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不同的艺术家、嘉宾、实习生以及观众,
A:在这次观展览后,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映像。展示整体性很强,布展到位,整个观看感通畅。丰富的国内外优秀摄影作品使得展览的质量很高。作品内容的选择也能看出组委会的用心。对社会现实的记录,观念作品理念的思考。非常全面。很棒的摄影展。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师生
Q:本届摄影季上,您印象最深刻的展览是哪个呢?为什么?A:展览服务队伍积极专业,定期的展览讲解使得观众与作品的距离拉近。对于年轻摄影专业学习者和爱好者非常的有效。展览内容全面,看到了大量来自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优秀作品。使得展览极具国际性。让观众眼界大开。
A:爱德华·韦斯顿、Josef Koudelka、马里奥的手工银盐作品,看这些原版作品身体好像碰触到了高压电一般。罗洋的Youth,这系列有关青少年生活样貌的次文化影像,画面里年轻人对未来前途的迷惘以及不确定性,微妙的安排在画面当中特别是在脸部的表情上。
A:整个集美阿尔勒的展览,展示了西方历史最悠久的阿尔国际摄影节作品之外,也将属于中国年轻摄影家的作品一并展出,这种东西融合的影像可以让观看者产生更多的思想碰撞。
A:从我参加过的第一届的阿尔勒摄影季开始后,每年我都会来看展,学习和观摩。感觉今年阿尔勒摄影季的整体质量很高。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很多。比如我个人特别喜欢李枪老师的装置作品《我们的记忆为什么总是黑白?》,满地信息的碎片正是暗寓了我们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还有女摄影师提名奖的范西的超现实主义的客厅,有种时间在错位的感觉。今年优秀女摄影师奖获得者罗洋的影像也是令人印象深刻,名至实归。她拍摄的对象都是中国的青年亚文化族群。刚好我写过几篇关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论文,对这个类型作品很感兴趣。罗洋的影像略显精致,力量感不足。摄影史上有个我很喜欢的美国女摄影师叫做南·高丁,她的拍摄对象是上个世纪90年代纽约的青年亚文化族群,影像中涉及大量的暴力美学,伤痕和现场感,视觉冲击力更强。其实今年有人提出了疑问说为什么一个摄影展有那么多的装置、影像和新媒体的作品参加?其实,我觉得这是个很有意义的议题,探讨摄影的边界问题,很值得开个研讨会来聊聊的。
A:展览本身的水准还是很高的,形态也很多元,内容也是广阔。国外的我印象深刻是汤姆·伍德的《妈妈,女儿,姐妹》。作者好像是收集了女性不同时间时间段的照片,两三张作为一个小组并置徐徐展开,有近百年的黑白老照片,也有上世纪70、80年代的街头女性合影,图像内容貌似很简单,仔细结合展览所有的内容很让我感动。也许这就是摄影最本真记录焕发的魅力吧。
《数据地带》也是非常大体量和信息量的作品,这组应该是非常具有当下摄影的一个代表性,作者找到非常棒的选题,用相当长的时间和拍摄数量来拍摄完成,展览现场也设计的特别特别好。国内版块张文心、罗洋、唐晶的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罗洋的作品不做作,直面她眼里的年轻人,每个画面都结实有力让读者很容易看到被摄对象眼里的光,愿意进入他们的世界,非常棒的一组人像作品。
A:这次看展期间很有幸遇到厦门三影堂两个跟阿尔勒图书奖相关的活动,第一天李子健给我们带来了2019阿尔勒摄影节图书奖入围图书的背景介绍,每类书籍展示分类标准,因为书籍有者全球的背景和不同的文化内涵,其实对介绍人的综合要求是相当的高,不过因为子健有着这几年的工作经验,加上充分的准备,让到场者收获良多,个人感觉如果这个版块持续延续应该对三影堂面对大众的影像文化教育会有深远影响。本次看展期间发现展厅人流多数是年轻人,而且是女性居多,感觉厦门三影堂在对当地青年和艺术文化的影响应该是越来越大,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本地艺术家的崛起。
A:今年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的新发现奖得主是来自匈牙利布达佩斯的马修·巴萨(Máté Bartha),展览名为《联系》,创作者从“军事夏令营”这一时空中,提炼出了相当克制的摄影语言,我很喜欢这样的摄影方式。不是做为外来者的猎奇,也没有卖弄的炫技。创作者的“捕捉行为”驾驭了凝视般的观察与审视,给我一种强大的视觉定力。
A:今年的集美阿尔勒增加了两个摄影书导览环节,不同于作品展览的现场导览,摄影书的导览更有针对性和丰富性,更有多样解读,让我意犹未尽。
A:我参与了《印度语汇:从殖民到当代》的布展,整个展览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印度是一个有着非常古老文明的国家,殖民历史对于印度来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长达近百年的殖民历史肯定或多或少的给他们的本土文化和生活带来了不少的冲击。几位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非常个人化的把这种影响表现出来,它不单单是一种自我的表达,更是一种警醒。他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敏感程度非常高,整个展览的涵盖面也很广,从文化、宗教、女性地位、社会风气等不同的角度切入,很有深度也非常有意思。
A:本届阿尔勒的质量很高,法国部分和中国部分各有千秋。法国部分更多的是摄影作品,包括照片和视频,用传统的表达方式关注当代的问题,内容也很多元,其中对于很多当代国际问题有深刻洞见的《数据地带》是我很喜欢的。当代摄影已经越来越打破摄影的边界,展出档案式的老照片现在也成了表达的方式。中国部分的表达方式更多样也更个人化,呈现了中国的年轻艺术家的探索。
作者: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