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为配合“超越形式——中国抽象艺术展”我们推出了[艺术+谈抽象]这一专题。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邀请参加此次展览的八位艺术家——陈若冰、冯良鸿、马可鲁、马树青、孟禄丁、谭平、袁佐、朱金石,围绕抽象艺术这一主线,谈论他们的艺术创作脉络、或就某一阶段创作进行回顾,或就某一哲学、艺术问题谈及自己看法及如何在创作中实践。
在后续专题中,我们将对历史上重要的抽象艺术研讨会做一学术回顾,希望在发展中宏观把握问题,在学理上厘清概念、在实践中有所突破。敬请期待!
[艺术+谈抽象]专题:
时间:2016年6-7月
主持:梁爽
编辑:王小泽、李晓华
《超越形式—中国抽象艺术展》专题|绘画是一个漫长而无止境的过程
访谈人:梁爽
艺术家:冯良鸿
时间:2016年6月
地点:冯良鸿工作室
绘画和写作一样,笔下漫溢的不仅是知识更应是心思,虽然性情温和,下笔却也直截了当、快意恩仇。冯良鸿,很早开始画画,再无停顿,1990年后旅居纽约十六载,2006年回国至今已十年,他说他也不知如何就坚持了下来,若不坚持,每个人自身的存在与寂寞又该如何自处。唯有自主而成熟的艺术家,可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经历各种环境的变化并始终保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从趋向极简的书写线条抽象,到他在抽象艺术中个人探索的游刃有余,亦可从作品中窥得其滥觞于多元的尝试。在他的画作中可以看到,更纯粹地表现了生气勃勃而饱含热情的生命状态。在冯良鸿看来,抽象艺术给他带来了多视角的观察和思考,让他更接近艺术的本质。在当下环境中个人的态度和选择,从个体的表达方式中产生出“画什么”和“怎么画”是每个艺术家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需要在实践中有所确立并做出选择,需要自己的解答。
梁爽: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身处纽约——世界一流的艺术生态中,当时在艺术上的想法怎样?再回到国内,这种空间的变化,所思所想所面对的不同,对您和您作品的改变是什么?
冯良鸿:环境变化对毎个人的参照与判断会有一定影响,但对我的改变不是很大,环境只是给我提供了一种方便,比如画画空间和个人的时间。我觉得个人的原本动机基本决定了他今后艺术趋向和变化发展。时间的日积月累可能使思法更明确、更深入。也可能会“放弃”原先的思法,而走向其反面,但我认为放弃和追求在艺术中的意义是一样的。
在九十年代,我除了对极简艺术和艺术中的“坏画”感兴趣外,也对观念艺术中“现成品”的概念有兴趣,尤其是约翰·凯奇的观念艺术“4分33秒”。它影响了我对艺术的思考,改变了我对“创作”本身的看法,打破或模糊了抽象艺术中“观赏”与“观念”的界线。由此,我改变了对形式或风格等问题的看法。当时对禅宗思想中“空”的概念在艺术中所产生的力量和丰富性感到兴奋。梦想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中找到一条抽象艺术道路。那时在绘画上给自己提出的理由是:破坏即形式。一个想法或一种绘画沉淀后打破的状态,可能比构思本身更有意思,这种打破就是这个样子,而不是要塑造一个样子,这种想法到现在还影响我的绘画判断。
文字与涂鸦97-8 142x224cm 1997年
梁爽:从2014年您在中间美术馆做过个展之后,您的绘画有没有小的调整?
