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艺术家倪志琪
倪志琪很注重细节。他常穿意大利产的黑色服装,搭配不露logo的意大利手工皮鞋;他爱喝咖啡,习惯用那种复古做旧的咖啡杯;他偏爱带灰度的颜色,比如饱和度低的奶茶色、黄褐色、蓝灰色和奶白色;他总在作品中保留“偶然”,不同材料拼接处的粗粝感,纸张延展到画框外的边缘线都成了创作最真实的痕迹。
“我想在作品里赋予时间感。”倪志琪说。
“真空、干地与房间”展览现场
11月,他的个展“真空、干地与房间”在艺术门上海空间启幕。充满细节的纯色绘画,彰显张力的拼贴创作——从艺三十多年来,这位上海“老克勒”,首次在他的家乡举办个展。
倪志琪生于1957年,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 80年代,他以超现实主义和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在“85新潮”美术运动中崭露头角。
九十年代初,倪志琪前往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留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在这所培养了梵·高、亨利·范德威尔德等大师的艺术院校,他获得“卡雷尔·维斯拉特艺术展”的⼀等奖。
留学期间,受约瑟夫·博伊斯提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影响,倪志琪开始使用集装箱、鸡蛋壳、凳⼦等任何能触及的材料,创作了早期代表作《蒙娜丽莎的再⽣》(1993年)。1995年归国以后,传递朦胧感的主观视觉经验,成为倪志琪的主要艺术特征。
倪志琪《西西里的早晨》2018年 综合材料 210 x 200cm (81 5-8 x 78 3-4 in.)
倪志琪《真空》2018年 综合材料 105 x 105 cm (41 3-8 x 41 3-8 in.)
倪志琪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他的旅行经历。一段旅途中,他常四处淘宝,那些欧洲的中古书、时装设计的纱布,匿名的废旧信封和包装袋等,经其重新“组装”后,形成一件件《书上的记忆》。西西里的海、那不勒斯的老城墙、欧洲某座中世纪小城的云,都成为他的创作灵感。他抽取所见的颜色,将这种视觉感受放到足够大,最终形成诸如《真空》《西西里的早晨》等作品。西班牙游玩时,阿拉伯和古希腊文化的结合,曾令他大为感叹。回国后,他费心收集一些传统手工纸,并将他一层层地铺设在亚麻布上,制造出若隐若现的毛边效果。同时,在接缝处,绘出瓷砖式的集图案,这便是《阿尔罕布拉宫》系列。
与国内大多数同龄艺术家不同,倪志琪的作品几乎不曾有过常见的“中国符号”。他将所见之物,凝练成相对简洁、宁谧的创作语言。
有人说,他的作品是抽象的。但他却不完全认同。“我倒不觉得自己在做抽象。作品中的每个颜色都对应着实景和我的主观感受。”倪志琪说。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不被任何框架束缚,如同他最热爱的西西里那样,呼吸自由的空气。
倪志琪工作室一角
对话倪志琪: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览里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大面积的抽象色块,二是一些新材料——比如特殊纸张的应用。能分别说一下吗?
倪志琪:我倒不觉得自己在做抽象。作品中的每个颜色都对应着实景和我的主观感受,比如《西西里的早晨》中,铁锈色就是阳光照在墙面上的,我只是放大了一个局部的细节。这种思维,和纯粹的、理性的抽象艺术还是有差别的。我最近半年都在画这些大画,越画感觉越好。在创作时,我会听意大利歌剧和意大利民谣,一边听着,感觉就来了。所以,感受性还是很强的。
之前,我们和意大利学校有项目合作。我带了几位意大利教授在国内采风。我发现苗族的手工纸不错。那儿的纸,质感比较粗矿,韧性很好,你很难用手去撕。我从一家古法的造纸工坊那儿买了几张试了试,觉得不错,后来又买了好多——就是我在地上的那件作品。最近两年,我一直在用这种纸。
纸的质感让我联想到很多原生的东西,那不勒斯、西西里的城墙也有这种相似的原生质感。我只要赋予它颜色,就能达到我的要求。我很喜欢它不规则的、发展到框子外面的边线,这种效果是一种“偶然”,每一张纸都不一样,也没法重复,这就是创作的乐趣。有时,我没有那么大的纸,需要靠几张纸拼一拼,拼的痕迹是我所追求的艺术的表达方式。如果拼得复杂一点,那么里面的语言就简单一点。
雅昌艺术网:在旅途的过程中,人的感知可能会更加敏锐。您的部分作品就是在旅行中产生的。
倪志琪:意大利里,我最喜欢西西里,那里有丰富的希腊文明,也让我感受到自由的空气。我总觉得,若有时间,应该从西西里开始走,从最古老的一路走到最现代的,这样旅行一圈后,会有比较深的体会。
安特卫普就像我第二个故乡。我在那儿读完了硕士,至今对我影响很深。安特卫普是个很低调的城市,但是它充满着创造力的,文化品位非常高。你很难想象,这么小的一个城市,它的服装美学可以引领世界的潮流,买手店特别多。
倪志琪工作室一角
雅昌艺术网:聊一聊您的留学经历吧。
倪志琪:我先说一下我的艺术启蒙。我很小就开始学中国画,是从线描开始一路学下来的。中学时就已崭露头角,代表上海参加了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如果不是因为当时的政策原因——我们家“全工无农”,必须有人出去——我可能就在上海中国画院工作了。
我当时去了黄山茶林厂,还是很苦的。不过,由于造型能力不错,半年以后就被调到厂务做美工,画宣传画,写美术字,后来还帮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年画。
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秋季招生后,我考回了上海。当时真是千军齐过独木桥,资源特别有限,我考上上海轻工业专业学校,学的是设计专业。
其实,我一直喜欢纯艺术,但设计也蛮好的。我记得,当时艺术领域还没那么快,有的东西是看不到的。设计比艺术“跑”得前面一点,可以在排版上有收获一些新的体验。
1981年毕业后,我先在厂里工作,一年多后,就调到华山美校组建装潢美术专业。1986年,我调去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1991年去比利时留学了,5年后回到华师大做老师,一直到现在。
雅昌艺术网:去比利时前,您已经教师身份。那在作品上开展过哪些创作?
