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一个在封闭的世界追求完美的艺术家

tuqWfyoBAOm9iDHAhmRzu3IWfU2p4vWKBJyN4DdB.jpg

  《喷薄》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期间参加《中华女画家邀请展》于中国美术馆。次年1996,应美国女艺术家联盟邀请参加《BEIJING AND BEYOND》国际巡回展,首展纽约联合国大厦。

  艺术家雷双的艺术

  不能完全被女性艺术涵盖

  它首先是个人的——特定的雷双这个女人

  她的作品有些是在男女重合的部分发声

  另一些则是源于女性所特有部分发声

  比如她九十年代的部分作品

  她是一个在封闭的世界追求完美的艺术家

ncO0yNPoHQS39rzvIzoINA915kJWrz6kSDmNWRhi.jpg

雷双2019与新作

  绘画给我带来自由,但它于我同时也是最为孤立的事情——我是一个在封闭的世界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是一个孤立的作画者。也许孤独是一种境界,在创作中,有时它会将作者逼到一个新的维度。

  加缪说,自由的艺术家是那种非常困难地建立起自己的秩序的人,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最自由的艺术,最富反抗的艺术,就是最古典的艺术。在加缪这里,是因了艺术以它为自己规定的束缚这个意义上将“自由”与“古典”相连。我曾说希望自己的画作达到保罗.策兰所说的“既是开放的,又与世隔绝”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自由”与“古典”的另一种解读。我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称为虚无深渊旁的舞蹈,比如向日葵、玫瑰、荷花,还有抽象表现作品,它们是源自一个充满生命虚无感的人转化出的艺术现实,就如哲学家德勒兹所说:“人们一思考,便必然面对一个生与死、理智与疯狂的线,这条线将你卷入,人们只能在这条巫师的线上思想……”我就是踏在这条巫师的线上,方生方死。

XBu8HiBkKzPFUPxTnYaNtXfMuXfkILcOI6lrK1Ej.jpg

弦断2018年130x97cm

  “相信精神,保持火种不熄,让那高贵的火焰自己去成形(勃朗宁夫人)”

  这幅画是为排遣我身体剧烈的痛疼(疱疹后遗痛)而作。只有作画时那无时无刻不缠绕我的痛疼才会随着我精神的转移而缓解甚至奇迹般地退场,好在还有一只完好的右手让我有幸来实施这一切。一颗不屈的灵魂在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中留下了一个纪念——鲜血象鲜花一样开放。

  “画面中呈现的是灵与肉的交响(周旭君)”“色彩与经脉:生命的质地(夏可君)”而别明源女士将此画命名为“弦断”很有意味,被我采用了。

有光系列

KgRCqqbOt3tAkZnGQbJA3TLDpjEWUkNPYPpHRRQS.jpg

有光系列(2)146x114cm 丙烯油彩 2018

niECrNbZkLQZgINIuLm36bKpzdEeD78xwJ8Aza70.jpg

有光系列(3)114x146cm 丙烯油彩 2018

  艺术作品是特定时刻的情绪产物,那一切都出于变化的时间中。画作诞生的轨迹总是与我某个时期的身心状态交汇。所谓生命,指的是某种第四维空间(即时间)性质的东西。我始终要避开的陈旧或者说是重复,那就是失去情绪和直觉之根的结果。

褶皱或展开系列

  它即是形式的也是我自身的,比如与生命的同构关系,比如创作过程的凝聚与释放……“折叠这条线以在其上生存、与其共同生存:这是生与死的问题……梦通过被我们可忍受的永恒的斡旋展开褶皱,但是醒需要将世界折叠起来以能生活其间,并需要一切被缓慢地给定。(德勒茲)”

6mzuwKx7e6CmSQ1JEvMg93Ho2GWTUeJIMF2ReBcd.jpg

2015年于画室

  我自己较满意的一些作品,往往是不经意间画出的,它们是发掘直觉的油田淌出油来所浸润,那过程正是“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精彩的画不一定有深刻、复杂、精彩的想法。画画时,武断而充满自我意识往往不如从自我意识中摆脱出来的无意识。

