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让文物修复这项有些神秘的工作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本次展览中的40件木质器座,由于在历史的洪流中与原配器物分离并饱受创伤,经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木器修护室精心修复保养后,才得以恢复其原有的形貌,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由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吴关老师撰写的这篇文章,结合具体案例为大家揭示了木质器座的修复原则和修复过程,一系列修复前后的细节对比图,便于大家更直观地了解那些稀世珍宝是如何在修复师的巧手下焕发昔日光彩。
《故宫博物院藏宫廷器座展》现场
《木质器座的修复》
作者 | 吴关(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
在我们固有印象中,器座往往作为器物的附属而存在,其坚实的结构用来支撑器物,华丽或朴实的纹饰则是为了呼应或衬托器物。它就是衬托红花的绿叶,抬起房屋的地基。人们很容易在追逐器物之美时忘了器座的存在。但是实际上,器座作为一种功能器物,其在与宫廷器物的结合上有时并不逊于器物,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越了器物。抛开它的功能性,将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来审视时,你会发现这里面无论从形制、材料、工艺、装饰,还是结构、风格、审美、意涵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甚至可以说,它是宫廷各项工艺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但是,历史的发展具有不可规划性,在特殊的年代,人们的认知总是有着相应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会影响到方方面面。同时加上所有物质材料所具有的一定时效性和材料属性,二者的结合就会造成很多问题的出现。本次展览中的40件木质器座,就是这种结合的结果。它们由于在历史的洪流中与原配器物分离并饱受创伤,曾作为故宫博物院院藏资料性文物。后经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木器修护室精心修复保养后,恢复了其原有的形貌,得以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图一 · 散胶开架
图二 · 面板断裂
图三 · 镂雕缺损
这批器座主要为木质的,基本为座托和支架两大形制。修复前这类器物的伤况主要有:开胶散架、变形开裂和缺失缺损等。这主要是由于:一是这些器座尺寸较小,部件之间的连接固定无法像桌椅一样采用榫卯结构,只能仅靠粘接剂进行平面粘接,一旦粘接剂老化就会出现开胶的情况。而严重的大面积开胶就会导致结构完全开解(图1)。而且开胶之后,如果掉落的零部件未得到及时妥善保管,这样很容易造成缺失。二是这批器座基本由紫檀、红木、乌木等硬质木材制成,这类木材是由较致密的木纤维构成,而且纤维排列不均匀,致使这些材料有很明显的力量向性,当木纤维受到温湿度变化的影响时,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缩胀反应,这种反应以不均匀的力量角逐体现出来,从而造成木材变形和开裂的可能(图2)。第三是木材长期处于空气中会氧化,特别是硬木更是如此。氧化会造成木纤维逐渐碳化而变脆,失去原本的强度,加之满雕底座多有向外凸出的雕刻细节,镂雕取料后材料较为单薄,所以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造成缺损(图3)。
依据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要求,针对这批器座的修复我们秉持以下原则:第一是保护为主,修复为辅。首先修复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文物所承载的历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价值,实现价值的有效传承,而不是仅仅为了保证物质载体的完整结实。所以修复不可过度,过度修复就是破坏文物。其次在实现文物价值的有效传承的要求下,修复又是对文物本体寿命的延续,所以修复手段必须是安全的、可靠的,不能对文物造成伤害。第二,坚持有依据修复,绝不做推想式或创造性修复。比如对于需要补配的部分,修复时必须要有依据,有参考资料,有与之形态对应的“对照物”进行比对,方可进行补配,不可自行发挥。第三是必须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即在文物的补配或者重新粘接时,必须坚持运用文物原有的工艺方式,选取与文物自身材料同种类的材料进行处理。比如这些木质器座的粘接介质,文物上一般用的都是手工制成的鱼鳔胶,那么在对其进行粘接时依然运用手工制成的同等材料。同时,如修复的器座是紫檀木的,那么在给其补配部件时就用紫檀木,而且还要挑选与文物颜色和纹理相近的紫檀木来补配。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保持文物信息不被改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文物艺术效果的整体性。
