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书法与弗洛伊德:“意在笔先”的潜意识和非潜意识之辨

2019-02-25 09:43

ZyhJf7a1kcwQiJDeENJolf2LHTohkVBEnvdR24hR.jpeg

​“意在笔先”这四个字常常见诸于中国书法史和绘画史之中。最早可以见到这四个字的文献资料应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传闻为王羲之所作的书法理论著作《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句话其实是“总——分”式的结构。前面分别从书写书法作品的准备工作(研墨)、心理准备(凝神静思)、艺术构思这三个方面进行。

接下来,对于其中第三个部分,即艺术构思进行阐述,其中:

“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是属于笔法、结构这两个层次,而“筋脉相连”又涉及到结构、章法这两个层次。

最后总结说到:

意在笔先,然后作字。

但是这里其实就关涉到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意在笔先”之意,到底是属于那种“意”呢?

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意识”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对“意识”这一个词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现代精神分析流派著名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可以分为意识和潜意识,而他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理论,就是他关于潜意识的阐述。在弗洛伊德看来,人之所以会有潜意识,是因为我们总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意识压抑或者不正常的对待而产生的、要么压抑之后不能被意识到的“潜意识”,要么压抑之后存在有可被意识到的潜质的“潜意识”。

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人的潜意识产生无外乎三条:

1.强烈刺激; 2.直接输人; 3.心理暗示。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潜意识是无法“讲道理和讲逻辑",其形成更多的是带有“潜移默化”的特质。即人们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只要坚持进行一定的刺激,就能对潜意识产生作用。

说到这里,情况就变得相当有趣了。如果我们将这个与前面我们提到的“意在笔先”之“意”以及与我们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大量书法练习——比如临帖等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话,我们学习书法,进行临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我们不断刺激自己的潜意识,使自己在无意识中产生一种特有的书法技巧以及书法审美范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刺激源就是字帖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字形、笔画、结构,这些刺激最终所指向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但是,在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开篇所提到的“意在笔先”的语句中,那种“意”绝对不是潜意识的意,而是有所体察、需要思考、设计的“意”。从其包括的内容来看,有笔法、结构、章法上的考虑,所以绝对是理性的、逻辑的,带有层次感的。

而这两种意识对于书法创作来说,更为重要应该是后一种,潜意识的“意”。

美国运动心理学家提摩西•加尔韦(W.Timothy Gallwey)在他的《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体坛顶尖选手在巅峰对决中致胜的心理秘密》一书中,将这一情况表述的更为生动通俗:

当我们在进行某一项身体的活动(主要指动作技能的活动,当然书法作为一种书写动作,其主要的动作部分在于手、腕、臂的配合调度,与这里所言的“动作”几乎没有区别,因此可以进行如此分析)的时候,如果搞砸了,我们会倾向于在内心责备自己,并且有时候还会生出一种责备的声音,这种声音往往类似于我们日常的对话。

但是,只要有对话,那么就一定存在着对话双方。提摩西•加尔韦认为这个双方就是人的自我,他把人的自我分为“自我一”和“自我二”。就是这两个部分在对话。

自我一更像是人的意识,即可以为人察觉,被人感知,理性而有逻辑的那一方面,因此,他常常充当着“谴责者”的角色,而自我二更像是人的潜意识,它更相信直觉与人的身体,但是也常常备受“指责”。而诸多运动员之所以会取得胜利,并不是因为他们自我一的意识有多么清楚,而是因为他们足够相信自己的身体,足够相信自己的潜意识。

所以我们书法的学习训练其实也和这个类似。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掌握了,那还不够,只是你自己意识上掌握了,还没有深化到你的潜意识,成为你身体动作的一部分,就永远不能说是掌握,身体技能的活动尤为如此。而一旦人们可以做到融合自己的潜意识与身体动作为一体,那么自然就可以获得巨大成功,写出绝妙的佳作。

我们用这个逻辑思路去分析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也是成立的。如果颜真卿在书写他的《祭侄文稿》的时候,所调动的是他的“意识”的话,那么颜真卿毫无疑问不会那么奔放、动人的传达他那如江河倾泻而下的感情,他会变得理智、克制。

但是任何一个书法家在那种状态下想要保持理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即便颜真卿想做到“意在笔先”,像王羲之说的那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他写一笔想一笔,早就不可能完成如此美妙的书法作品了,更不会出现到处涂抹的现象。

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当时的颜真卿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应该是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用潜意识里早就训练好的书法技能来进行艺术创作,他自己只要负责情感宣泄就可以了。

所以,“意在笔先”之“意”,我倾向于认为是人的“潜意识”,是人们早已训练好的身体技能,而绝对不可能是意识层面的东西。人一旦在写作品的时候,书写者如果还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在“笔法、结构、章法”上,那就意味着他写不好这个作品了,而《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那句话,也只是一个幻想而已,没有人会在写作品之前想那么多,对于高手来说,跟是如此。王羲之最动人的笔触,不是酒醒之后所写的《兰亭序》,而是在他微醺之时,进入潜意识创作状态所写的《兰亭序》,是他在生活中随意书写的小纸条(《十七帖》)。

实际上,早有人质疑《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那句话的真实性了,至少他不应该是像王羲之那样实践经验丰富的书法家说出来的话语。应该是属于后世伪托所作。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也是讲的这个道理,人可以意识到的“意识”,即“眼中之竹”,不是潜藏在意识背后的“潜意识”,即“胸中之竹”。只有做到了“胸中有竹”,才能“胸有成竹”,做到“意在笔先”。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