WLUBVYPerRV9M9cNaeHLn4CKZf0gz0XN7FiHNW0q.jpg

  “褶皱或展开4”(及另一幅“荷之波1”),在“和声-雷双抽象表现艺术展”时,被泰康人寿董事长、嘉德创始人陈东升先生收藏。

WOmaqKapqZaU58yrIz1zRZyTPno46DYrWirZ8Eou.jpg

与相识三十年的老朋友栗宪庭在展厅“褶皱或展开5”前相遇

eIgdMt8sUObqsflj4B8u4LAYOBJT3YF18bEv9Xk3.jpg

褶皱或展开2018年 114x292cm

  自由的绘画行为将禁锢的生命解放出来,主体生命的能量倾注于画面,通过具体的绘画因素构成非有机体生命的力量。自然景观的解构与重构与自我生命的形态融于一体,它们就是反映生命的方式,是让身体被听见。画面的动感尤其重要,要有一气呵成的视觉效果,而大幅面的画有时需好几气才能呵成,就需要不能断气地贯穿一致,才可能“动”得起来,这是我孜孜以求的。做到这一点不但要有驾驭画面的经验,还需要元气充盈的状态,“气”就是生命力啊。

20AXii9j9JxFnWKkNIZ136LiwWdPzRLS4guW3u9Q.jpg

褶皱或展开 146x114cm 丙烯油彩2017

  顾振清 她的画面在黑与白、实有与虚无、自然与心灵等多重矛盾而又复杂交织的表象之中沉潜一种张力……她气象万千、衍变丰富的抽象语言,既表现出借势天地自然的理性动机,又强调随机应变、顺势而为的感性的推进方式。

光寂系列

y8QY7FtDRth6nOF2hRGBqs9emS6aU1lM6TiipmA0.jpg

  《光寂》的灵感来自仰望天空时那云彩变换的天象,创作的过程就是去接近那无边无际的感受,面对宇宙深处的启示,“我”将心魂联接进无比巨大的存在。这些沉默的芬芳色彩,向着黑色消逝。而那光,它不仅仅是画面效果,它似乎就是构成光的实体。回想作画过程,与其说是我在塑造,不如说是受造——经由这些形象,作者有了新在。那塑造与受造的过程中,不论是画面的构筑还是心灵的激荡、彷徨都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险境迷途……

IhNORkVp7rwIMKGcclp5sQuc93x6mV2U0mDwCLgd.jpg

光寂系列之七 2017 年146x114cm

水天中 无限的灵动和绝对的自由——画家与光的殊途同归

rsVhbm1qCV6W9pL78fPf1QoV1Iw7oVGk5I23A8h5.jpg

光寂系列之三80x100cm 2016年

  郝青松 我很喜欢《光寂》,光成为艺术家,而不是您。最后的生成完全是出人意料的。我也喜欢这个系列的第三幅。因为其中有与光拥抱的接受关系。

mXK9PFo6VRulDpUQnNxyestS5tDBUJKAMsNE8LYM.jpg

光寂系列之六80x100cm 2017年

  邵其兵 黑色背景中展现出来的光晕,有着强烈的穿透力,有着一种向死而生的向上的力量……充分展示了作者当下精神上的无拘束、大自由的超越状态。我被它们深深感动。

玫瑰系列

16hcneXFgWmrnmScHrJEUyZkltqH27xOi66pxcv2.jpg

  “向里尔克致意的玫瑰”组画源于我多年前读过里尔克自撰的墓志铭:“玫瑰,哦,纯粹的矛盾,在如此众多的眼睑下,能超然独自地安眠,也是一种喜悦……”

  里尔克以下的诗句也仿佛是我创作这组玫瑰时的内心表白:

  “从此我的灵魂将更广阔地拓展,/就像成就你的生命。/在忧郁的‘事物’之上/穿着盛装,拓展你……”

NDD2vGtbh6QzcH3mfNIx1W0XbSPTX5Fxaczbkq4e.jpg

向里尔克致意之三:众多的眼睑之四:看见与看不见的之五:跌落到高处之六:来自灵界的鸣叫 2010-2011年

  摘自殷双喜“心灵的敞开”:“雷双在存在中画出了虚无,又在虚无的表达中使我们触摸到了许多难以言说的生存状态,这种难以言说的东西常常使我们感到迷惘,同时也使我们具体而微地体验了人的生命的真实存在。”

HsGfQnMqeln9cbcAnLe9tq9V8FpypAHp7LvXIrlj.jpg

向里尔克致意之五 跌落到高处146x114cm

qYXS8NnSwqDzaowdlXNM8yyai6jg4h2Ev39iP4Mf.jpg

向里尔克致意之六-来自灵界的媚叫 2011年 146x114cm

  2011年,闫平看了《向里尔克致意》说:“我经常以构图、造型、色彩、用笔、画面风格等这些绘画因素来评别人的画。而你的玫瑰系列用这些方式去要求就不灵了。你只把心血掏出了,静静涂在画面上,让这个喧嚣的世界立刻消声。只听到玫瑰的花开声音、鸟儿的轰鸣,还看到一颗鲜活的心……我只觉得悲情。你一定是观察的视角不一样,真想窥视你的先入为主。”

