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雪月苍”林国成个展在杜梦堂(上海)启幕
林国成在展览现场
2019年5月24日下午,“雪月苍”林国成个展在杜梦堂(上海)启幕。直至开幕式将开始,林国成才结束绘画回到展厅,为大家介绍起本次展出的8件作品。 展览既是杜梦堂第二次举办其个展,也是林国成作品首次在上海成系列的呈现。
林国成自小从欧洲古典素描入手,后因游历过程中的便携性,钢笔变成为其主要创作工具。早期他尝试了诸多创作手法,包括卡通系列、数字时代图像特征的“乱码”系列等。但信息工业时代让林国成处于焦虑之中,为了摆脱这种状态,2009年起他搬到北京北边的山脚下,过起一个人、一间房、一个水龙头、一张纸和一根笔的简单生活,而他画面也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确立了以黑、灰、留白为主的钢笔水墨画风格,“仅用线条组织画面,会让我觉得很舒畅,所以就一直持续这样的创作方式”, 林国成表示。
展厅现场
无法容纳的风景 山口待渡 157x 220 cm
一叶扁舟、长袍人物、太湖石、骏马、古诗词,林国成的作品中总会出现一些中国传统书画的常见事物,例如2017年《无法容纳的风景》系列中,林国成根据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以现代人的视觉经验创作了《山口待渡》。
他希望能在作品中,表现无限风景和有限空间之间的矛盾关系,“我们生活在几何形状建筑中,而我将很多自然生活经验与视觉经验真实反映在同一画面里。至于是用水墨还是墨水,每种工具各有优劣,看是否能将它们用在合适的位置。”
将传统变换为当代表现,林国成更多体现在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我从小就喜欢古诗词,旅程中某个触动我的场景,也许在诗词里已经能完全表达出来,但我是将古诗词的意境通过欧洲古典素描画了出来。例如《白驹过隙》中的 ‘暗香浮动月黄昏,落花时节又逢君’。”
展厅现场
另外林国成的作品融合了他对西方艺术经典的深刻体会,又继承了中华两千年的绘画风格,从其线条中便可以看出,既有因为欧洲素描、铜版画因为光而表现的线条交织形状,也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线条的“气韵流动”,其作品的张力和势能则来自两种体系在画面中不断的交融与碰撞。
他认为,西方文化可以形容成太阳文化,当光照射在物体上才有形状,人通过观察形状才获得知识和表达方法。但东方文化中纯粹用线条的节奏,强调非具体形态的东西,“两个体系文化提供了我创作中的更多可能。”
在笔法方面,短小细密的笔触与行云流水般的长线条相得益彰;而在空间方面,艺术家将铜版画对细节的诠释和国画的留白协同作用于由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共同构成的画面。林国成在创作时的自信和相对放松的状态使这种别具一格的融合流畅而自然,没有丝毫的刻意与生硬。
展厅现场
“雪月苍”是林国成亲身经历的心得感受,也是他在艺术创作和审美层面所追求的境界。林国成在自然与城市空间中放空自己,用单色纸本描绘景象和空间的虚与实,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传递给观众:“我想做一个展示,它简单的,不承担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有灰、白、黑,只有线条和关于美的事情。”作品力求呈现他在内心静谧世界中对道家审美的探索,对自然与城市生长的思考,以及对思绪和情感的记录。
月光舞 222 x 116 cm x 2
在《月光舞》中,林国成向观众展现了“雪月苍”的一个片段,也是一份自己内心最珍视的记忆和感受——月色下积雪覆盖的树木在艺术家的骑行中展开了光与影的舞蹈,一望无际的树林幻化成了通往平行时空的入口,似乎连时间都停止了。对林国成而言,绘画的过程就是摒弃外界干扰,静心于内心世界运转的过程。
崖树 三 184 x 114 cm
心动 180 x 110 cm
《形与流 三》、《崖树 三》和《心动》等作品用形态与意象、线条与空间诠释了他对“万物皆相对”的深刻理解。
山海间 235 x 150 cm
这份“自然而然”体现了道家审美思想对林国成创作体系的影响。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哲学体系之一,道家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道”,虚而无形,只因其无处不在。而在艺术家心里,“刹那与永恒,固态与流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答案。一切都是以不确定的姿态,不确定,但又非虚空,这是留给艺术家广阔的领域。如何以一个画面感受刹那与永恒,无所住与生心”。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6月30日。
作者:王璐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