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年是个时兴的话题,手工似乎迎来了复兴的机遇,以此为主题的展览研讨交易洽谈总是出现在媒体上。在一个数字科技时代,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投入了实际使用,机器人获得了第一张公民身份,而另一端,对手工的崇拜正方兴未艾,恰是一个悖论。
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来看,传统文化有时代样本的价值,也是后代文化多样性的内容要素。但是一代有一代的文化内容和时代精神,传承终究取代不了创造。
而在倡导复兴传统手工的背景下,把保护推演到了产业发展的领域,手工坊、非物质遗产小镇在各处落地。手工获得的未曾有过的关注,吸引大批人群的迷恋乃至。
对传统手工的赞叹大多集中于两点,一是创意的独特,二是手工加工技术的高超。至于创意,真的不是传统手工的长处,程式化的延续是传统手工的重要特征,它凝结着漫长的历史的文化积累,但它业已成为过去,它们可以成为现代设计的源泉的部分,但承担不了文化的创新,尤其是以文创产业之名的现代手段的复制丧失了创造的价值也与现代审美趣味格格不入。而人们惊叹的手工技术,无论多么出色,与现代生产相较实属劣势。我们惊叹手工的精巧其实是惊叹于其超越一般手工的技艺,惊叹于技术近乎达到机械的制造的水准。媒体上对手工艺制作难度的夸张报道总让我哑然失笑,哪怕一颗图钉的制作是所有手工制作无法完成的,大多的手工技艺并非一般人难以达到,许多用简单机械手段完成的东西远比手工完美。科技小镇上马的不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镇却不少,也正说明其技术的门槛不高。
有人说,手工的偶然性是机械生产所不能达到的。但是机械是手工的延伸,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产品都是重复的生产,对于审美来说,用纯手工或机械生产没什么区别。至于独立的作品,那是艺术创作,和手工工艺不是一个概念。这些手工技艺在未有更先进的技术条件下是值得肯定的,代表一个时代人类最高的制作水准。人类科技的进步就是对手工能力的不满下,在追求更精确高效的需求下的发展。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工艺作为文化的辅料尚可,但若成了时代文化的主流,那么,我会为这个时代人创作力的枯竭而羞愧难当。
我不否认手工的价值,有人自觉的坚守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延续,个人的兴趣在于体验手工带来的满足值得称道,但反对这个时代对手工的迷恋,工业化流水线模拟手工的生产制作,会反衬我们迷恋的不真诚。
如果用同样的热情迎接新时代科技发展,对而不是大张旗鼓地发展手工艺,对时代的进步来说会更有价值。
2018.3.5凌晨于东窗居
作者:乔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