  蔡锦接着说:“我也最喜欢玫瑰系列‘向里尔克致意’,非常崇高的画面,非常完美!大家之作!文字没得说了,精彩!”

zs8A4m2To1Z9OB6IzWZP7AwpAFoFN8lavsFBkGuP.jpg

与我的师友陶咏白先生在元典美术馆“向里尔克致意”作品前

NQZ3LWltsVaY7OT7WrwbTVRxmsB8ru75P0SIftdX.jpg

2006玫瑰130x97cm

  摘自贾方舟“花语.花魂.花境”:“有趣的是,同一种花,雷双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情绪状态中也能发掘中不尽相同的生命意象……在2006年的另一幅玫瑰中,三朵玫瑰花构成一个怪异的形象,加以红色基调的渲染,在视觉上更富刺激,更趋向于对性感的引伸,更显出几分神秘的诱惑和不可言说的灵魂状态。”

oRaEnQ4NxKJccJR7YcNsoILn0hsrtYiSGrqe0QmK.jpg

2005玫瑰

DXdwqUsYmC9vZxivsbtk7N5jxFtiWFxtGrxgb6BC.jpg

玫瑰三叹2014年 100x220cm

荷系列

qw4rkdTU7QnhUayZQh9rcmHhsHZJ7R8p09W8SXQA.jpg

荷之波(四)114x180cm 2018年

  摘自夏可君“雷双的花之画:灵魂的姿影”:“雷双的荷系列,几乎是接着周思聪水墨荷花之后,在油画之中的再次复活,是深邃与激烈之不可思议的融合,是荷之神髓的开放。”

  曹星原女士说:“特别喜欢雷双的作品,尤其是那些不修边幅,率意恣肆的挥洒,显示出强悍有力的女性温柔。”

QKGCB4Hca9roNkLUguKjse2HCk1ve5NmjIJh9heC.jpg

荷之波(三)100x160cm2018年

Zy4ibKuuEuBV6RyhjfnkyjWuU2iAuezdpJLzC7aD.jpg

2011年在798桥舍展厅“荷花三联”前。

向日葵系列

  水天中先生十多年前在“雷双新画”中曾有一段关于雷双的关键词:“她对绘画技法和‘功夫’的态度是关注、讲究而不沉溺其中。因为在她心里,与时代紧扣的人文情怀和心灵颤动,是艺术创作和艺术生活的动机和目的。”

E10Tzk2C34lgw0dgLsB3IJjLLi4IGi91Ub6QDsFQ.jpg

日食葵三联2009年180x312cm

  画面中黑色的背景、白色的主体及日食这些因素所形成的特有的视觉经验与我的人文情怀有机地融合才完成了对向日葵的重新命名。这个系列的出现,源自我年少时的经历及日后不断地反思,它的偶然性中难道没有一种必然吗?“一切反叛的思想都是在修辞学和关闭的领域得到阐明”。多年前我曾在那个关闭的领域中读书、思考,数年以后,我不是通过修辞学去阐明而是通过绘画艺术形式表达了我的反叛——“以适度与生命的名义”,以创造的逻辑。正午的思想(注:加缪提出的概念),思想的正午在我的“向日葵”中流动……那些热烈的金色红色向日葵到萧瑟的黑、白、蓝色向日葵,它们在正午与黑夜间往返着,就如同我这个作画者的生命体验——光亮与阴影从未分离。

  夏可君 能够穿越那个时代黑夜的诗人与艺术家,其实很少很少,因此,雷双的作品显得弥足珍贵……雷双的向日葵,对于那些1980年代的理想主义而言是一个光耀夺目的精神化身。

  彭锋 雷双的向日葵与其说是对向日葵的再现,不如说是向日葵和雷双叠加在一起的舞蹈。我尤其喜欢‘日食葵’中的寓意。日食让向日葵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羁绊。无日可向的葵开始纵情起舞,有一种别样的凄美。”

wW8ouNpBHdFbdiAcKea87XTmaLGqbVWqp5itPwYw.jpg

红色书写2005年 180x312cm

  摘自冯博一“花已非花”“……比如她的《日食葵》、《红色书写》等等,她是从现实的个人经历中剪裁一些枝叶的片断去排遣、释怀她年少时的体验,尽管这些体验带有梦魇的记忆,所以给予并处理成有些萧飒、诡异的花卉中。”

qHk4kghgyeCV1tR265mGxNmNbQdAbOhaYR2OqlG1.jpg

我的名字叫红180x312cm 2008-2009年

CiJDmrwX4hDGJAVd9MqMD8hhUduyQdqPGMMpvvOQ.jpg

2009年与“我的名字叫红”

kvmnGo1y0l5OkgFz7dsCttFzGRoxLzGuh70qSnNl.jpg

2015年贾方舟先生来访,在向日葵作品前留影

gyphroZIYbCTclBWoMR11rt6wWcIov7IfCtcppEv.jpg

向日葵系列.时间之境2016年146x114cm

  在向日葵日晷般的时间之镜中我们体验分分秒秒时刻的更替,它反映着宇宙所有的秘密,并使人体验时间的悲欢,展开生与逝的思索。我以自己心灵的感受为向日葵命名,画面中既有内在的火焰燃烧,还有精神清澈的显现,那是源于一个经历过隆冬而身上依然葆有夏天的人。

