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年10月14日,奥赛画廊成功举办了凝固-张方白个展的第一次研讨会,由本次展览策展人陈孝信和张晓凌院长联合主持。
【批评现场】
《凝固——张方白个展》学术研讨会(下篇)
余丁丨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很高兴来参加张方白展览的开幕式。我跟方白认识30余年,对他的印象是从他画鹰开始。方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四工作室,这是一个80年代中央美院新开设的研究现代主义,特别是表现主义的工作室,对于现代主义的研究始于形式语言,80年代对于语言纯化的追求,使得方白浸染其中,深受影响。他今天的艺术面貌与成就,与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所受到的教育,以及他一贯的坚持是分不开的。在我看来,方白今天的展览所呈现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句话:
第一,“熬鹰”20余载,追求艺术本质。方白所受的训练,与其他写实工作室不同,更着眼于母题的表达与探索,同一母题的反复,其实是为了探索形式语言更多的可能性。令人钦佩的是,自从张方白在90年代确定了“鹰”的母题之后,20余载的探索,从未放弃初心。事实上艺术家对于语言的反复研磨,是对于艺术本质的不断追寻,“鹰”是方白探索艺术永恒性的重要载体,“熬鹰”也就成为了他的日常功课。
第二,绘画跨越西东,内里无问东西。方白从在学院的油画训练开始,进入到西方的现代主义形式语言体系,但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自觉运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写意与意象,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表现中的语言逻辑,又处处渗透着中国绘画的精神气质。在艺术批评中,人们总会讨论东西方艺术的差别,寻找中西融合之道,而方白却从根本上达到了语言上的“忘言”之境,无问东西,才有东西。
第三,先者“东方既白”,尔曰“东方方白”。可染先生在80年代的时候经常跟人说起“东方既白”。当时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大家开始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表示一种怀疑,到最后甚至产生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辉煌的艺术高峰期已经过去了。此后,我们中国的艺术和西方的现代艺术相比已经没有可比性了。在这种情况下,李可染提出了“东方既白”,他认为,东方绘画尤其是中国艺术的曙光刚刚升起,有着美好前途和辉煌的前景。可染先生提“东方既白”的时候,方白还是个学生,今天,他却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坚定地认为中国艺术正如早晨的阳光,必将成为世界艺术的引领。他不仅在自己的创作中践行,而且为此写了许多文章,还不遗余力的组织中国艺术的海外交流与展览,推广中国的当代艺术。因此,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中国艺术崛起的希望,“东方方白”正是他艺术生命的写照。
周长江丨原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终身教授、著名艺术家
从艺术家角度来说,考虑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定位。我相信张方白从开始到现在,他对自己的定位一直是坚定不移的。所以,今天的画展的名字叫“凝固”,我觉得非常切合他。从80年代认识他到现在,他的“黑白”就没有变过,而且他的“图形”也一直在坚持。这对于艺术家来说,要有非常强的定力才行。我相信不管是从精神性上来说,还是从他外在的形式上来说,他对自己都充满了自信。张方白自身的中国文化底蕴就非常的丰厚,而且他又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努力,寻找独特的语言。他所寻找到的这个“图式”和作画方式,应该是最适合他自己的。我觉得这点对艺术家来说特别地重要。
当然,理论家可以从这个方面去评价他的成功或者他的失败。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最关键的是不是真的从内心出发。他一定要有自己的出发点。从这点来说,张方白,他在我们中国艺术家里面是非常突出的。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着他的“凝固”方式,从而造就了他今天的辉煌。他的画很耐看,让我们感受到了北方人的那种浑厚、大气,尽管他人长得并不是那么地高大。但他内心的强大,我们在他的画面中,能够全面地感受到那种张力。对于我们上海艺术家来说,尤其是需要学习的。上海艺术家相对来说比较灵动。整个的审美观和北方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南北艺术家的这种交流很重要。在方白身上,我能真正的感觉到对北方的一种期待。所以,不管方白的艺术发展的如何,我们又如何去评价他,但我还是相信:他还是会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个“一亩三分地”,其实今天已经有结果了。
李磊丨中华艺术宫馆长、著名艺术家
看这些作品很有感触。我坐在这儿想了一个题目叫“谁来救赎生命的苍凉”,因为我是一个艺术家,很难用理论和历史的证据来说明张方白艺术的优越。但是我凭自己的直觉,来到这个空间,包括以前看到的一些资料,和今天在作品之前的感受,这个题目就油然而生了。所谓生命的苍凉是永恒的主题,因为我们永远会面临着出生与逝去,逝去是一个生命的必然。但是,我们希望逝去以后可能还会有一种新的生机。那么,反观我们的生命,会觉得无限的苍凉。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他能做什么?艺术家是把生命当中许多人的一些共识,未知的、潜在的共识提炼出来,表现出来,形成一种极端的视觉呈现。这是我们美术家的一个工作。这就会面临一个选择:选择什么?呈现什么?张方白给我们呈现了一种视觉符号,这个视觉符号不仅仅是视觉本身,它背后还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或者说强烈的生命的悲剧意识。从他的符号选择中,可以看到生命的惊艳所带给的共鸣。作为一个观者在图像面前所激发起的无限联想,与作品共同构成了一种生命的态度——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生命的苍凉,它是一个现实,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去永远地探讨,永远地搏击。正如张方白这么小的个子,却要在这么巨大的画面前去搏击,从而来证明、来呈现苍凉生命的一种态度或者叫救赎——这是他人生的选择。
丁曦林丨新民周刊前社长、总编,
《财富堂》杂志创办人,艺评家
