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5-20 10:28
“近五年来我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从方法和路径上解决绘画未来发展的通道,这个通道要有别于西方的方式,同时也要有别于我们常说的传统,因此我想要寻找一种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平衡,在中国和西方的夹缝中找到架上绘画新的可能性或者方向,走出第三条路。”关于新作,艺术家杨劲松讲到。
“触碰于可能的形状——杨劲松作品” 于4月在白盒子艺术馆开幕,用15幅绘画作品呈现了其近两年油画创作的最新探索与样貌。关于杨劲松的最新创作,策展人冯博讲到:“杨劲松的新作,利用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通过日蚀、云图、水形与树语的视觉形像,以及对绘画语言的不断纯化,实践着在意念与意境中体现的东方情怀,别有一番新鲜的语感和语境。”
从左至右:孙永增馆长与艺术家杨劲松、策展人冯博一
正如策展人冯博一讲到的那样,杨劲松最新创作与之前表现主义的“鱼”和“西瓜”系列相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画面不再暴力和刺激,天水一色、柳枝飘荡,萧瑟、寂寥都是我们可以在画面上看到的或者感悟到的元素,在这里艺术家尽可能的减少画面的叙事性和视觉图像,将画面单纯化、极限化,在有限的空间里面突出一种无限大的气息和景象。
“这系列作品的创作,最早是从柳树和云开始的,在我的工作室门口有一排柳树,每天都会看它们,看的时间长了就产生感情,还有在创作这系列作品期间,父亲离开了我,我想要调整下自己,就用很小的笔慢慢的画,作品更强调个人和绘画的对话。”杨劲松讲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这里可以看到,杨劲松的新作是一种具体而微的生活经验与人生感受所导致的绘画语言方式的阶段性转变,其中潜隐着是他伤感的情结和人生的感悟,以及抵抗一种实在的虚无:“之前创作的《鱼》和《西瓜》系列作品都是对景观社会的表达和隐喻,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推着往前走,我在北京漂了十五年,工作室拆来拆去,我也愤怒过,挣扎过,但现在坦然了,面对很多社会问题,很多时候艺术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只能改变自己,现在的人们太执着于自己,思考的都是我要什么,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我能给予什么也是很重的。”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一位艺术家能够用十年的时间潜心研究一个问题,这本身就是值得敬畏的,更别说像杨劲松这样的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实践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绘画新的可能,这才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艺术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四十年之后最需要的艺术家。
雅昌艺术网:首先请您介绍下此次展览,距离您上次大型展览差不多过了十年的时间。
杨劲松:对,距离2008年在印尼国家博物馆个展,在国内已经近十年的时间没有举办大型个展,这些年一直在潜心创作,此次展览前后准备了四年的时间,之所以选择白盒子艺术馆来进行展示,是因为白盒子艺术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公共空间。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近十年的时间您一直在创作新作?
杨劲松:每天都在画画,基本上跟上班族一样,每天朝九晚五,绘画就像是禅修,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对于我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这近十年的时间都在进行新的尝试,将之前绘画中的符号性图像去掉,画一些更加趋向于本我的作品。
雅昌艺术网:从此次展览呈现的作品可以看出,与您之前的创作差别还是很大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
杨劲松:这要追溯到2009年,当时受到了两宋绘画精神的影响,此外还有元代画家倪瓒和黄公望的影响,但我又不想用油画画国画,这种创作方式背离了我对绘画语言的探索,我想要探索的是纯绘画语言上的一种不确定性,因此,我把之前绘画中的叙事性和隐喻性全部清理掉。
之前创作的《鱼》和《西瓜》系列作品都是对景观社会的表达和隐喻,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的影响,当下的社会,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推着往前走,我在北京漂了十五年,工作室拆来拆去,我也愤怒过,挣扎过,但现在坦然了,在精神上我追求宋元的理想,简淡、箫瑟、平淡、天真,具体到创作层面,我追求的是一种平静,面对很多社会问题,很多时候艺术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只能改变自己,现在的人们太执着于自己,思考的都是我要什么,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我能给予什么也是很重的。
《云之三》布面油画,Cloud No.3 ,Oil on Canvas,320 x 192cm,2017
雅昌艺术网:您讲到“要探索的是纯绘画语言上的一种不确定性”,能否更加具体的谈谈?
