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3-31 06:49
航拍晋江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磁灶镇供稿) 孙虹 摄
早在一千多年前,福建晋江磁灶出产的陶瓷就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今天,伴随建陶行业多轮洗牌,有着“中国陶瓷重镇”之称的磁灶重焕新生:数以万计的磁灶人外出经营建材生意,磁灶陶瓷又大量销往海内外。
2017年初,晋江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被列入“古泉州(刺桐)史迹”16个遗产点之一,参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9日,记者探访晋江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感受传承千年的陶瓷制作工艺,聆听泉州古代外销陶瓷的故事。
磁灶,地处晋江市西北部,面积56平方公里,梅溪穿流而过,境内丘陵起伏蕴藏丰富的高岭土资源,是历史悠久的陶瓷之乡。其制陶历史已有1700多年,“磁灶”因此得名。
晋江市文保中心主任、晋江市博物馆馆长吴金鹏告诉记者,经过多次调查与考古发掘,至今已发现磁灶窑遗址26处,其中宋元时期磁灶窑遗址12处;产自磁灶的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货物,在器形、纹饰上反映出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的风格,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东非等地区。
金交椅山窑址是目前磁灶窑系中经科学考古发掘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处宋代窑址,其生产活动开展的年代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紧密相联。
“金交椅山窑址的窑炉、作坊遗迹、出土遗物,以及周边的开地取土处、水上运输通道等环境保存较为完整,全面展示了古代外销陶瓷从生产到外销的过程,在全国古窑址考古中都是比较少见的。”吴金鹏说。
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旁,现建有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这座集中反映古代泉州对外陶瓷贸易盛况的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宋元时期外销陶瓷、修复窑炉、作坊等。各时期的瓷器、沉船遗址、古代陶瓷制作工艺,也在这里通过图文、场景一一展示。
走进展馆,以大幅航海图为背景、标注出磁灶陶瓷外销路线的沙盘模型,窑址的生产场景,一一映入眼帘。吴金鹏说,通过航海图展示,可以清楚看到当时从磁灶窑中出产的陶瓷,走水路依次经过梅溪、九十九溪,抵达泉州港,而后出海销往世界各地。
军持、瓶、执壶、罐、碟等宋元时期大量外销的主要陶瓷产品,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华。吴金鹏介绍说,“军持”是专门适应东南亚民众进行宗教活动需要而烧制的;“龙瓮”的生产自宋明至今,沿袭不断,除了内销还输出到东南亚各国。
尤值一提的是,磁灶制瓷技术随着华人华侨的脚步传播南洋各地,促进当地陶瓷工艺的发展。菲律宾米岸烧制的“文奈”瓷器,就是磁灶吴姓侨胞传授的。直到近代,仍有众多侨胞在海外操营此业,传授技艺。
明清时期,受“海禁”政策及东南沿海内忧外患的影响,泉州港逐渐衰弱,磁灶窑亦窑场减少、产量递减。清朝末年,磁灶窑业逐步实现转型,从生产日用器皿转变为生产建筑陶瓷,延续至今。20世纪末,磁灶已发展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陶瓷建材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全国四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之一。
目前,磁灶镇共有陶瓷生产企业27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5家,陶瓷生产线约165条,年产值247亿元人民币。磁灶镇党委书记黄延艺说,磁灶这个始终以烧制陶瓷而闻名于世的千年古镇,已扬起新一轮发展的风帆。
首届中国(晋江)家装建材博览会4月1日将开幕。届时,来自海内外的陶瓷建材品牌、采购商云集磁灶,一同走进这座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城,感受传承千年的陶瓷文化。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孙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