倪志琪:当时受立体主义和其他现代艺术的影响,我创作了一张形似建筑高楼的作品《白昼的黑夜的白昼》——当时,国内还没什么高楼,现在拿来看还挺亲切的。这张作品入选了“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获得了三等奖。
雅昌艺术网:1991年去比利时时,是您自己主动的选择,还是受到时代的推动?
倪志琪:都有。当时整体比较迷茫。后来,通过央美的朋友的推荐,去了比利时安特卫普国立皇家美术学院。当时,这所院校和中国文化部有合作,一部分中国艺术家都在那儿留过学。
倪志琪《昔日》2018年 布面丙烯 210 x 170 cm (82 5-8 x 66 7-8 in.)
倪志琪《 格斗》2018年 综合材料 250 x 170 cm (98 3-8 x 66 7-8 in.)
雅昌艺术网:当时,安特卫普国立皇家美术学院的教学氛围如何?
倪志琪:我们那一届一共两个班,23人。中国人就两、三个。读书的条件很好,每个人都配有五、六十平方的单间工作室,那儿有个斜面的天窗,还有暖气,水、电随便用。另外,学生可以向院方申请,一周里有半天可以配一位模特给你画,教学资源很宝贵的。
不过,学院教育制度非常严格。它是没有留级的,你要通不过,就得回去了。每一年,有两次评审,一次在圣诞节前,一次在来年的五月,现在放到7月了。最大的考试,院方会请全世界各地32个专家一起评定,你必须得到17票才能通过。如果16票,需重评一次,15票,就没了。我记得,那一年毕业,两个班只有9人通过。
毕业那年,我的作品得了大奖。那三张作品,其实到现在都还影响着我。画的主题是马。我结合了亚麻布和中国宣纸——先在亚麻布上画好,再把宣纸附在上面浮一层,结着在上面放油,油到地方就是透明的,不到的地方就不透。我估计,西方人看到后,觉得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蛮好的。那一年,我的奖金是6000美金,拿了钱以后,就去意大利了,当时还没有去过。
雅昌艺术网:安特卫普的教学模式对您有哪些影响?
倪志琪:我在那儿读了三年。我觉得现,在的研究生,特别是实践性的研究生,课程还是太短了。我记得,当年的同班同学里,好多是国外艺术院校的本科教授,因为他也想拿这个研究生学位,所以,整体氛围很学术。
研究生期间,导师不会带我们看他的作品和个展。直到毕业以后,我们才受他邀请,看过一次。这事很影响我。中国的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依赖性,他们总在关注老师在做什么。但我读书时,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很少的,这样挺好,在创作上不受影响。
我记得,本科生楼就在我们边上,我也常去看的。他们很用功,八点上课,七点半就在门口排队,给老师看作品了。没人敢迟到的。同样,教授也不给学生看自己的作品,他们就根据你的特点,拿一些画册给学生看。这样的教学结构,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彰显个性。
还有一件事印象深刻。安特卫普(国立皇家美术学院)非常注重学术,不提倡和市场接轨。即便是服装设计专业,都不以市场接受度为考量指标。我记得,在1993年,西北纺织工学院(现西方工程大学)访问安特卫普。当时,“安特卫普六君子”(上世纪80年代初,在欧洲时尚界崛起的六位比利时设计师——Ann Demeulemeester ,Walter van Beirendonck,Dirk van Saene,Dries Van Noten,Dirk Bikkembergs与Marina Yee)的老师琳达接见。我也在现场。我们中国的老太太穿了一双特别本土的中国布鞋,她问琳达,这些学生的作品不像是衣服,怎么才能卖到市场?琳达大致说:“我们服装学院理念,是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艺术性,所以不会考虑市场。如果能在这里做好,几年后自然会有市场,因为他/她有创造力。”
我特别认同这个观念。大学的教育应该领先市场,不是跟着市场走的。
倪志琪 《 图兰朵》综合材料 210 x 170 cm (82 5-8 x 66 7-8 in.)
雅昌艺术网:留学经历对您的作品有哪些影响?
倪志琪:肯定是有的。我的审美还是比较西方。但是这和我小时候的经历也有关系。八、九岁时,我就跟着母亲去中央商场边的东海咖啡馆喝咖啡,吃苹果派。就是在特殊时期,外面不能喝咖啡了,我们家里还是会喝的。我家就住在艺术门画廊的附近,从小看到的就是这些历史建筑,你让我画其他区域的,或画出其他的艺术形式,估计也是很难的。
色调上,我还是比较喜欢带有灰度的、雅一点的颜色。其实每一张的颜色,我都有明确的调试,很多时候,多一分,少一分,那个感觉就不对了。从简洁构图和纯粹色彩中,我想赋予作品一定的时间感。
雅昌艺术网:谢谢。
作者:彭菲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