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7-06 22:48
“象外”具象实验工作室邀请展海报
象外
BEYOND THE IMAGE
2018.7.12—7.19
开幕 OPENING:2018.7.12. 3:00PM
策展人 CURATOR:徐明松
艺术家 ARTIST:姜建忠,石至莹,周胤辰,肖江,潘文艳,李晴艳,游帅,陶大珉,何龙生,汪一,李淜,黄菁菁,袁崇寅,王蓓祺,任璐,杨子行,马楠,高清,柳靖惠,庄婕
关于《具象实验工作室》
具象是一个基准认可,作为实验的状态语,它标示了这个实验工作室中画家们对自己表现特质的认知。
《具象实验工作室》是从上大美院衍生的作业团队,在与绘画传统相应的基础上,沿袭并变革出了自己的走向。在姜建忠具有“哲学”气质的绘画引领中,我们看到了这群画家对体验和存在的多元感知以及他(她)们各具特点的观察能力。
在这个日益以分散来消解对抗的时代,聚焦式的姿态,显然过于生硬了。我们更多地是以自主体验去稀释规整的表外教化,进而回归个体的本真探索。我们尚处在一个剧烈变化的世界里;强劲的差异、对接后的分叉、深度的內视、自由跨界、异化的影响力、商业化中的个性衰减、共生共荣的敏感、前所未有的对陌生的觉察、飞逝流变的常识,以及碎片化的择取常态等等……。唯有我们的母体“姿势”还是处在传统不变的扩散中……。这正如对待李叔同的俗世与归隐,我们只是按照常规影响的择取做了众多的拼接和演绎,这里的致命套路是,在面团中兑入酵母,仅仅是我们希望获取特殊口感的结果。
姜建忠的绘画,更多地是在关注制作过程中的机缘和捕捉交会生发的经验痕迹,在生成有效和愉悦的视觉动能中,姜建忠给定的所有都是逐渐由个体细化中的尝试来反复成型的。因此,对姜建忠来说,持续的追踪只是个拟化感受的见证或者消解它的经历过程,所成全的是个体认知上的洞察能力,而不仅仅是那些已成定局的作品。就绘画的工具特性来看,姜建忠在一次又一次的持械介入中,以坚韧而又漫长的入观,努力探寻并觉察着碰撞的发生契机。贴附边界、进入机缘、品尝陌生、进化不为熟悉的东西,并以此去导向并生成结果,对学院出来的莘莘学子不啻是个外果,更有一些离经叛道的滋味。姜建忠认为,见证图像或者当下的境遇,不应该就是传统或者记忆中的生成复述、或者对历史的某种意向性回归,尤其在个人经验上,传统或者历史的呈现,通常仅是观察者体验觉察的一个借机或者开端……
石至莹,能把一块石头演绎的风生水起,彩光之玉的导向,其天意的正是她把变现的意义体达到了极端。石头的本性与画家的即兴把玩构成的看点,是一种赤裸裸的主体观像,虽然简单的石块被画家弄成了种种阵法,也被纷呈别致的共生姿态消解着自身的边界,但是这些由主观构造的可能,显然来自于自然的启迪,但是这样的启迪却与自然的存在关系越扯越远了……
周胤辰,有一种奇特的直觉和內视能力。那种瞬间掠过的、被光影分解的、参差交辉,弥漫蜂涌的气氛,在她初始经验的形成中已经被集化和凝固,有意思的是画家没有任性地去过度展扬初景之后的演绎,而是保持着体验的本初,戛然而止。在这种维持瞬间聚合的感知以及平衡之中、在接近如如不动的状态中,依旧能够从画家的部分作品中感受到一些“硬性”的对抗动态。界外的生息似乎总在生起影响,当然,界外的生息应该升起影响。可问题是这些影响是画家找寻本初的內视导向呢。还是每一次外界影响带来的体验,其本身就是一个本初……
潘文艳则把现实的细节,糅合进梦的弹性中,虚化的重力显然是以现实的东西作为陪衬的。有趣的是,画家在画中直接把现实向虚拟诱拐,并且大胆而又勇敢地挟持着现实直奔解体……
潘文艳,秤砣和石膏,布面油画,70×95cm,2018
潘文艳,绿壳蛋和咸肉,布面油画,45×55cm, 2017
李淜的视点,艰险而下沉,他的图像总是停留在显而易见的危险诱导中,比如充分利用马戏场景中风险和刺激形成的看点。这种由制险和感思带来的构成,实际是个意识或者心念问题。面对意识或者心念问题,李淜给出的解道,是把常态中险峻的风险,反向地普遍化。李淜认为我们能够看到和接受的只能是对失败的归纳,而且失败才是我们有效经验的生成机制,所以人生的旅行只能是失败,而且形成了屡败屡战的进阶。看上去李淜好像终极了判断,也佐证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格言。不过画家的逆势下沉或许只是一种姿势或者装扮,因为画家的行进还是择取的,也正是因为画家的择取,才会导致他的走向并没有离开传统太远……
汪一对内景空间特别专注,从几何组建的排比中,他为空间购置了信仰与世俗的双重内容。当然谁为先祖,他没有定论。但是通过画面的视觉提点,我们还是感觉到了情欲的次第明显要高于事物空间的其它内容。
马楠重视的是记忆,是与历史相关的“文本”记忆。在这样的体验长河里浪迹,传承的看点总是与画家的兴趣有关。在马楠的视觉经验里,残息和择取有着清楚的表外特征,有着利用现成资源结构作品的个性特点,比如她的一些肖像画,就有着姜老师那种鲜明的表外脉络。
