所指使,利用经济手段与舆论导向相结合左右一些当代青年画家们的创作,致使出现了“西方艺术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等极端言论,诋毁中国艺术。艺术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艺术舆情与意识形态联系紧密,因此,现在需要更多的艺术批评家揭示艺术真相,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
3、模糊绘画与非绘画的界限
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艺术表现各具特色。在普遍意义上,我们国内谈及美术或造型艺术是指各类绘画,包括雕塑。在西方,出现了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后现代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家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旗帜鲜明地反对“架上艺术”,模糊绘画与非绘画的界限。这类言论波及影响了我国一些当代美术家,国内就曾有文艺批评家预言“科技图型将会全部代替手工图型”,即与电脑相关的“绘画”将要全部代替用手画画。实际上,如果不造型、不画画,就不是美术范畴,我们必须划清绘画与非绘画之间的界限,不是绘画或雕塑就不能用美术的尺度和评论去评判。例如在国际艺术展中,展出作品多是些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还有一种类似录像的艺术,毫无情节和人物塑造,也不是记录事件,着实让人看不懂。据说在世界三大艺术展之一的卡塞尔文献展开幕式的会场外,还出现了高举红旗游行的“行为艺术”,是几十位在该展上落选的华人艺术家身穿红军服装,举着书写“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红旗,他们用西方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不被西方认可的中国式愤懑。但如说这是艺术,不如说是一种恶搞。这种非美术的“艺术”即便在西方有它存在的理由、价值和意义,而在我国,这绝不应是我们的艺术发展方向,也不应让其有存在的环境和滋生的土壤。
二、原因分析
1、受西方艺术批评的影响而使我国当代画坛判断失衡
艺术批评在20世纪80年代初掀起了一股大潮。由于西方各种艺术观念的涌进,促使中国的现当代艺术迅速崛起,活跃了艺术生态。同时85’美术新潮也催生了一批有思想、有观点、有魄力的美术批评家。但今天回首看这批艺评家,很多是以西方的艺术观念来推动中国的当代艺术,同时批评中国的传统艺术。有不少人在文风上追求生僻词汇的堆砌,甚至硬造词汇以求新意,以生涩难懂让人误读为高深之境。这种观念的表达和文风的走向一直到现在还余韵不断,致使不少画家对艺术理论家、批评家在心理上很逆反,使本应是相辅相成关系的艺术创作和美术理论,却成了相互诟病的掣肘者。
2、市场经济环境中美术批评沦为美术作品的附庸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美术在创作上确实推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直面生活,在艺术上也立得住的好作品。经济的腾飞所营造的市场经济环境,严重影响甚至歪曲了部分艺术家的价值观。一些画家恶炒自己甚至欺骗市场及藏家,致使怪相丛生:“大王”遍地走,“大师”满天飞;刚学几天画即把自己打扮成大家、吹嘘成名家;拍卖市场上价格令人咋舌的作品,往往从学术品格到艺术品质都不敢恭维,而真正优秀的艺术创作却无人问津;当代很多三流画家的作品价格恶炒得比古代名家作品的价格还高。受市场经济影响一些批评家极易附炎趋势,应创作者所邀撰写吹捧文章,一字多少元明码标价,挣得理所当然。致使在这商业大潮中敢于指出时弊、引领艺术方向的文章鲜见,甚至有些非常有思想的批评家,只恨键盘不如画笔挣钱快,索性也画画来混迹市场;当然,也有一些真正优秀的文艺理论家也是为了写好文章而画画儿,以体悟个中三昧。
3、应倡导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创作导向
我们的时代需要反映生活、讴歌人民、塑造英雄,百姓喜闻乐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美术作品。这就要在坚持现实主义框架下的“百花齐放”的多向艺术探索,而目前在各种西方观念的影响下,出现了造型能力、动手描绘能力弱化、创作方向偏离的倾向,甚至于不少美术学院在教学方向、课程设置、技法锤炼上,也偏离了现实主义方向。
三、建议尽快创建中国自己的美术价值评论体系
1、建立学术研究框架。建议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倡导美术理论家及批评家进行专项学术研讨活动,深入探讨中国画艺术发展规律,同时深入研究西方艺术及艺术理论现象,并在与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中进行中国美术价值观的构建,结合我国美术创作与实践,使中国画审美观念及价值取向形成以中国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美术批评体系,出版发行相关论著及论文集,形成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科学评价体系。
2、加强创作导向。建议在官方机构主办的美术展览中,增加作品创作的中国美术价值观取向论述,指导美术创作的价值取向。美术家是构建美术批评体系的践行者之一,唯有在反复的美术创作与实践中,美术批评体系才能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保证相关正能量的学术研讨成果落地。
3、督促观念引导。建议在权威的学术杂志和报纸,以重要篇幅展开关于中国美术价值观重塑的讨论和聚焦,引导美术家及评论家在创作观念上形成基本共识。美术院校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学生学习及创作观念上引导注重现实主义的导向。
4、扩大舆论宣传。建议利用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这些受众广泛的平台,正能量地辐射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群体,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消减各类江湖习气及错误的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思想碰撞、观念交汇、社会变革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正在悄然崛起,拉开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我国的美术作为这个时代的反映符号,如何塑造中国形象,体现中国精神,需要发挥美术批评的作用。艺评家要诘问时弊、叩问艺心,面对当代美术家的创造以及外来艺术的比照,要分析了解现象背后的实质,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判断,不能人云亦云。无论是我们的艺术走向世界,还是让世界来认识我们的艺术,都要以我们自己的审美框架、价值标准来品评我们的绘画,而不是以他们的价值观来评判我们的绘画。建立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内核的美术价值评判标准,既引导西方人士解读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也引领中国美术家把握正确的创作方向,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具有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美术批评体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中国美术报记者胡立辉整理)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胡立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