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9-07-15 09:28
良渚古城遗址。 胡徐峰 摄
良渚入遗,一段沧桑历史迎来了它应有的“高光”时刻,也让遗址地杭州引来高关注度。
由文明圣地良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再到穿城而过、通衢南北的大运河,惯于讨论杭州现代活力的人们恍然发现,其更是一座“怀旧”的城市。“怀旧”不仅在于拥有深厚遗蕴,更在于对历史文化的“念念不忘”、保护传承,让“光阴的故事”有了更具魅力的叙述方式。
西湖。 钱晨菲 摄
遗址保护的“良渚故事”
良渚申遗路漫漫,“一槌定音”背后,是一座城的持续努力。
仲夏夜,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瓶窑段的工人正火热赶工,为在亚运会到来前如期通车做最后冲刺。这条杭州交通大动脉在设计、施工中,曾两次为保护良渚古城遗址主动“让道”——路程增加6公里,费用增加3亿元。
这只是“良渚故事”中的一个微小段落。多年来,该市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手段,扎实推进良渚遗址综合保护工程。
因良渚古城遗址地处经济发达地区,过去,曾有约3.6万城乡居民于此生活,30余家矿石厂、170余家企事业单位坐落,噪声、粉尘污染让遗址区一度满目疮痍。对此杭州提出,在兼顾保护区内居民利益的同时,“只做减法,不做加法”。
当地不仅在两年内关停31家石矿,还通过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等改变遗址区“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同时,杭州鼓励保留村落农户自主外迁,对良渚古城内5000多亩农田进行土地流转,恢复水稻、油菜等传统农业,引进轻型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产业,推动产业发展与遗产景观交相辉映。
记者从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了解到,为保护良渚古城遗址,杭州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源要素整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框架和“条”抓“块”保、五级联动的保护机制,最大限度发挥遗产地政府的主导主体作用。此外,《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的发布也足见杭州保护良渚古城遗址的决心。
大运河(杭州段)。 钱晨菲 摄
一湖一河的“杭州态度”
看杭州对历史文化的“念念不忘”,西湖、大运河(杭州段)亦是最佳观察切口。
去年台风季,西湖湖堤岸边近4000株树木受台风影响倒伏,彼时,上万杭州人自发为西湖“扶树整容”。为保护西湖景区内古老的六和塔,杭州在塔身安装了133个感应器和65个棱镜,捕捉古塔细致入微的变化。景区村庄里,整治改造工程如火如荼,旨在保护西湖的村规民约建设落地生根……
“我们要做的就是还湖于民,西湖与城市、人民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的。”西湖遗产监管中心主任杨小茹表示,尊重是杭州对于历史文化保护一以贯之的态度,尊重西湖的本来面貌,尊重利益相关者的幸福感。
讲好同样因水而名的大运河(杭州段)故事,杭州亦是倾尽努力。
大运河(杭州段)是杭州的重要生态绿廊。上世纪中后期,该水系也难避蒙尘的命运——炼钢、纺织等大量重工业企业云集两岸,工业污水直排入运河的比例达67%,运河水质均是劣Ⅴ类标准。
为“还河于民”,杭州累计搬迁污染企业450余家,并建立了完善的四级“河长”体系。2018年该段干流监测断面优良率(Ⅲ类以上)达82%,运河水质实现重大改善。
如今,杭州依托老棉纺织厂、桥西土特产仓库等老建筑、工业遗存,建成以非遗为特色的博物馆群落,不仅让历史建筑重焕生机,也通过活态保护的方式让运河文化浸润当下生活。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城市学研究会理事长王国平曾表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于其固有的特色,即来自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的绿色”是人类生存的条件,而“文化的绿色”是民族精神延续的基因。
历史文化的“城市思考”
保护历史文化,守住城市“记忆”,杭州彰显于点,践行于面。
以历史建筑保护为例,截至2019年上半年,该市已完成主城区范围内364处历史建筑的卫星图精准定点与录入工作。已录入历史建筑在保护过程中涉及违规拆建、破坏损毁情况时,均可通过卫星图系统调出相关联数据,核查违规拆建、破坏损毁等行为的发生时间、破坏程度等基础信息,为管理部门后续的保护执法提供合理依据。
保护历史文化,守住城市“记忆”,杭州立足当下,放眼长远。
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关于其进一步保护、传承、研究和利用工作,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公开表示,要当好良渚古城遗址的“保管员”,持续完善保护规划和管理体系,加强对遗产区的动态监测;当好良渚文化的“研究员”,把蕴藏其中的文化基因、文明记忆、民族精神挖掘好、梳理好、阐释好;当好良渚文明的“推广员”,积极探索和创新活态利用的有效路径,用现代语言讲好传统故事。
而放眼历史文化的守护,做好“深化”“联动”“激活”“互鉴”四篇文章成为杭州官方的态度。
做好“深化”文章是充分运用综合保护和申遗的成功经验,加大散落在城乡的历史建筑、历史遗存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做好东方传统文化元素的活态传承;做好“联动”文章,要切实发挥三大世界遗产的综合带动效应,推动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等串点成线、串珠成链。
做好“激活”文章即充分依托杭州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全景式展现历史文化遗产,提供全方位体验,鲜活展现历史场景;做好“互鉴”文章是围绕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遗产地文旅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等,与更多城市全方位、多层次交流,让杭州文化“金名片”同其他各地遗产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完)
作者:钱晨菲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