黄菁菁的画,具有一种表观的华丽,萦绕的是悬浮活跃、像雾笼罩的氤氲气氛。色斑是个重要的看点,它并置在准确的写实元素旁。在肯定与不确定相应的对峙中,视点延异并淡化至实与虚的边缘,画面的动能在于显像和感知,而不是承袭或回归。这通常也是姜建忠绘画的一个传承。
被陶大珉凝视过的物体,就能平添一层光泽,物的内在被他轻松地注入了神性,即使是一双鞋子,一摞书籍,和几块堆垒起来的石头。能在常物中注入神性,往往依赖于画家特有的气质,以及表达的心性和对外物的敬畏,在此想到了由海德格尔所揭示的梵高对矿工皮鞋的神一般的关注和解读。这也是姜建忠绘画的一种沿续。
陶大珉,幕帘Ⅲ,布面丙烯,150×150cm, 2018
陶大珉,阅读桌,布面丙烯,150×120cm,2017
何龙生用“孤境”与“叠合”的方式阐述着自己的经验,他的画形式重于内容,轻置了重负后的活动,他的作品因此而显得放任、随性。
王蓓祺则回归了日常,回到了最为平常的看点,在王倍祺的画里,人的存在仿佛只与简单的作息有关。
李晴艳则在近景空间中,细把文青脉络的推究。在方寸之间,在一个完全能够充足照应的空间里,这些静物的出现,仿佛被有机地整理过了。当有限与规整,成为一个可以摆布的条件策略时,方寸之外也许就难以被开放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发现的开口又会在哪里生成呢……
李晴艳,城中宅系列Ⅲ,布面油画,10×15cm ,2018
李晴艳,城中宅系列Ⅰ,10×15cm,布面油画,2018
李晴艳,城中宅系列Ⅱ,布面油画,10×15cm ,2018
柳静惠有种直观的躁动情愫,那种迅疾跃过的气息,对理性是种压制,画面的情节同样也被无意义的内容重重影响着,不为准备的特征,犹如自由落体,敏感地掉在了图像里,稳定被变动和陌生稀释着。在柳静惠看来,日常只是一个充斥着不确定性和无聊的氛围,它们的针对性很差……
高清则以朴实的姿态,描画着大迁徙中熟悉的日常生活,跨代养育、以及青壮年人负压的生存细节。画家强调的是与现实有关的肉身重负,以及编织在生活里的基本人情和物化了的现实指向。
任璐则对人的自恋特别敏感,在恋想的观感里,她给出了非常令人吃惊的描绘:仿佛整个世界就是人的背景道具。意义和价值被人之中心主义的氛围笼罩着。如果我们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世界衬托出来,那么反向考量的审视还会存在吗,如果有,它们会在哪里呢……
肖江重头关注的是他结构的图式,那种带有后工业硬度的构成姿态。不过他的这种后工业硬度的图式与示现的主题、把孤立和人为的气氛渲染的特别极致,画家的视野依旧属于择取的导向……
庄婕把流动的笔意与写实的人形做了并置的表现,在配置上它们之间没有关联性,我们看到的仅是一张张熟悉的脸,和一派流淌的痕迹或肌理。互置并联是画家表现的全部准则,可以辨识和无法辨识,正是画家能够给出的所有注解……,这也正是姜建忠绘画的一个鲜明特质。
袁崇寅在表现上能把白色运用的特别出跳,能把底子打造的非常便巧,在充分利用色彩对应的关系中,画面的视觉关系也被充分地调动了,建筑作为画家使用的惯性载体,也给画面保留了非常现代的形式意味。
游帅对自然的刻骨爱恋,生成了他天意的趣味,那种至理本质的倾述,体现了画家更为整体的眼界,一旦为物去除了抠进的表象动力,铺陈的要素就会体现在舍远避近的视线中间,他把亨利卢梭的精细传统给解构了。
游帅,南宁郊外,布面油画,60×70cm ,2016
游帅,坝上好风光,布面油画,65×75cm,2013
杨子行的绘画,其形式正被慢慢地打开,语义的朦胧流转,带来的正是她经验的现状,这也许是一种与人的内在情绪或者神经特质有关的联系,能否走远,还是步近,一切尚在酝酿中……
走进《具象实验工作室》,在文本和图画的关联中闲逛;从散射在每一个自由画家的旅行碎片中经过;从比对人群业绩的高超欢跃,到大自然静默沉寂绵延无声的观察;从琐碎的家事家务,到独立职业的坚强呼声;从细实委全的教化经营,到体验实证中发生的无常变化;从预想纷呈的虚质追求,到实验筛选的分类存储,所有坚实的剧本都是我们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和策略。忽略的却是我们很难觉察的由无明生起的无休止延伸。然而,庆幸的是《具象实验工作室》的画家们正在用自己的独有方式试图走过这些很难觉察的无明荆棘丛,并且试图努力地去证伪它……。
作者:李静方
艺术评论家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李静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