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中国大同雕塑双年展户外篇策展人胡泉纯
2018年11月23日,“不同·2018中国大同雕塑双年展”在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开幕,本届双年展主题为“不同”,由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博士、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担任总策展人,是继2011年的“开悟”,到2013年“延伸”,再到2015年的“新态”之后,对中国当代雕塑最新面貌和创作状态的细分和深究。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器物”、“具象”、“材料”、“户外”、“科技”5个板块,展出作品共250件,均为2015年以来的新作,其中户外板块由策展人胡泉纯策划。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雕塑的发展对中国现代雕塑在观念、材料、表现形式上的拓展曾起过积极的推进作用。其在都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亦不可小觑,对当代视觉文化的丰富更是功不可没。然而,就城市雕塑本身而言,却一直难以进入真正的学术评论视野。究其原因,其背后的生产机制是其难以正名的症结所在,因为多数城市雕塑是权力话语与公众趣味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与艺术无关,与特定空间场所无关,至于与公众的关联那就更少了,仅存美学意义上的装饰性,因而缺乏一种艺术类型该有的前卫性、观念性、思想性、批判性和精神性。如果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要担负起上述的文化职责和使命,就现状看来,唯有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切入才具备这种可能。当下城乡所涌现出的艺术新气象正是这一可能性存在的端倪。对这类现象的讨论也是在本届双年展中增加‘公共艺术篇’的初衷。”胡泉纯讲到。
《无界》作者:董书兵。材料:钢筋混凝土,标准长度6m直径6cm钢管、钢管连接卡扣等。尺寸:总长60米,高21米,宽40米。落成时间:2018年10月。落成地点:甘肃省酒泉地区瓜州县戈壁滩之上(紧邻敦煌市)
《鄱湖日出》作者:吕品昌。材质:不锈钢结合声光电及LED环绕视频技术。尺寸:长54米,宽20米,高22米。落成时间:2015年5月。落成地点:江西上饶市中心区文化广场
而在具体的策划上面,胡泉纯的策展理念是什么呢?他表示,如果说引发公众的共鸣与共情是艺术作品的原本要义,那么,具体就公共艺术而言,这一触发效应何以产生?这个问题涉及到公共艺术的创作姿态和方法论。这一姿态就是“问题意识”。创作只有切中“问题”,然后再创造性的回应“问题”,才有引发共鸣的可能。而“问题”意识的形成,则源于对空间场所信息全面的解读、分析、提取和转换。只有这样,创作概念才可能具备逻辑性、指向性、在地性。“创作只有关乎到特定的人、特定的空间、特定的事件,作品才能实现与场地的‘锚接’,才有与公众交流的可能,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方法论。”
雅昌艺术网:您策划的“公共艺术板块”是首次在雕塑双年展中提出,能否谈谈您的策展思路以及选择艺术家的标准?
胡泉纯:很有意思,公共艺术板块是第一次设置,这也是我第一次担任策展人,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教师,一个公共艺术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在策划这次展览时,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实践、教学角度出发,当然,也观察到国内很多艺术院校也在做研究和实践,因此,此次展览的公共艺术板块由两部分构成:首先是公共艺术的研究项目,其次是艺术家的创作。这两部分的选择还有一个前提,不管是研究项目还是作品,一定要是最前沿和最新的实践。从研究和实践两个层面出发,构成了我策展的基本理念和挑选艺术家、艺术团队的标准。
《花之亭》作者: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材料:不锈钢管,不锈钢球,PVC膜。尺寸:15米x15米x4.2米。创作时间:2018年。实施地点:南京艺术学院
雅昌艺术网: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您所呈现的公共艺术与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公共艺术还是挺不一样的,能否以具体的案例来谈谈您的理念?