方白的艺术给我带来的一种震撼、一种直击心灵的张力,非常强烈。我觉得他给自己打开了一条发展的通道,这个通道是通往大师的道路。他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了。从八五思潮开始走到现在,我觉得他在这条路上没有越走越窄,反而越走越宽。譬如,我今天看到的“塔”、“老鹰”,等等,一些模糊的图像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方白所表达的带有东方哲理性的思考。这个东西前景很宽。这是我的最大感受。第二,我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一直觉得上海这座城市比较阴柔,整体而言它是偏向阴柔的。所以我看多了本地艺术家擅长表达的东西,多是抒情的、情趣性的、技巧性的,等等。方白给我的震撼是,雄壮,伟岸,从城市文化性格及脉络分析,它们让我感到新奇,上海本土很少带有这种雄壮的、粗狂的、力量型的艺术DNA,近几年外来的硬朗艺术也不多。方白刚刚踏足上海,很有可能成为新上海人,我对这种雄壮、伟岸艺术是期待的。希望他成为海派艺术的另一种力量,丰富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性格。总之,好的艺术最终都会积淀成一种文化,成为城市文化性格的一部分。
谭根雄丨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
我要说的是从结构上来看,张方白其实是一个线性的、封闭的逻辑系统。至于说有没有老鹰都不是重要的。这无非是他的一个文化身份和立场的问题。我看到他画的“罐”、“鹰”,是以实写虚的一种认知方法。但在表达方法却像水墨——这种笔性的自由挥洒,使一个非逻辑性的、非线性的结构,又反过来强化了他语言符号。
孙良丨著名艺术家
我热衷于关心我自己的东西,画我自己欢喜画的东西。可能这些东西不被大家所在意,但是我喜欢。我觉得那样合适于我。我相信很多画家从骨子里都是有这种想法的。张方白能够这样子坚持就很有意义。因为一个艺术家,坚持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有时候也就恐怖在这里:大家一股脑儿地说你好的时候,可能这种坚持就会变味。这就希望你重新再去走,并走下去,从而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做得更好。
蔡彭城丨上海奥赛画廊董事长、创始人
从张方白作品里面,能看到一种对于中国文化“根性”的思维。他的鹰也好,塔也好,都是从文化的根上面进行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反思。这是从画面的解读上看到的。那么这种毫无矫揉造作的根上表达的东西,我觉得是非常可贵的。另外,我们现在确实面临着中国和国际的对接,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对接,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反思我们自身的文化,我昨晚想了很多,通俗地讲:一个洗澡水和婴儿的关系,我们现在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如果不反思、不考虑,就可能会有几种态度:一种是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第二种是把洗澡水保留了,而把婴儿倒掉了;第三种是我们把婴儿、洗澡水都保留了。我们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然后把我们自身的文化从精神、从根子上提高到一个高度,提高到一个人类共同文化的水准上来思考问题。张方白的作品通过在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的展览,他已得到了西方艺术家、艺评家、甚至于收藏家的认可。他的作品很自然地和西方的一些哲学思考、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以及在绘画上的表现,都能自然地对接起来。这之间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另外,刚才邱敏女士提及的,就是我们与公众一个对接的一个问题。我看了张方白的作品,第一个感觉就是:中国文化里精髓的东西,是在提升张方白自身。张方白通过这些作品,也在对应中国文化里面的根性的东西。好的东西,精华的东西,提高了艺术家的格调和品位。同时也在影响我们,使观看者也能从中体会到中国文化的自信在哪里?我们的精华在哪里?我们同艺术家一起,得到了精神方面的升华和提升。
郑文丨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画家
我是画中国画的。我倒是从张老师的展览中看到了很多中国的元素,这个元素各位老师也都谈到了。我觉得张老师这些画让我看到的是非常接近中国画的。包括他的一种书写的方式,是非常尽兴的。这种方式也是中国传统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中国画强调的是一个心性。我想张老师这些画是表达了一种心性,这种心性是一种阳刚精神,很有力量,包括他选择的一种图式。“鹰”本身也是非常阳刚、男性的。从张老师整个的发展来看,我觉得他是从相对具象不断地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不断化实为虚的过程。这一点跟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是非常地密切。
林书传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策展部主任
青年策展人
我们现在为什么还需要绘画呢?如果我从张方白老师的作品角度去考虑,或许可以寻找一些绘画之所以不能被替的东西——就是那种不是触动神经的前梢而是末梢的一些东西。不是表面上的一些东西,这些神经末梢的东西会引起我们一些心灵或生理上的反应。我希望以更直接的方式去看张老师的作品,直接的绘画应该面对直接的观看,而不是停在画前思考一会再去发表感想。
陈荣义丨湖南长沙美仑美术馆馆长
他是一个不主动去考虑迎合时代潮流的艺术家。他从94年画的第一张鹰开始,到今天我们看到的鹰的形象。自始至终他都能够在鹰的形象上,不断地推进着他自己的语言表达系统。这个是一个自信力很强大的体现。当种种潮流过去后,当投机不复存在的时候,他却仍然立在这里。所以,他的绘画不断地得到艺术界的认可,国内的、国外的。2013年湖南美仑美术馆扩建,我的第一个展览就选择了张方白。
任戎丨旅德著名艺术家
画如其人。方白,方,方圆;白,黑白。很粗旷大气,非常独特的一种风格——这就是我对他欣赏的地方。
刘曼文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著名艺术家
一、他一直都在进行内心表达的一种创作。
二、感动了他自己,也感动了别人。
(注:整理、发表时,因篇幅关系,各位发言人的文字均有所删节,并进行了适当润色,特此声明)
奥赛画廊
AUTHOR GALLERY
上海市瑞平路230号保利时光里L1-026
L1-026,No.230 Rui Ping Road,Shanghai 200030
电话PHONE:+86 21 6040 2076
网址WEBSITE:sh-authorgallery.com
电邮E-MAIL:1075434867@qq.com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