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包豪斯诞生100周年——看包豪斯的“全球迁徙”

2019-04-10 10:30

迁徙的包豪斯”柏林展览现场

时针拨到一年前,2018年4月-7月,迁徙的包豪斯-设计生活”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幕。包豪斯合作组织(涵盖包豪斯校园存在过的柏林、德绍和魏玛三座城市)选择了中国杭州作为纪念包豪斯诞辰一百周年全球巡展的第一站。

迁徙的包豪斯——设计生活”展览海报

2019年,包豪斯诞辰100周年之际,在全球的研究实践将回归至德国柏林,迁徙的包豪斯(Bauhaus Imaginista)主展览于2019年3月15日-6月10日在柏林世界文化宫举行,策展人为Marion von Osten和Grant Watson。艺术中国欧洲特约撰稿人贾晓栋带大家走进柏林世界文化宫,与包豪斯在20世纪全球的迁徙旅程同行。

迁徙的包豪斯展览分四个部分:

响应│Corresponding With

汲取│Learning From

迁徙│Moving Away

长存│Still Undead

第一单元:响应│Corresponding With

这个单元介绍了印度的Kala Bhavan艺术学校(由Rabindranath Tagore创建于1919年)和日本的生活设计研究院(由Seikatsu Kosei Kenkyusho创建于1931年)。位于南亚和东亚的两所新式设计学校,在包豪斯学校的同时期(1919-1933年)彼此响应,试图解决各自国家内生关联的社会问题。

1919年,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宣言”中大胆预言道“未来艺术家和手工艺者将无区别”。此时,在遥远的印度桑蒂尼盖登(Santiniketan是西孟加拉邦的一个小镇,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1931年由泰戈尔创办的巴拉蒂大学就位于此),印度诗人Rabindranath Tagore创建了Kala Bhavan艺术学校,学校深受1920年代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影响,采用全新的艺术训练方法来培养面向大众植根印度的艺术设计人才。1922年,奥地利艺术史学家Stella Kramrisch在Kala Bhavan艺术学校任教,期间,她写信给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包豪斯教员)提议在印度举办一次包豪斯展览。于是,便有了1919年12月在印度远东艺术社会学院举办的国际包豪斯展,这是包豪斯第一次走出德国,走向世界。

来自印度的现代家具设计

Kala Bhavan艺术学校的学生作品

十年后,日本东京。Seikatsu Kosei Kenkyusho开始筹备生活设计研究院,这所1931年成立的艺术学校秉承与包豪斯一致的理念,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日本设计师。他们从学习的第一天起,就是为满足日本国民大众的生活需求而生,用现代手工作坊和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改善国民的生活水平。

1930年代的新日本

1930年代日本出版的现代设计期刊和书籍

第二单元汲取│Learning From

这个单元围绕保罗·克里(Paul Klee)的一组受南美洲土著居民图案影响而设计的毯子而展开。保罗·克里是最伟大的包豪斯艺术家之一,大家对他几何形抽象绘画印象颇深。事实上,作为包豪斯的教员,克里也会对遥远的南美洲的一些设计图样感兴趣。这是包豪斯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传统,即教员和学生的国际化和多样化的程度非常高,他们在包豪斯这个大熔炉彼此交融,相得益彰。

现代设计下的美洲织物

1930年代,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美国流行,当艺术家的眼睛不再长在脑门上,不再高高在上的时候,他们开始探究脚下的这片土地。1933年,Philip Johnson推荐Josef Albers和Anni Albers夫妇从北卡罗莱纳州的黑山学院出发,前往古巴、墨西哥、秘鲁和智利,观察、整理和收集中美洲地区的文化艺术元素。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工作,他们从1935年夏天起,共进行了14次旅行,这是在不同艺术和文化之间高强度交流和碰撞的旅行。多种中美洲地区织物的图案和设计元素被带回美国,成为美国本土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Josef Albers是马克思?比尔(Max Bill)在包豪斯读书时的老师,马克思?比尔是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创办人和第一任院长,被誉为传承包豪斯血脉的人。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Albers不是平常之辈。1953年,乌尔姆设计学院建成,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年,马克思?比尔还申请创建巴西创意技术学校(Escola Técnica de Cria??o,ETC),希望把乌尔姆设计学院复制到南美洲。尽管这一申请当时没有获批,但1962年,巴西成立工业设计高等学院(ESDI)时,ESDI大量参照了ETC的构思。