胡泉纯:从空间上面划分,有城市广场,以前的城市广场通常放置的是城市雕塑,但当下艺术家的创作已经不是城市雕塑的概念,在艺术观念、创作手法、材料运用上都是新的思路,并且这些作品也经受住了人们的考验,比如吕品昌的《鄱阳日出》,代表了目前的最新趋势。
与城市对应的是乡村,这类实践更多的是一种事件,比如由艺术家琴嘎发起的“义工计划百姓幼儿园”,还有雕塑家焦兴涛发起的“羊澄合作社”,这类事件性公共艺术的创作,对我们公共艺术的概念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补充。
项目发起人琴嘎 义工计划-百姓幼儿园项目(2015.10.06-2017.08.18)
拿琴嘎的艺术计划来说,他们在西北的一个乡村,通过当代艺术的手法,尝试重塑当地儿童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让他们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文化,这种影响不是纯粹的视觉艺术能够解决的,在我看来,这种方式意义更大,因为偏远山区的小孩子们,没有太多的机会能够接触到各种艺术活动,他们能够接收到的资讯非常有限,所以像艺术家琴嘎的计划,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是不可估量的。
很多时候,我常想在公共空间创作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最后得出的答案是人,把一件作品放置在公共空间中,还是要与人沟通和交流,那么这种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要触及人们的内心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
《天坑地漏》作者:胡泉纯。材料:当地青石。尺寸:直径9米。创作时间:2016年4月。落成地点:贵州雨补鲁
雅昌艺术网:国内目前的公共艺术活动和创作非常多,尤其是艺术介入乡村,但更多时候是一种视觉的呈现,很难达到像日本越后妻有那样的效果,在这方面,您有怎样的建议?
胡泉纯:越后妻有对于中国的公共艺术推广和执行来看,是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的。但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别人非常成功,非常成熟,从艺术创作或者文化建设来看,成熟归成熟,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思想模式,而是要通过研究产生自己的这种操作方式。尤其在乡村,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存在于乡村的。
乡村与乡村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些不同,造成了你我的不同,我们在乡村从事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找到乡村的不同,然后找到中国农村的不同,从这些不同的问题出发,才可能产生跟别人不一样的策划思路、创作思路,产生属于中国乡村的艺术计划和创作。我还是要拿琴嘎和焦兴涛教授做比喻,当然还有中央美院第五工作室也一直在致力于找到每次实践的区域和乡村的不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找到自己的方法。
《Light Action》作者:郑闻卿&李建安。材料:金属,玻璃,灯光。尺寸:5.5米x2.6米x4米。创作时间:2018年。实施地点:南京
雅昌艺术网:这里面很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地性,具体在这方面您是怎么看的?
胡泉纯:目前艺术介入乡村轰轰烈烈,一方面繁荣是件好事,但是我觉得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不是说艺术家或者艺术团队到乡村你展开一些创作这就是有效的。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到乡村的目的是什么,比如在一个环境和风景都特别优美的乡村,作为艺术家去干什么,做一件雕塑?到别人家墙上画几组壁画?从艺术家的角度觉得自己在创作作品,但是对于乡村、对于村民,他们对你的作品理解吗?这些作品与他们有关吗?与这个环境有关吗?是要起装饰作用还是起美学教育作用,其实,很多时候在我看来,这种装饰性和所谓的教育性,是没有力量或者无效的。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做,我认为不是去建设乡村或者对乡村有帮助,反而是一种破坏。如果真真正正要找到一个有效的创作方式和介入方式的话,必须真正的贴近乡村,要去研究,了解其过去、现在、未来,要达到这一点,是要做大量的调研、文案工作,必须在这个场地待足够长的时间,把自己“代入”到这个环境,“代入”到人群,只有这样才可以排除掉自己在工作室,城市中的一些想法,才能看清问题在哪里,人需要什么、环境需要什么,只有做到了这些,我觉得才可以谈所谓的在地性。
雅昌艺术网:在您看来,公共艺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胡泉纯:两个层面:从艺术院校的教育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研究实践过程中,你的观点、方法究竟是什么,换个角度就是是否具有指向性、针对性,这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教学是为公共艺术培养后备力量,对于这种后备力量,最重要的不是培养了学生,教学成果怎么样,学生做出来的东西成熟度怎么样,而是培养一种姿态和方法,因为在一种比较良性的姿态之下,他们可以产生很多可能,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在实践层面上,我觉得要冷静、理智,还是要带着一种研究的心态、探索的心态去面对实践,而不能因为整个时代的潮流、时尚,最后放弃了自己对于这个专业的追求和理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