杨劲松:近五年来我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从方法和路径上解决绘画未来发展的通道,这个通道要有别于西方的方式,同时也要有别于我们常说的传统,因此我想要寻找一种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平衡,在中国和西方的夹缝中找到架上绘画新的可能性或者方向,走出第三条路。
我更多的是从语言的角度切入,就像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讲的元语言状态,当然我也在思考,绘画是不是有所谓的元语言。
《水之十》 布面油画,Ocean No.10,Oil on Canvas,360 x 210cm,2018
雅昌艺术网:在您最新作品画面中,可以看到很多笔触是书写性的,与传统的油画语言处理有很大的不同。
杨劲松:我从2009年开始练习书法,这种艺术形式可以让人变得平和、内敛,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的创作慢慢回归内心,对外在关注越来越少。
雅昌艺术网:具体到题材,可以看到有柳树系列、水系列和云系列,这方面您是如何考虑的?
杨劲松:这系列作品的创作,最早是从柳树和云开始的,在我的工作室门口有一排柳树,每天都会看它们,另外一方面,就像上面讲到的那样,这十年我一直在练习书法,柳树那种条状的树枝和书法的感觉很像,还有就是在创作这系列作品期间,父亲离开了我,我想要调整下自己,就用很小的笔慢慢的画,作品更强调个人和绘画的对话,比如柳树系列的创作,每张画平均要画三个月的时间。水系列的创作相对来说比较放松,现在的创作会更从容一些,身边的事物都可以入画。
《山》 布面丙烯,Mountain,Acrylic on Canvas,50 x 60cm,2018
雅昌艺术网:作品的色彩和之前相比也有很大的差别,基本以灰色为主。
杨劲松:我尽量的将画面元素单纯化、极限化,从宋元绘画里面我学到的是简淡萧瑟,其实我想要呈现的是把各种情绪限定在一个很窄的空间里面,但同时又要在这狭小的空间里面突出一种大的气息和景象。另外我还在丁忧期间,所以我不用彩色。
雅昌艺术网:纵观您的创作,每个阶段都会出现非常大的变化,比如早期的日常系列和后来的西瓜系列、鱼系列,再到此次展览呈现的作品,感觉每次都是全新的开始。
杨劲松:绘画是了解艺术家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路径,每个阶段的创作都是我最真实状态的呈现。我每个题材的创作大概会持续五年左右的时间,然后才能往前推进,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快和顺利,1996年开始创作日常系列,直至2003年来北京之后才开始转变,创作西瓜系列、鱼系列这样追求画面视觉冲击力,拟人化的,充满暴力的宏大的社会性主题。
画家要画一个物象出来是需要沉淀的,我每个阶段都有积淀,比如日常系列,是毕业三年后才开始创作,1998年我结婚,感觉整个生活都在被物质牵着走,后来出国留学,可以用更加客观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文化,当时拼命地了解西方当代艺术,托伊曼斯、录像艺术家道格拉斯、比尔维奥拉,卡普尔等等现在被称为大师的他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都才刚刚开始自己的事业,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发现每个艺术家最终面对的都是自己,在很小的一个范畴里面不断的往前推进,做到极致。
《柳之三》 布面油画,Willow No.3,Oil on Canvas,496 x 232cm,2016
雅昌艺术网:关于传统您是如何看待的?
杨劲松:我没有太多的爱好,日常生活就是看书、写字和画画这三件事,西方的文学、哲学和一些社会性的东西我会关注,但从个人爱好来说,我更喜欢传统文化,用董其昌的话来说就是寂寞好古。
高更有件作品叫《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个题目很有意思,每个文化最终都要面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古代的包容度比我们想象的大的多,近年来我一直在看《董其昌文集》,他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方法没有我们这么狭隘。
雅昌艺术网:这系列创作您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杨劲松:此次展览的主题“触碰于可能的形状”很适合我目前的状态,想去触摸,也想去寻找某一种往未来的可能性,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哪一步,目前的结果就是这次呈现的样子,往回走,向内看,可能是自己未来的方向。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陈耀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