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格林伯格废话批判(五)

2018-07-13 09:07

  编者按:艺术评论是一个很奇怪的行业,或者说,写作本身是一个奇怪行业。写作可以对涉及内容没有意义,而对这个写作的本身却存在价值,艺术评论就是典型的例子,它的奇怪之处就在于此。一篇艺术评论与艺术家,艺术教育,甚至艺术展览没有关系,却因为该艺术评论的特殊文字而在这个行当里确立地位。他便能以一个虚幻的地位,去让观众相信这是一幅值得收藏的好画。——达世奇

  格林伯格:

  刚才我让想象中的对话人引入“内容”以及“感情”等标准,这里我们不妨来解决一些审美价值标准问题。我希望已经说明一点,通常所说的内容不能用作标准。“内容”如果变成“感情”问题,就会逐渐变成形式问题,但依靠“感情”的形式又变回到内容,因此同样难以区别,难以辨别,所以用作标准毫无用处。并不是说不存在审美标准这种东西。的确存在。审美体验其实就是指评价好或评价不好,没有审美标准寸步难行。只不过审美体验不可言说,无法用言语或概念来表达,无法交流(审美体验的其他许多情况也是如此)。标准就在那里,就像规范就在那里一样,但意识不到,无法观察,只有发挥作用后我们才知道,就像非审美直觉体验中的真理标准一样,有了这些标准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白什么是黑,什么是大声什么是小声,什么是粗糙什么是光滑。我们区分颜色和声音的时候,并不是刻意或有意识地运用什么标准,我们运用审美标准也是一样的道理。一旦什么东西以审美的方式引起你的注意,审美标准就会自动运用,这是一个自动的过程,不用你召唤。

  达世奇:

  西方人英语写作的常用结构是这样的,开头先阐述一个概念,也是介绍作者想要说什么。通常这个概念开口较大,然后文章中段的较多内容是Body,也就是文章的主体,往往会由大变小引入细节论证,它的结构形状像个V字逐渐收拢。在细节举例之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又返回开头的概念,进一步反证。

  格林伯格最后的几个段落和文字,就是到了V字收尾的部分。 我现在这篇评论文章是针对格林伯格的结尾,进一步点出我的主题:“格林伯格废话批判”。他做出结论的第一段内容其实很简单,是说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间插入人的感情或者说是感受。为什么说它是废话,因为一个简单的概念,格林伯格翻来覆去地捣鼓,主语宾宾对换,定语状语补语挪位。就好像要证明一个2的概念,他这样饶舌:1+1=2,3-1=2,4-2=2,3+1-1+2-3=2。这样疲劳轰炸,让读者失去余力辨别他的概念是否正确。

  格林伯格:

  标准源自即时的个人体验,没有其他来源。规范跟审美标准一模一样。获得规范的方式也一样。这两个词不用区分开来。18世纪以来很多人都怀疑“趣味”这个字眼,但至今我们还在用它,谈趣味就行了,不用再谈标准或规范。无论怎样,“趣味”不像标准那样引起误解,因为它不需要定义许多东西,也不会那么轻易疏远个人。

  达世奇:

  这段内容与前一段一样,是说感受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审美,来自于个人体验,它是自动产生的,没有其他来源。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格林伯格对审美的理解缺乏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和比较学的知识。他的艺术理论是建立在无根基的浮萍之上,把人的审美判断都说成是个人闪念,因此不可捉摸,不可知论,不可言传,说不清楚。

  我认为,区分黑白,大声小声,是来自于比较和相对,是以参照物作为确定的基础。对着参照物比较两个物体是黑是白,是大是小,这就是判断的标准,而且是非常刻意的标准。

法国巴比松画派查理斯-道比格尼 1817-1878

印象派画家西斯莱1839-1899

  审美是由历史与民俗长期构建而成,所以有妈妈的饭最好吃一说。人类的美感分成两部分: 一是习惯,这是美感的基础。二是出乎意料的惊艳,它必须与第一种有某些地方的连贯与延续。如果彻底断崖,打破第一种的基础,第二种将不会呈现美感。西方艺术最大的冲击是印象主义,这些画家的前辈是巴比松画派,已经有了野外写生的经验。特别是每个人在作画时都是由简入繁,由粗到细,印象主义就好像当时写实前辈的油画草稿,因此在冲击中还是有前后连贯的美学因素。如果在现实主义诞生时就直接出现了抽象,社会就不会把它们当成艺术。因此在艺术史中,抽象艺术的定位只能在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之后,它是逐渐由写实一步步走向抽象的。要问抽象画是什么时候诞生的?答案是自从远古时期人类学会使用工具,在地上,在岩石上涂鸦刻划记号时,抽象已经诞生了。但是没有人把这些抽象当成艺术作品写入历史,因为人类最初绘画的追求是再现和模仿现实,好与不好都在像于不像之间,这个追求没有给抽象任何审美的机会。

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油画草稿1798-1863

印象派画家雷诺阿1841-1919

  以上的论证是要说明,审美不是个人飞来的感受,审美与历史环境,民俗习惯有关,也与人类感官与心理异化体验有关,一切都可以用文字解说,是否说得清楚,在于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和深入研究事物的精神。

  格林伯格: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说说蒙德里安的《狐步舞A》和我想象的那个对话人。他再也不会解释自己对这幅画的不满说,它缺乏内容。他甚至也不好说它太简单,太空洞,不能引起人视觉上的兴趣。现在他只会说他不喜欢,到此为止。我面对的是一个“纯粹的”价值判断,根本不用争来争去。我所能做的,我的对话人所能做的,就是让对方再去看画,看看谁不会改变价值判断。

  达世奇:

  现在已经明确,格林伯格缺乏学术基础,评论只浮于表面,以上这段就是无实质内容更无逻辑推演的婆妈扯皮。

  格林伯格:

  实际情况是,谁也无法正当地改变,置换或测试一个审美价值判断,除非做出这个判断的人再来一次审美价值判断。其他人的价值判断无法改变或取代你的,因为——还是要再说一遍——对审美价值判断的体验是无法交流的,无法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这一点是或者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你无法用他人的眼睛来看,用他人的耳朵来听。另一个人的价值判断最多是让你回过头再看那个艺术品,这时你的注意会更敏锐,或者有了新的关注点。批评最多能做到这一步:指向,引用,还有提醒(至少音乐和文学是这样,你可以记住并反复体验,视觉艺术一般不可能)。

  达世奇:

  由于格林伯格开头错,之后的引申就步步错。审美价值判断正是由于历史与民俗习惯相传产生的,是从小吃惯妈妈做的饭产生的,也就是由妈妈的审美价值判断传给了子女,怎么能说“无法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呢?

  格林伯格:

  再说一遍:艺术存在于艺术体验之中。但我还要说:这种体验包括了评价,审美评价。这种评价的出现就像结果和答案一样,结果和答案已经包含了原因和问题。同样,内容和形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结果是,审美体验成了全部是内容,也全都是形式。放佛甲方一直就在一方之中,一旦推理思维想把乙方明确下来,甲方就在乙方中表现出来,表现为乙方。如果耶鲁大学收藏的蒙德里安那幅像钻石的画内容不出色,形式也帮不上忙,如果它形式不出色,内容也帮不上忙。因此内容和形式不见了——不。是你变成我我变成你:内容和形式同在。

  达世奇:

  谢天谢地,总算老格说了一个正确的概念: 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二者融为一体才能成为艺术作品。不过这不是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与文章的开头与主体无关。他只是说了一大堆的废话和错话之后,额外又告诉读者一个废话般的真理: 1+1=2。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达世奇<b><a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