下面就这批木质器座中的典型案例做进一步的具体介绍。
1
紫檀嵌楠木雕拐子纹三连台底座
底座修复前
清理后分组粘接
用线绳固定
清理后分组粘接
底座修复后
此底座的伤况主要为开粘。表现为:底座的面板、束腰、托腮部位全部开胶,结构散架。通过仔细查看和取样试验,发现此座的开粘主要由于所使用的粘结剂鱼鳔胶老化造成。这种老化一是与此种物质的粘结性能的时效性过期有关,二是由于存放过程中灰尘的不断侵蚀造成了其胶性的丧失。除了以上部位外,其他未开粘的部位,其胶质也已经失效。故此,此件器座的修复主要就是更换粘结剂,重新粘合。在粘合之前首先要对部件上的灰尘和老化的粘结剂进行清理。用棉签和去离子水将部件上的灰尘慢慢擦拭干净。对于干结的鱼鳔胶,运用温水浸润,带软化后用竹刀和棉签擦拭干净。清理完成后将部件进行试装,查看是否有变形或缩胀情况不能严合。此件底座有个别局部结合有轻微错位,可以稍作物理整形。待能够完全严合时在进行重粘。粘合时采用先分组用鱼鳔胶粘接,再自下而上整体粘接的方法。在粘合中用线绳固定。胶干后,用蜂蜡进行烫蜡处理就可以了。
2
紫檀叶子形底座
底座修复前
取料后进行雕刻
精细打磨
底座修复后
此底座的伤况主要为缺损。具体为:①雕拐子龙纹牙板有约8厘米长的缺损。②拖泥部位有两处长约4厘米和2厘米的缺损。针对这样的缺损,主要的修复内容就是补配。首先选取与文物牙板纹理接近的紫檀材料。依据原底座的图案,缺口尺寸,整体木纹走向进行取料。其次比对着文物牙板的图形进行拓样,然后对其雕刻手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比对着原物进行雕刻和打磨,并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对照原图案和雕刻手法,以求最大限度的接近原物的雕刻手法和艺术风格。雕刻完成后,新补配的部件必然与原件有颜色上的差距,那么就必须对补配部分进行随色处理。具体为选取天然矿物颜料,对照原件色泽进行调色,在样本上进行试色,试色无问题后再以少量多遍逐渐加深的方法进行上色。这样做可以保证颜色充分吸入,而且色泽自然。随色完成后进行粘接并烫蜡保养。这样整个器座的修复就完成了。
3
紫檀十方如意式底座
底座修复前
取料粘接后
底座修复后
此座的伤况主要为顶面镂雕部分的缺损。具体为:①顶面镂雕如意云纹三处中部缺损,两处整缺。②珠状纹一处缺损。与上例的伤况相比,虽然均为缺损,但此座补配难度比较大。原因在于此座顶面镂雕部位取料单薄,因此伤况部位面积小,接口狭窄,加之器座木质较脆,常规的雕刻补配直接施力于受损部位,容易造成接口的再次崩裂,对文物产生二次破坏。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此座的补配可以采用电磨头慢速打磨的办法来避免对文物的直接施力。具体操作方法为:先取好适当大小和纹路的木料粘接于缺损处,用电磨头慢慢磨出需补配的形状,必须注意操作的速度和手法,避免速度过快造成对残破处的压迫导致其劈裂。此方法相比手工雕刻力度较小安全性高,缺点是因磨头形状的限制而难以进行细致的刻画,那么在用电磨头磨出补配部分大的外形后,可再用雕刻刀、锉、砂纸等进行细节的刻画,此步骤同样需要手法慢速轻柔。缺损部位补配完成后,再用上例所用随色方法进行随色处理,最后整体烫蜡保养。
4
红木几桌式底座
底座修复前
底座修复后
此座的伤况主要有两方面:①如意云纹垂牙的缺失,此伤况可采用上例同样方法进行补配,此处不再赘述;②面板一侧的变形起翘,以及连带造成的束腰开胶。针对此伤况,解决的关键在于将面板用加热整形的办法使其恢复到平整的状态。具体操作方法为:先用布蘸去离子水湿润面板(面板湿润后韧性比较好),然后在一块平面上用两到三个卡子将面板整体固定住,注意卡子与面板间需垫软木方,以防刮伤面板表层。接下来用热风枪开至200度,左右移动均匀加热,保持面板70-80度即可,防止过热导致烧焦变色。在加热的过程中逐渐将卡子收紧,直至其回归平整。固定一天确保其稳定后再拆开。检查面板是否完全恢复平整,如有偏差,可重复上述步骤。面板整形完毕后,清理干净所有开胶部位残胶,试装所有部件,局部接口不合可稍加打磨。调整接口后将所有部件重新粘接,最后烫蜡保养。
《故宫博物院藏宫廷器座展》现场
以上四个例子是针对木质器座常见伤况的修复所做的简单介绍。在实际修复工作中,所遇到的伤损情况则更为复杂多样,应对的修复操作也变得更加综合,难度也往往更大,因篇幅有限,此处不再一一介绍。
过去这些木质器座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而受损,今天经修复恢复其原貌,并通过此次展览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是文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此次展览的特别之处是将器座作为独立的器物进行展示,使以往的附件变为独立的展品,从而带来了人们观看器座视角的变化和对器座重新审视的机会,也为对器座的制作工艺、文化特点、形制风格的研究提供了良好契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观众能够从器座这一小的入口,找到了解宫廷器物制作工艺、艺术风格、文化特点的认知途径,进而提高文物保护的意识,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长足发展。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