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图文|来自艺术家崔译
从她自己的窗户看到的是:居民楼不断地被夷为平地,又迅速地被新一代短命的建筑取代,不久,拆迁后废弃的瓦砾下,杂草丛生。在自然与工业的这种交替中,崔译看到了生死之间不断的循环。这些曾是生活中的混凝土碎块被组合起来,她重塑了一些景观,对所闻所见做出中性的审视,对于没有美感的景色,没有人去回忆它的历史或记忆,却是一个仍能打开想象或意识空间的景观。
—— Odile Crespy(艺评人)
《大地温床No.1》大地艺术及数码摄影 尺寸可变 2017
《床》综合材质 2016
《床》综合材质 2016
崔译的创作更偏向于“在场”的体验与表达。一块混凝土、一根钢筋、拆迁地捡来的旧物、符号化的隐喻,连接着现实的境遇,是源点也是此时。废墟与成长,环境与生活,消费的剩余、异化的当下、碎片的图景被编织进日常,营造出“此在”的场域,引述一种真实的现实存在,突出了主客体间的矛盾,人与世界的原初统一被破坏,是人类共通的“意义”追问。作品及材料自带的现实语境在强调“存在”即剩余,并提出焦虑和消极中仍然需要诗意栖居的价值倡导。而这恰恰和本版块“巴别塔”的隐喻以及展览宏观的“围城”思想主线有了内在上的逻辑关联。
—— 张予津(策展人)
《此在》(系列1局部)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6
《对影》混凝土铁丝等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6
《蔓延》混凝土铁丝等综合材质 动力装置 尺寸可变 2016
《间隙空间》混凝土-钢筋-床垫等综合材质 尺寸可变2016
城市化的进程就是不断摧毁与重建的过程,艺术家崔译提取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视觉元素:废弃的钢筋和混凝土碎块,进行重构与重新安置在自然环境当中,不仅体现出艺术家对材料的探索,也让这些城市碎片在自然中获得新的意义。
—— 廖廖(策展人)
《涸》钢筋混凝土等综合材质 尺寸可变 2016
《大地温床No.2》大地艺术及数码摄影 尺寸可变 2017
艺术家崔译利用装置的物语来体会山水背后历史记忆的情感面貌。
—— 宋振熙(策展人)
《蘼芜No.2》钢筋混凝土-铁丝等综合材质 尺寸可变2018
《日光》(系列二)混凝土钢筋等综合材质 尺寸可变 2016
《日光》(系列三)混凝土-钢筋等综合材质 2017
《日光》(系列三)混凝土钢筋等综合材质 2017
现实的惆怅和远古的悲观,是一对古希腊悲剧式的组合,最能生出纠结和矛盾。艺术常常以某种误入的状态推进,在这对看似不合理的绝望情绪中找到合理的思维。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处可见不同时代错落的高楼大厦和社会景观,似乎就像现实惆怅和远古悲观的对话。在我问到艺术家崔译怎么看待城市的时候,她这样回答:“城市生活中个人分工的高度默契加速着城市的脉搏,我们被裹挟着前行,在速度的沙砾中,人经历着进化,也无可避免地经历着异化。喧嚣中迷人的狂欢,随之而来的或许是后时代寂寥的沉默。”城市的快速给艺术家一个怀旧的思路,那些被淘汰的建筑、工地、角落成为艺术的落脚点。在崔译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种向死而生的古典式回归,她试图借用建筑废料或模仿废墟的质地,给雕塑在时空上达到不真实的穿越,那些置于草原上的废弃床架,包裹着废弃水泥的悬空钢丝,释放出人文情怀背后的精神监牢。我们可以借用苏格拉底的说法将这“监牢”看作是“欲望的产物”。也就是说,这些被抛弃的混凝土和生锈的钢筋,对崔译来说是一种人为的、工业的剩余和消费的产物;这些曾经构建人类肉身享乐的物质,仍然没有断绝人类的讯息,并且不断被艺术化,并找到通向古典主义美学的灵魂出口。
崔译的作品在唯美的赋予女性色彩的格调中,放弃了雕塑的硬朗与锐利的指向性,断绝了直接的社会学表达,更多是悲观色彩的永恒性,是灵魂对现实的想象或折射。现实的惆怅和远古的悲观在一个时空中混淆出现,在展览空间中显得毋庸置疑的永恒。当然,这种永恒性可以比喻成带有这种时代寂寥和沉默的诗歌,它混合了当代奇观的碎片和精神困境的碎片,在看似歌颂的律动中,轻盈地引出沉重的副调。
—— 李泊岩(策展人)
《源》混凝土铁丝等综合材质_动力装置 尺寸可变2016
《源》混凝土铁丝等综合材质动力装置 尺寸可变 2016
《如是》混凝土-钢筋等综合材质 尺寸可变 2016
《如是》混凝土钢筋等综合材质 尺寸可变 2016
回想起类似的关注和创作的滥觞,或许是6年前和朋友一起走进美院附近一块废墟。当时我以种植的行为方式做了一个在地装置《方寸》,作品的材料来源于那里,最终也留在了那里。几年后我干脆直接使用废墟材料作为创作的现成品,平铺现实的客观状貌, 用异化的图像替代平和的叙事;亦利用了材料本身诉诸于感官的能力,它带有一种粗砺的真实。材料仅是作品的一部分,作品整体试图营造的是一个身体可感的图像和场域,并非仅仅是对生活的还原。如果我们把空间艺术作品和戏剧做一个讨论的话,或许会猜想阿尔托对于总体创造的戏剧的描述,亦是在讨论一种相通的情境(气氛空间)的营造。
系列最初的作品是叫《此在》的空间装置,那时我写了这样的文字:
“拆迁地捡来的弃物,连带着我们所处的现实境遇,成为创作中不言而喻的背景,来源于现实却又出离现实。看似具象的、符号化的隐喻,弥散着一种游离不定的意味,像是生活里的分镜,蒙太奇式地存在同一个空间中,彼此交织、并置。情境的编织和营造,呈现一种异化的当下,实践着日常经验在空间中的转化,此在,是一种当下,是一种未来,是你我都在场的现实。”
“此在”是来自海德格尔的名词,对我而言意味着“身体在场”的感受,作品成为容纳情绪的容器。相比于单纯的理性和理论,“情绪”更直接地肩负着对个体周遭的揭示,“身体”或许是主体更加原初的感知通道。当我有机会通过一次法国小城的驻留暂时逃离惯性的日常,听风吟鸟和,看满眼自然时,发现屋顶上废弃了十几年的天线就能轻易将天空衬得如此细巧。我尝试抛开脑中反刍的观念,重新寻找一条小径,漫步徐行,悄悄地打散,再轻轻地捡起;通过《圆舞曲》的创作过程在情绪和材料间往复,在废弃与生态中循环,做了一次“轻”的尝试。