冯良鸿:其实,我一直在调整。绘画本身是一个漫长而无止境的过程,我不愿预设结果。绘画是我的生活,是我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把绘画过程称为“植物性的生长”,每一个过程都有多种可能,个人的判断立场也在过程中呈现,形成一种方法和画面。那次个展共展出了60多幅作品,包括“黄色”、“红色”和之前的灰调、黑白画等系列,它们同处于一个展览空间,是一次宝贵的经验总结。作品在展览空间和在画室的观看感受不同,抽象作品更需要在“真空”状态下观看,也就是说需要去除一切附加的、杂乱的因素,使空间纯洁,观看加强。对我而言,个展的作用就好像自己照镜子,许多不同时间段的作品同时呈现出来,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可了解自己的特点,确信哪些是不可缺失的,要继续坚持下去。
作品15-11.200x250cm 2015年
作品15-3.200x190cm 2014年
作品14-3-8布面油画190x150cm 2014年
梁爽:您比较重视哪几点?或者说您会在一些思考的问题中慢慢地把自己的思考呈现。您最近在中间美术馆“超越形式”展览中的这几张作品比较强调笔触,而之前的作品比较突出应对质地的较强。对于绘画中的笔触你是怎样想的?
冯良鸿:在这次《超越形式》的展览中,展出了我近期的几幅作品和之前的小幅黑白画。笔触在小幅面中比较难显出来,同样画面比例的用笔在大画幅中产生的视觉力量是不一样的,而且身体活动范围的限制,绘画难度也增加。实际上,以前的作品也是笔触的堆积和平缓所产生的效果。我愿把绘画中的细节都看作为“笔触”。通过笔触产生“画面形态”和“运动变化”。我喜欢在油彩未干之前进行,等画面干了以后再画第二遍。在创作过程中,笔触间的关系在“控制”和“失控”之间,同时发生,也同时消失。这种矛盾,给予我思考和判断空间,让我乐此不疲。我想用最基本的方法来表现外界物质的丰富性。手绘的笔触始终是直接而不可替代的一种表达途经,自然的强弱虚实,产生了视觉上的“呼吸起伏”。我想,通过感觉和手直接反应在画布上的绘画,这种表达方式不会消失。
作品15-12-1布面油画170x140cm 2015年
作品15-12-2布面油画200x190cm 2015年
作品15-7-2 200X190cm 2015年
梁爽:您能不能再谈一点您今年最近的这个系列。能够感觉到您刮的痕迹像笔触。
冯良鸿:在画的过程中,绘画行为快于绘画想法。我想绘画的时间性很重要,许多具体细节需要时间去感受和确定。从无意识开始到概括成画面,概念隐退,观看加强。具体地说,绘画的过程是颜料和笔触不断叠加和消减的过程,刮痕本身也是笔触,是消减的笔触。这个笔触跟后面用的刷子的笔触产生间隔的时间关系。
梁爽:这就回到了您之前说的破坏和重建的问题。
冯良鸿:好像一种自我搏弈,而画面的产生只是一个片段的纪录。
作品黑白 12-7 布面油画 50X80cm 2012年
作品16-5布面油画200x250cm 2016年
作品14-10-8布面油画200x190cm 2014年
梁爽:您之前说您画面上所有的细节都能记住。
冯良鸿:是的,基本上。我对绘画细节敏感,每个地方都来回像扫描一样观看很多遍,为了能控制细节而不是彰显,画应是整体的,画和画面以外的空间产生关系,最好看的局部也只能是局部。就像你看一块墙的肌理痕迹一样,如果你没有主观的限定,没有边界,没有和边界以外的空间关系,那就只能是局部,很难成为一幅画。
梁爽:您提到对细节和整体的把握,对颜色的敏感和画面上空间物质的理解,(红和黄两幅)在这个稍早的系列中,您对色彩是怎如何考虑的?
冯良鸿:色彩的感受是主观的,我更愿意从心理层面去理解它。我会对某种颜色想透明确了以后,才去调颜色,否则宁可使用黑白。2011年开始,我画了一系列以黄色和红色为主的作品,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特定的明度和颜色个性,和它相对应的颜色也会相对改变。色彩应由对比颜色的作用而产生效果。当我选择了一种颜色,那么,对应的颜色也因此产生。我想要表现的是一种颜色的绘画而不仅是画一块颜色。
梁爽:从您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某种个人的视觉经验,而不是笼统的概念。
冯良鸿:我希望回到直觉,回到“画”与“看”本身。
作品16-4布面油画200x250cm 2016年
作品15-1.200x250cm 2015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