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视频】左图右史 美术史论家李松的理论与收藏

2018-05-11 14:49

  (雅昌艺术网讯)2018年5月9日,“史海寻贝——美术史论家李松的治学与收藏”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美术史家李松先生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的学术著作、文章、书法、绘画临摹与创作、收藏以及手稿、手拓、通信等共100余件,其中李松的旧藏碑石原拓,重要著作《中国青铜器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史》《徐悲鸿年谱》完整手稿,以及与王朝闻、华君武、吴作人、贺友直等学者、艺术家的通信等均为首度亮相,展览将持续到5月13日。

美术史论家李松

李松先生的手抄的美术史教材和学习笔记

李松部分著作、文章

  李松原名李松涛,1932年1月生于天津杨柳青。25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在美术史系、中国画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系秘书、学报《美术研究》编辑。44岁调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任《美术》、《中国美术》两刊物副主编、主编,美术杂志社社长。他是中国建立美术史学科以来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美术史论家,他主编与参与主编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华文明史》《世界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史》等国内大部头的美术史著作;他自言几十年来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当编辑,二是教书。2008年,李松先生荣获中国美协颁发的“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

  作为李松先生的首次展览,中国美术界诸多老先生都来到开幕现场道贺。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中央美术学院副书记王少军,李松先生的老同事、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美术》杂志尚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与李松现身本人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主持。

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

  谈及此次展览的举办和李松先生时,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说:“数十年来,在艺术研究和学术建设上,李松先生都给予了北京画院很多的帮助。我们一直在思考,作为北京画院这样的机构对于李松先生这样的著名学者能做什么?希望这个展览能够呈现李松先生一辈子研究的成果、治学精神、深入研究、珍贵收藏,能够将这些内容面向观众,这是北京画院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李松先生的艺术成就和收藏,其实首先感动我的是他的为人,中国美术最高境界讲究人品和画品,这么多年来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这样的道理。”王明明说,虽然自己跟李松先生的谈话次数并不多,但每次李松先生的观点都能让自己受益匪浅,而我们当下的公共艺术机构应该给予美术理论家、美术史家更多的关注。

中央美术学院副书记王少军

  中央美术学院副书记王少军观看展览之后谈到:“看到李松先生一幅幅书法,一件件碑拓,史论研究文章和书法,还有先生田野调查的文本,和艺术家们来往信件的原作,还能看到先生寥寥数笔的速写却能够画出那样的生活气息,表达准确同时也具有时代性,从中能够感受到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治学能力。李松先生就是中央美术学院史论学科的发展缩影,代表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精神和水平,感谢北京画院为李松先生举办展览,为后辈提供了一个学习前辈的机会。”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

  作为多年的老同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谈到,可能当大家看到李松的诸多艺术研究、创作和收藏的成果时会很意外,但是作为李松的老同事自己一点都不惊讶,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对他甚为了解。在上世纪50年代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之后,李松作为金维诺先生的得力助手,在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论学科创办初期做了大量工作。在《美术》杂志工作时,李松先生也是修改稿件最认真,修改字迹最清晰的同事。这么多年来,他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就像他的做人一样,勤奋诚恳,谦虚好学。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则在开幕现场谈到,面对李松先生等前辈与大家,自己感觉诚惶诚恐,这次展览更是让后辈去思考:“如何才能为艺术事业贡献力量。”安远远说,并不是作为一位学者能为自己著书立说就是成功,也并不是作为一位艺术家能卖多少钱就能成功。而是像李松先生为美术史所做的贡献,还像王明明院长、杨力舟馆长等作为艺术家还能为美术公共事业担任行政工作,前辈们为美术事业的点点滴滴的工作成为后辈的榜样,而这才有了李松先生的展览和一场聚会。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

  这次展览展出于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展厅,是北京画院首次为理论家办一个综合性的展览,包括“问学之路”“左图右史”“习书说篆”“藏古论今”四个单元。

  问学之路

  李松先生从小就喜欢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自称是刻钢板出身,其实他尝试过国画、油画、漫画、木刻、雕塑、书法、拓印、年画、版画、宣传画、设计、插图,还特别喜读文史,在诗刊上发表过诗文,对艺术和文学的痴迷,成为他一生事业的积淀。本次展览在“问学之路”部分呈现了李松先生青年时期的艺术尝试,以及他在求学、做助教和教师期间对美术史的刻苦钻研。

  左图右史

  李松先生有大量著作问世,研究领域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夏商周美术,重点是青铜器艺术,衍生出他对金文篆书的研究和创作,二是中国雕塑史,三是中国画研究。

李松《摹敦煌壁画》 白描 57cm×60cm

  他的美术史研究方法继承了老一辈史学家注重文献与实物对照的方法。尤其特别重视加强对图像的记忆,他曾说,他的体会是“只有画下来、记下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在对青铜器研究上,他直接师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王逊先生,还将郭沫若先生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的铭文全部摹写了下来,并记下郭沫若的考释。故宫、国家博物馆陈列的重要铜器和在外地博物院见到的青铜器,他都认真画过写生。对龙门、敦煌等石窟的重要建筑、佛像、壁画都做过极为细致描摹。画和记就是他的研究过程,展览中能见到他的考察笔记上画有漂亮而准确的图像,图旁再配以文字,直观而翔实地记录下了当时的体会和问题。

  对于中国画的学习和研究,李松先生更为专业,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跟随李可染、李苦禅、刘凌沧先生学习中国画。本次展览展出了李松先生的白描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他对中国画研究的一部分,也是其艺术实践的创作。

  习书说篆

  李松先生的治学态度严谨求实,十分注重实践的基础与感受,他无论研究什么,都要先尽可能地去亲身尝试,他研究齐白石、李可染的书法,就会去先临写齐白石和李可染的书法,得到亲身感受后,再写文章评论。

李松《散盘铭文》 45cm×34cm

李松《楚王酓璋戈鸟虫书》 46cm×35cm

  为了研究青铜艺术,他一直习篆,临摹过大量的金文、小篆。他自言在练字过程中,力求从中揣摩古人的构字、书字、镌刻之时的心思所在, 力求保留下洋溢其中的苍古气息。所以李松先生常说“原创是古人”。因此对本次展览,他建议对书法的展示,不突出他的书法成就,而是用他的篆书串联出古代篆书的脉络,为观者提供一些古文知识。

李松与关山月通信

李松与王伯敏通信

李松与王琦通信

  藏古论今

  李松先生在小学期间曾跟一位老人学习拓印,那时就手拓过家乡的石碑,他对碑拓中蕴藏的历史和书写的艺术而着迷,后来收藏了大量的碑石原拓及砖瓦拓片。令人感动的是,为了这些收藏能够更好地发挥学术价值,泽惠他人,他主动捐给北京画院100余件。本次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展出了他的部分收藏和他与知名学者、艺术家的论艺通信,从中可以看到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及其作为一位学人的学术担当。

  通过以上四个单元板块,展览全方位展现了一位美术理论工作者的学术成就和人生状态。期冀这个特别的展览,能够激励更多新一代的美术理论学者在各自的问学之路上勤奋严谨、知行合一、砥砺前行。

作者:蔡春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