—— 艺术家自述
《方寸》 行为艺术 在地装置 尺寸可变 2012
《圆舞曲》综合材质 在地性装置 尺寸可变 2017
《圆舞曲》(细节)综合材质在地性装置 尺寸可变 2017
崔 译
1990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盐城,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杭州
学习经历
2009-2013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获学士学位,保送硕士研究生
2012 游学德国、意大利
2013-2016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4-2015 公派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Klasse Löbbert院长工作室交换学习
荣誉及奖项
2017 作品获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最受大众欢迎奖”
作品获澳大利亚海岸雕塑展Sculpture by the Sea, Bondi 2017“新兴艺术家奖”
2016 作品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奖“银奖”
《浅析“身体在场”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案例及其公共性》获中国美术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作品获“学院本色2016——中外美术学院学生作品展”提名奖
2015 获中国美术学院公派境外学习资助(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
驻地
2017 Usine Utopik, Art Residence in Centre de Création Contemporaine/ Relais Culturel Régional,诺曼底,法国
个展及个人项目
2017 EXPO RESIDENCES #47-48 Usine Utopik,诺曼底,法国
群展
2018 Sculpture by the Sea Cottesloe 2018,科特茨洛海滩,珀斯,澳大利亚
“吻与电话”,三三画廊,天津,中国
SXS: Background Briefing exhibition,埃迪斯科文大学Gallery 25 (Edith Cowan University),珀斯,澳大利亚
「折山图Ⅱ」扫描山水,寒山美术馆,苏州,中国
2017 Arte Laguna Prize 16.17,军械库,威尼斯,意大利
Skulptur in Bissee (20th anniversary),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德国
EXPO RESIDENCES #47-48 Usine Utopik,诺曼底,法国
CIBART,塞拉维扎,托斯卡纳,意大利
“场域2--美院之星的选择”公共艺术展,盒子美术馆,广东,中国
常青藤计划“何处不围城”,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天津,中国
Sculpture by the Sea Bondi 2017,邦迪海滩,悉尼,澳大利亚
第八届新星星艺术奖,德基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6 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优秀毕业作品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6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上海静安雕塑公园,上海,中国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百家湖美术馆,南京,中国
学院本色2016——中外美术学院学生作品展,罗中立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5 Rundgang,明斯特美术学院,明斯特,德国
to seek out, to explore, to doze, to snooze,多特蒙德艺术协会,多特蒙德,德国
画廊280,中心公园,霍赫绍尔,德国
2014 转塘拆迁区驻地创作计划-活动回顾+策划批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
收藏
私人收藏:德国,澳大利亚
公共收藏:德国基尔应用科学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Kiel, Germany)
法国诺曼底Centre de Création Contemporaine/ Relais Culturel Régional
你可能感兴趣:
山本昌男 | 植田正治 | 大卫·霍克尼 | 乔治·康多 | 乌镇戏剧节 | Yorgos Yatromanolakis | Banksy | 保罗·高更 | 罗妮·霍恩 | 肖全 | 泰伦斯·马力克 | 比尔·康宁汉 | 路易斯·布尔乔亚 | 波普艺术 | 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 | 曹雨 | 北京当代 | 张弓 | 史蒂芬·肖尔 | 是枝裕和 | Alexander Wang | 夏加尔 | 徐冰 | 卡拉瓦乔
作者:ARTPLUS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