1960年代南美洲的织物设计

第三单元:迁徙│Moving Away

这个单元对于很多中国包豪斯爱好者是很熟悉的。2018年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举办的“迁徙的包豪斯-设计生活”特展,就是这个单元的主要组成部分。当时,中国美术学院博物馆群总馆长杭间教授为该单元取中文名为“设计生活”,目的在于体现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设计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社会。“迁徙”代表了三层寓意:包豪斯校园在1919-1933年间的三次迁徙,包豪斯学校被关闭后师生们的迁徙,以及包豪斯理念从1933年直至今日在全球范围的传播。

1930年包豪斯师生为德绍绘制的城市规划图展

学术期刊是传播的有效媒介。从1926年起,《Bauhaus》杂志开始刊发,为季刊,直至1931年,共发行14期。目前能集齐所有14期杂志的学术机构,可以召唤神龙了。

《包豪斯》杂志第一期

1933年,包豪斯学校被关闭后,师生们开始迁徙。格罗皮乌斯在1937年应邀到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系主任,现代设计的主场移到大西洋的彼岸。1939年,黄作燊先生成为格罗皮乌斯的研究生,习得现代设计理念的真传,并于1943年回上海创立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摇篮。格罗皮乌斯为中国培养的另一位大师是贝聿铭,贝聿铭先生的研究生毕业设计是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并没有实现),导师是格罗皮乌斯和Marcel Breuer。

第四单元:长存│Still Undead

这个单元从1922年Kurt Schwerdtfeger设计的光影作品《Reflektorische Farblichtspiele》开始,意为反射的彩色光线游戏,这是利用光线穿过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档体形成的影像作品。第四个单元侧重于包豪斯在摄影和影像方面的影响。包豪斯理念对于新技术永远都保持着开放和吸纳的态度,并从内心认同技术与商业对艺术设计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不论是1920年代的摄像技术,还是MIT的先进影像研究和传媒实验室,亦或者是利兹艺术学校的声音表演专业,都是包豪斯“长存”的鲜活例证。

约翰内斯?伊顿毕生研究色彩,被誉为当代色彩艺术领域最伟大的教师之一,他为包豪斯学校留下了系统性且开创性的色彩课教程。1981年,维达?沙宣(Vidal Sassoon)基于伊顿的色彩理论,设计了两款新发型造型,取名为《火鸟》,照片中女孩头发的颜色,呈轮状向外发生,一圈一圈,像伊顿设计的色轮一样。

维达?沙宣设计的发型“火鸟”

包豪斯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怀着一个明确而强烈的目标:解决问题,重塑社会。这使得包豪斯这一艺术派别区别于其它的艺术流派,更使得包豪斯理念能随着时代滚滚向前,而不仅仅存在于博物馆或者魏玛、德绍和柏林的包豪斯建筑中。

包豪斯在现代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关于包豪斯的书籍和展览汗牛充栋。Marion von Osten和Grant Watson两位策展人花费了近三年的时间来构思和策展这次展览,试图打开一扇了解包豪斯的新的窗户。“迁徙的包豪斯”实现了两位策展人的初衷,如果大家没有机会实地观展的话,可以浏览“迁徙的包豪斯”官方网站,上面的文字和图片内容都非常详实。(本文图片均由作者在展览现场拍摄,致谢“迁徙的包豪斯”展览)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