  周旭君女士说:“当视觉与此作相遇,被电击受伤的是经历岁月沧桑的心和对生命的沉重、无奈和痛。这是作品给我真实的感受!当然还是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强烈的悲壮美!”

0mi6icbP2bFiHVzQa39lsp95wPXv3nLeehKctI5q.jpg

幽谷2010 180x312cm

JiuvzqzaWkOz0hK5uDfqeH8kIUic6ZYQ89yw3iQ7.jpg

2011于元典美术馆“灵魂之舞三联”前。

大自然的和声系列

  我觉得抽象的画面要有耐人寻味的丰富的视觉质感即细节,“大自然的和声”没有具象的自然物,那么这些细节就与我所要的自然元素性相关。“必须从景色进入元素,在景色中热爱元素的呼吸和言语。”就如一位诗人所说,不是歌咏景色,而是命名景色中的灵魂。我特别记得并珍视陶咏白先生在我个展研讨会上针对“大自然的和声”的那几句很直接的言说:“……不觉得那些画是西方的谁的,也不觉得那是中国的某个人的。”

2EbEo4PZa4aDqIUD8ZWIWbsYyjF1ot5x9SscdwNr.jpg

与诗人西川在“大自然的和声”前

r7gtzQReL2hybVaCFk2VnfizmNLoa6ATRbNd45SG.jpg

大自然的和声(三联)180x312cm 2012年

  吴味 雷双的《大自然的和声》系列作品其精神意蕴不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无“我”的天人合一,而是“我”的现代主体对自然秩序——也即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建构,形成人与自然的双重主体之间的新的富于现代性的大美“和声”——主体精神力与自然力的对立统一。

瓶花系列

QWUVWZ1yapcryo9LWgX5z0PManNghCE44JD6XO0Y.jpg

光的百合 100x65cmx3 2014年

  生命的存在物——空间形成它的轮廓,时间则充填它内在的质地和色彩。物体的形状就是它们的理由,而那名字就是它们的原型。前者,往往成为我这个画家做出一幅画的触发点,后者,常常被诗人网罗而成为一首诗的内核。

  注目那些作为纯粹现象的事物,享受凝视之乐,用内在的眼眸,去观察常物常景,去洞悉那“秘密”,这时,神秘的蝴蝶就被艺术那致命的网捕捉。

UOhu8LINZkLd6tmA6eVv2N5GvD9Ign8zSqlYVg09.jpg

  2011年深秋导师钟涵先生到我家来看画时说:“你的艺术生活让我想要对你说一说‘感兴’或‘兴感’,它是你艺术生命的发动,由它形成了你从现实生活转向超越性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方式……”就以钟先生的这段话与合影作为结尾吧。

  雷双艺术简历

  雷双,祖籍湖南长沙,生于书香世家。祖父雷恪及伯、叔祖父在中国美术史上被称为“湘史三杰”。现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届创研班毕业,此前中文系本科毕业。

  1996年应美国女艺术家联盟之邀参加在纽约联合国大厦举办的BEIJING AND BEYOND国际巡回展。1999年作品“夜与昼”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颁发的优秀奖并赴华盛顿市参加颁奖仪式。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雷双油画展”,2008年第二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非常花——雷双作品展”。1993、1994年两次在台湾隔山画馆举办个人展,并应邀到台湾讲学、交流。由哈佛大学出版、由美国艺术史学者撰写的《身体的印刻与性别的经典:当代中国的女性艺术》中,有介绍雷双艺术的学术性分析、讨论及四幅艺术作品。本人撰写的文章散见于各类艺术及文学刊物,著有二十万字的《玫瑰.岩石—雷双的话与画》及《雷双.非常花》。

  自1994年始数次参加中国嘉德拍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泰康美术馆、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南京凤凰美术馆、美国CBS NEWS以及WCA、台湾联合法律事务所等及诸多驻华使馆收藏。私人收藏包括中国嘉德、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等收藏家及港台、美、英、意、日等收藏家。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