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破壳计划|沈采的“多重身份”探讨

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

“破壳计划”青年艺术家发现及推荐平台,旨在关注青年艺术生态,助力青年艺术家成长。本期我们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宋协伟教授、陈小文教授、张文超老师推荐青年艺术家沈采。

沈采   《stay alone together 》影像装置 截屏1

从小组毕设《新维度与新存在》的理性化分析,再到毕业论文《论科幻叙事中的双重身份》。沈采毕业期间一直专注于对“人”身体内多重身份的探讨。Stay Alone Together作为空间影像作品,从材料、媒介、声音、影像以及她设定的一套自己的影像语言,表达了其设定的概念——身体中两个我的共存、博弈、迁就、回避。身份的混乱与交替是当代技术环境下人们面临的新的问题,维持个人第一身份与第二身份的比例,则是当下人类面临的问题。沈采从这一问题出发,通过独特的影像语言,艺术化的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宋协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教授

科幻影响下的双重身份

——关于作品《Stay Alone Together》

文|沈采

我时常在想,我是否是一个人。这么思考的我,有一部分的自己仿佛游离出身体,不受我的控制,也无法知晓。就像二重身,互相感知,互相牵连却永远无法相见。

沈采   《stay alone together 》影像装置 截屏2

我时常在想,我是否是一个人。这么思考的我,有一部分的自己仿佛游离出身体,不受我的控制,也无法知晓。就像二重身,互相感知,互相牵连却永远无法相见。

从小组毕设《新维度与新存在》中我与我的组员一起探讨了在新技术的胁迫下,人通过数据从而可视的新姿态及科技环境中的第二身份,我就开始关注这样的问题。而在接下来在论文《论科幻影响的双重身份》中,我结合了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艺术媒体与科技,从科幻叙事的角度分析了双重身份的产生以及在艺术中的运用。

于是在毕业设计中,我延续了自己对人体内双重身份的关注,通过空间设计,以及一套个人影像的剪辑语言,表达了一个人体内双重身份不断重合与分离的观念。

沈采   《stay alone together 》  影像装置 截屏3

于是在毕业设计中,我延续了自己对人体内双重身份的关注,通过空间设计,以及一套个人影像的剪辑语言,表达了一个人体内双重身份不断重合与分离的观念。

作品名称为Stay Alone Together,在作品名称中Stay Alone与Together是一对反义词,即两个“我”是共存且孤独的。身体里的两个“我”是两个独立的自我,但他们又共存于一个躯壳之内。他们缺一不可,互不干扰地生活着。平常可以被看到的“我”,和无法被看见的“我”组成了完整的我。以床垫这样一个最常与人体大面积接触的物体为媒介,塑造一个两个“我”共同生活的空间。通过影像和声音模拟床垫上身体的不同程度凹陷,表达身体中两个“我”的共存、博弈、迁就、回避。

沈采   《stay alone together 》影像装置   截屏4

其实,在我的创作过程中,床垫并不是第一选择。一开始,我受到大量科幻叙事的影响,比如金敏的《红辣椒》,更倾向于从一个高科技仪器出发,但在创作时为了先构思出基本框架,便选择了我每天相处时间最长的床作为原点。那段时间正好换了个床垫,因为长时间的使用,床的中间产生了凹陷,躺下时总会不自觉的回到那个凹陷处,这恰巧符合我想要表达的“无意识的身份转变”。没有通过仪器产生另一身份的刻意,而是一个无意识的举动让另一身份显现。

我在剧本设计时则参考了激浪派的一种舞蹈,这个舞蹈三人一组,因每两个人有力的作用而连接。我利用这一规则,创造A与B恰巧的无意识的相遇。

为了能让观者融入我的创造的空间,我继续录制了一些音频,包括一个下雨的环境音以及布料摩擦的声音,这塑造了一个真实又过度清晰的环境,当戴上耳机时,观者将会进入到我和我的世界中——摩擦声是哪一个我发出的不得而知,而同一个环境音又表明了两个我共存在一个时空内。

沈采    《Stay Alone Together》   影像装置  

指导老师 :宋协伟、陈小文、张文超

艺术家创作过程

 《Stay Alone Together》剧本

分镜草稿1

分镜草稿2

分镜草稿3

分镜草稿4

《Stay Alone Together》服装设定

《Stay Alone Together》拍摄过程1

《Stay Alone Together》拍摄过程2

沈采作品《日记》系列

沈采   日记10  板上综合材料   50×50x6cm   2018年

沈采   日记11   板上综合材料   50×50x6cm   2018年

沈采   日记12  板上综合材料   50×50x6cm   2018年

沈采   日记13  板上综合材料   50×50x6cm   2018年

沈采   日记14   板上综合材料   50×50x6cm   2018年

沈采   日记15   板上综合材料   50×50x6cm   2018年

沈采   日记16   板上综合材料   50×50x6cm   2018年

沈采   日记17   板上综合材料   50×50x6cm   2018年

沈采   日记18 板上综合材料   50×50x6cm   2018年

沈采   日记19   板上综合材料   50×50x6cm   2018年

我总是尝试着去记忆,就算在生活中保留每一张票据,每一个零碎的物件,当堆砌在一起时,我们还是无法回忆起每一个细节。对我来说,真正的记忆是当所有的事物叠加在一起后,经过时间的打磨后残余的部分。

于是我在去香港和深圳的考察十天中,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完成我的记忆的日记。我每天收集我接触的各种东西,车票、地铁卡、超市的收据、机场的登机牌、路上捡到的芯片,坏了的耳机……每天将他们堆叠拼贴在画板上,然后用胶水固定,用亚克力颜料制作,打磨后残余的痕迹才是我每天剩下的记忆,而这些作品则是我这十天的日记。

——沈采


沈采作品《散光700》系列

沈采   散光700-2(局部)  绢、国画颜料  50×50cm   2017

沈采   散光700-3    绢、国画颜料   50×50cm    2017

沈采   散光700-4    绢、国画颜料   50×50cm    2017

沈采   散光700-5    绢、国画颜料   50×50cm    2017

我从小视力不好,散光700度,但这个事实我16岁才知道。而当佩戴上眼镜后,我发现我还是怀念曾经朦朦胧胧的世界。

在大学的课程中,学习了逐帧动画,当把运动的图层堆叠在一起时,忽然发现这样的一层层影子的堆叠就像是我看到的世界。

时间将存在切割成一个一个画面,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中发生着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我发现我看到的世界的阐释都是依据“时间性”来进行的。

于是我选用透亮的丝绸,用最透明的国画颜料进行绘制,把动态的时间压缩在了每个平面里,将五层叠加,造成虚幻的视觉感受,以此表达我的思考:在时间的尺度里我们真的存在吗?

——沈采

艺术家沈采

1996年12月生于中国江苏

201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本科专业方向数码媒体艺术,2019年获学士学位

2019年考入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at The New School),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获奖经历

2017-2018    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学生奖(三等奖)

2018.01 2017  中央美术学院年度优秀作品奖

2017.05 2016  中央美术学院年度优秀作品奖

 

参展经历

2017.1   2117+ 北京 高更画廊

2017.5   中央美术学院优秀下乡作品展

2018.1   中央美术学院年度优秀作品展

2018.11   碎片—CAI青年艺术家实验室爱丁堡计划

2018.11   未·未来教育实践阶段展览

2018.12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小组毕业设计展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中央美术学院2019年毕业展”



作者: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