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榫卯之间 阴阳之妙

2018-06-11 11:55

  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里,中华民族的祖先以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心灵,创造了无数巧夺天工的非凡技艺,留下了众多妙造自然的文化遗产。当我们走近这些遗产,探寻手艺的奥秘,会感悟到源自祖先心灵的温度和人性之灵光。每一门手艺的背后都有着充满神奇的动人故事,都隐藏着诸多匪夷所思的未解之谜。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老手艺在传承人的坚守下默默地传承着,还有些则在岁月的风烟中渐渐被湮没,面临濒危失传的困境。作为中国传统木作技艺精华的榫卯技艺,就是在岁月流转中急待重光的一项。

  榫卯是中国传统木作行当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一凸一凹之巧,一阴一阳之妙,凝聚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沉淀着如梭岁月中工匠精神的复合传承,折射出勤劳祖先匠心独运的力学、数学、美学和哲学智慧。而在那些古代经典家具上则表现为外观流畅优美、整齐匀称,内力牢固含而不露,极尽巧夺天工、暗藏玄机之奇。每一款经典的样式都能演绎出一段美妙的历史,每一榫每一卯都能讲述出一个神奇的传说。就如同那把有着千年历史,看似简单却难以琢磨的“鲁班锁” ,在不用任何钉子、绳子、胶水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可将六根木条交叉固定在一起而牢不可破。这是多么神奇的空间想象力、多么聪明的组合方法。这就是神奇的榫卯、绝妙的创意、精巧的工艺,靠的不仅是头脑里的智力,还要有手上的工力。倘若榫卯之间稍有密合不足则会影响其稳固度,而缝隙过大又会影响其柔韧度。因此必须做到榫卯结构之间的恰到好处,既“可丁可卯”又“严丝合缝”“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 。那座榫卯结构经典之作的山西应县的辽代木塔,虽距今已千年之久,但由于设计合理工艺精细,即使历经了数次大地震的冲击而今仍能安然无恙、完好无损,足见榫卯之奇、工匠施技之妙。

  “京作”明式硬木家具是榫卯技艺的经典之作,其工不温不火,亦俗亦雅,化“苏作” “广作”为己用,融百工巧思而集大成,极具内涵而有张力,尽内敛又显霸气,极富简捷流畅之美,彰显王者风范,充分体现出京作红木家具的含蓄内敛之美。如今,能够“原汁原味”全面继承京作传统工艺的匠人当数“国家级京作硬木家具非遗传承人”种桂友和他的徒弟刘岩松。看着他们制作的这些触手可摸、爱不释手的木作精灵,也许人们会问:这些明明是“物质”的器物为什么会是“非物质”的文化?答案就是,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的背后,隐藏着像种桂友和刘岩松这样的一代代能工巧匠祖祖辈辈薪火相传的榫卯技艺和手工秘笈。正是靠他们的慧心和巧手使京作硬木家具这门古老的技艺摆脱了简单的物质的存在,而成为一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门手艺,榫卯手艺与许多手艺不同的是,除了手上的工夫之外,它还是一门心灵和心智的手艺。要想达到心手相应、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境界,也许要耗尽一生的心性和心血。更何况如果没有天生的巧手和妙悟的基因,即使熬干了心力也难如人愿。因为这门手艺有着太多的历史积淀和太多的前人智慧和经验,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内涵丰富“玄而又玄”的“众妙之门” 。因此这类“非遗”技艺基本上可以排除“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可能。

  京作硬木技艺的榫卯手艺自有史以来就产生于极为个体的工艺实践中,并通过师徒之间而代代相传,通过不断积累的过程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定的范式、口诀、秘笈等行业规范。自明以来就有着一个有条不紊的发展脉络,在历代的传承中都会出现因人而异的现象,使有些技艺得以不断发展而有些技艺则有所失传。如果把榫卯手艺放在学术的语境中,这种技艺的传承则可视为“隐性知识” ,这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所谓“隐性”即指其传承不是通过文字、图表及数学公式等进行表述,而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征,其中许多知识和技能仅存于个人的头脑之中。正如《营造法式》中所说:“有定式而无定法。 ”因此,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具有天然的封闭性。所以,每个传承人头脑里和手指间都似乎有着一个记忆丰满和技艺成熟的“黑匣子” ,且很难从外部观察到。

  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许多在人们脑海里留下难忘美好记忆的老手艺都在淡出人们的视线,离今天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甚至面临着“人去歌息” “人亡艺绝”的境地。榫卯技艺的传承也同样要面对机器化时代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应如何对榫卯这座神秘丰富的记忆宝库进行科学而有序的发掘和整理?社会的发展不会逆转,想回到过去的时光里已不可能,要解决传承困境和时代难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打开那些神秘的“黑匣子” ,让更多的人了解榫卯的奥秘,方可让榫卯在新的时代土壤中不断开出新的花朵。

  面对神秘的榫卯所带给我们唯美的京作古典硬木家具,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怀旧的情感上慨叹时代给这门手艺带来的伤害和挤压,也许对榫卯的传承并无实际意义。令人欣喜的是,种桂友和刘岩松把凝聚了京作艺人无穷智慧和京作榫卯技艺的所有要旨以及他们在实践中的所知、所思、所想、所得,倾其所有地归纳总结出来并写成了一本书。对榫卯这项玄机重重、神秘莫测,非传授难得其法、非经验积累难入其道、非心有灵犀难解其妙的手艺而言:这本书就相当于交给了我们一把打开榫卯“黑匣子”的钥匙,从而使榫卯的手艺秘笈得以保全和传承下去。这本书叫作《榫卯》并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是由于有了像种桂友和刘岩松这样传承榫卯技艺的初心和恒心,一代代京作硬木的传承人才能不断为京作红木榫卯技艺注入一缕缕灵动的魂。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罗杨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