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杨柳青戴廉增年画的前世今生

《小放牛》(戴廉增年画戏出类底稿)

《柴家庄》(戴廉增年画戏出类底稿)

《双玉镯》(戴廉增年画戏出类底稿)

《欢迎共和》(戴廉增年画民国初年作品)

■四川 达森

过年张贴年画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考,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其名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宋代曾被称为“纸画”,明代则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李光庭所著《乡言解颐》一书中始见“年画”一词。

印制木版年画的作坊出现于明代后期,到清代前期又有扩大和增长,国内南北各地遂形成若干生产中心。其中,最著名的年画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县杨家埠等地。而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人物戴廉增(约1735—1695),于清乾隆中期(约1763—1770),首创以姓名为店名的“戴廉增画店”,始创年画左下角加印“廉增”字样的做法,开创了传统年画的品牌运营之路。戴廉增画店在经营方式与制作流程上均有了明确分工与工作流程,年画制作工艺不断提升,年画品种也不断增加,渐成传统年画知名品牌。戴廉增以一己之力,形成了杨柳青年画的独特风格,加之本人也能雕善画,留下许多传世佳作,这些作品本身也成为年画范式与构图模式。

戴廉增年画的兴盛,绵延百余年,一直延续到了上个世纪初。然而,随着机器印制的现代工业技术冲击,以及进入民国以来废除农历春节的“移风易俗”等政治、文化、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戴廉增年画渐趋末路。与此同时,戴廉增年画仍一直恪守传统、苦心经营,在印制技艺上精益求精,在较为困难的时局之下,还是留住了不少的城乡居民客户,且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更一度出现了复兴气象,甚至远销海外各国,成为一些国外博物馆与私人藏家的珍藏。近年来,屡有从德国、法国、美国等海外珍藏的戴廉增年画现身拍卖会,即是这段复兴史事的见证。当然,因相关文献的匮乏,对这一现象,至今还少有研究者提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