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沈华清:创造“意识到美”的教育氛围

2018-07-30 21:09

  在艺术界,常常给人以这样的感觉,每个艺术家都不宵于谈论“美”或者是美的艺术品,仿佛你一旦谈论美的意境或画面,你就属于不入流的艺术家,好像属于当代艺术家“嗤之以鼻”的事情,我相信不是属于本人独有的感受。

  

  我认为这种现象是相当奇怪的,好像看起来全社会或艺术界已经不需要认识美、发掘美和创造美的作品了。好像一探讨“美”的主题,就是一种“老掉牙”的话题,如果艺术家或教育者谈论美就属于近乎不入门的“师者”。如果社会或艺术界都对美一目了然,轻而易举的话,何以出现书法乱象?何以出现艺术上的江湖骗子?写字以丑为美,艺术以恶心为尚,怎个乱字了得?如何使得国人重新认识美,养成美的欣赏能力才是当下社会沉重的教育话题。但是如何去落实缺失的美学能力培养是个迫切的教育实践问题。

  少年儿童的美育基本在于学校的熏陶,曾经一段时间,我们要建最好的房子,其实这样的房子只是一种结构上牢固的代表,无论是大江南北,学校并不是最美的环境空间。

  现在的家庭一般都花了很多的工夫和财力在家庭环境上,却很少重视学校环境的审美建设。如果学校的环境充满美的熏陶,我们根本不用担心他们未来的审美能力。美并不是建筑的高大上,而是对于各种美的细分和品味的印象认知。认识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质朴和野趣?认识什么是设计美,什么是比例美和结构美?认识美的淡雅、禅意和壮丽等等。校园环境的建设需要建筑师的意识改变,更需要学校教育者的美育意识环境化意识,把学校环境变成美育的场所。环境的营造不只是粗略的远景和外貌,更表现在细节的审美元素的营造上,只有有细节的美才能凸显文化的底蕴和匠心,只有用心于学校的环境建设,这样的印象就深深刻进学生的记忆里,校园的记忆就不只是纯真的同学友谊,更有美好的环境。

  外在美的教育环境氛围不能只在场所环境的审美营造意识,更要思考教材和教具的审美植入上。熟知民国蒙学的人,一定被民国教材编撰者感动,是他们的用心体现在民国教材的图文并茂的启蒙教材上,教材的编排和设计不只是其本身的设计,更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方式和手段。教育部或地方的教材编撰单位,为何不能倡导采用“公开征集、公开评选和购买服务”的形式来开展教材和编写和设计呢?即使是众口难调,也可以每年或每两年采用不同风格的教材设计和编排设计,可以有典雅的、也可以有时尚的,可以有传统的,也可以有艺术风格的。这也是一种教材设计文化意识的认知和养成过程,会使得教育者也学会品味艺术设计的多样性,对于教师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审美的教育?

  如果说环境的改变是外在的,那么,如果没有在教学中植入感受美的能力和表达美的能力,审美仍然只是一种印象记忆,但是难以转化为追求美的能力。很多人会感受,也会语言,但是却无法把文字语言对应到不同美的准确表达上,这种现象实质上语文教育的失败。因此,美的欣赏不只是美术老师的事情,更要使得学生找回中文与美的关系,学会感受汉字的文意与美的关系,这是中学语文教育不可缺失的意识。

  譬如,我们都知道词语“艳丽”和“艳俗”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两者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什么样的是俗气的呢?它们又都具有什么样“艳”的同质呢?只有你具有审美的分辨能力,你才能真正表达出一张图像或绘画该有的感觉。将语言与感受结合起来,学会运用语言的评论现实的印象,感受匠人的用意,环境的美就会熏陶人学会品味美,并去协调自己的行为。

  毋容置疑,如果教育者自身不具备审美的判断能力,也就会误导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极有可能偏移了学生欣赏美和鉴别美的基准坐标,让学生在美的选择造成了错误的导向。

  审美正是在于“审”的解读上,审需要认真仔细的分析、谨慎的判断,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不只是直感的好奇而已。这种过程,需要实践性的探索过程来积累其自己的感受,那么,这种感受力是基于实践之中的比较能力的培养,不是“知”的问题,而是“识”的养成过程,体会“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力。当下的很多美术教育大多从图到图的“拷贝”能力培养,抑或是天马行空的胡乱涂鸦,前者成为了机械式的训练,后者成了没有方法的娱乐。

  当今社会,学生越来越被社会绑架在一个切割出来的如笼子的空间中,脱离了与自然、与社会、与不同的人群本真世界的交流。美术教育必须不能简化成从书本上的图到孩子笔下的图画过程,而是要他们在美术学习中,如何从自然状态中慢慢观察,学会简化眼中的纷杂,抓住抽象流逝中的特征,体会不可言喻的瞬间。慢慢养成在学习感受和享受自身与自然、与社会对话的心灵沉浸过程,也才能使学生意识到实践与探索是创造美的过程,意识到创造美的不易。

  随着时代不断被解构和重构,当下的世界越来越象电影《楚门的世界》描述的状况,只有让学生意识到美与真的相互关系,意识到自然生命的多样性,才能体会“美”的多样性,通过美术表达教学、环境教育、视觉熏陶,才能培养“自我对话”的能力,实现美育育人的过程。

  因此,审美教育需要国家、学校、家长共同参与,重新审视我们“美育”的条件建设,系统性去设计审美教育的各个方面。美术课的教学方式改变是必须的,但美育绝不能窄化、简化为课表上的美术教学。否则,只能徒增学生们的学习负担,而不是他们认识美、享受美的成长过程。■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沈华清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