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0-06-11 11:00
6月12日14:00,清华美院2020届线上毕业展将正式上线,这是在非常时期举办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展览,届时将展出11个培养单位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毕业作品1000余件。其中参展艺术家中,本科生282人,研究生167人。
疫情期间,清华美院通过“雨课堂”、ZOOM、腾讯会议等在内的多种适用的网络教学工具开展线上教学,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师生们已高质量地完成了学院教学目标。而毕业展就是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因为疫情,今年的毕业展比较特殊,在线上进行,为此清华美院专门开发了一套系统,由学生自主上传毕业作品,师生肩并肩,共同搭建了一条虚拟长廊,呈现出实体空间无法体验的视觉效果。
对此,老师和学生都做了哪些调整和努力去挑战并适应这些变化?作为高校教师,又是如何看待这一毕业展新形式的?线上展览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
雕塑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罗幻
对此,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邀请到了雕塑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罗幻,谈谈他对2020毕业季的看法。
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疫情期间,雕塑系的毕业创作课是如何开展的?您是如何指导学生创作的?又遇到了哪些挑战?
罗幻:雕塑的媒介特性决定了其对于形体、材料、空间等问题的探求意识更强。疫情期间,导师和学生之间无法直接进行实体交流,作品的直接性和空间感通过屏幕很难全面判断,这是很大的挑战。雕塑系的毕业创作指导工作其实在上个学期末已经展开了,在这学期中,组织了多次统一线上看稿、论文指导、审查进度等,导师与学生之间单独沟通也很密集。我觉得今年的特殊情况对学生是个很大的挑战,对各位导师来说也一样。
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线上授课模式,对学生们的实际创作有哪些影响?
罗幻:在指导毕业创作的同时,我也负责专业课的讲授,线上授课对于同学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新鲜事物。我在大学时曾经碰到“非典”,当时真的是没办法,基本上是停课的状态,现在可以通过在线的形式进行正常学习我觉得真是很大的进步,当然进步的同时也要面对挑战,如何把教学内容尽量让学生们消化吸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对于毕业创作来说,正常状态下导师都会根据实体作品对各个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甚至直接动手修改。在线的方式则使得这种直接性被削弱了,老师需要大量的讲解、举例、演示,有的时候难免会有点急,当然这种感受是双向的。今年我参加了多场答辩,感到导师和同学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这样的效果不容易。
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毕业展也将以线上的形式呈现,这对学生的毕业创作有何影响?学生的心态如何?
罗幻:毕业展最终呈现形式是线上还是线下也是经历了很多讨论的。在这期间其实很多同学心态还是有些焦虑的,主要担心线上展能不能充分呈现出作品的构思效果,我也会经常私下回答同学们的咨询,通过引导和讲解我认为同学们还是比较快的进入状态,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新展示媒介的了解和表达上。
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学生们又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创作以应对展览形式和空间的变化?
罗幻:学院对展示平台的开发工作花费了很大的心力和资源,确保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同学们的应对还是比较快,据我所知很多人都是临时学习软件技术,雕塑系也专门安排了布展小组解决技术上的问题,目前呈现的效果我也是比较满意的。
刚才谈到雕塑专业的特点,在具体的操作中确实有很多细节要解决:哪些角度最能呈现作品效果、如何进行空间布局才能获得更好体验、多媒体或互动的方式怎么表达……布展组与同学之间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协调。在此我也想感谢布展团队的工作和同学们的努力配合。
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您所带毕业学生的整体创作情况。
罗幻:今年我带了三位本科生,我的主要想法就是根据同学的特点来引导,而不是规定他们要做什么。有一位同学对材料很敏感,生活的感受也比较细腻,身处环境也能够满足对材料加工的需要,他的作品就是用拾来的木头、石头以及塑造的方式实体呈现。
还有一位同学比较擅长操作软件,在平时的学习中看起来比较闷,但思维具有相当的深度,这次他的作品就是用电脑三维成型的方式反映对“宅文化”的思考。
另一位同学的作品则经历了一番大的调整,他在居家学习期间对与父母的关系有了较深的感受,主动改变了原来的思路转入新的创作线索。
另外我加强了对论文的撰写要求,近些年雕塑界对理论的重视和探索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并且我觉得阅读和写作对当代的创作者来说是必备的能力,我为同学提供了一些理论方面的思路和资料,他们也能够在论文的写作中有针对性的思考。
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总的来看,今年雕塑系毕业生的作品就内容、材质、观念等方面较往年有哪些不同?
罗幻:我觉得主要是问题意识增强了,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关注的方向:生活感受、现实思考、语言经验等,而不是泛泛的谈所谓观念,这是很令人欣喜的。
在材料使用方面也更加多样,媒介也更丰富。近年来讨论雕塑的语言方式是个热门话题,一方面你可以从语言出发探索新的可能性,当然也可以寻求更混合更丰富的表达。比如说场域性的展示方式、视频化的媒介语言,都是这些年比较流行的现象。我觉得理论研究也要同时展开,形成更有持续性的创作体系。
朱璞乾同学在山上寻找创作材料,搭建临时工作室
雕塑系朱璞乾同学的毕业创作灵感源于童年时的记忆,他认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展览空间不再只是展示物理空间,也包括场地、观众、历史因素等。
朱璞乾同学在家中就地取材,和父亲一起在山中采集石头、木头,他的采集工作从冬末持续到了初春,山中景象从一片荒芜寒冷慢慢的万物复苏出现色彩,朱璞乾同学的心境似乎随着气候和大地的节奏一样,变得越来越富有生机。
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对于线上展览的未来您是如何看待的?
罗幻:我认为线上展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因为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太大了。本雅明曾谈到复制技术强化了艺术品的展演价值,甚至影响其本质特性,这之后的变化真的如他所料。在线展览显然比本雅明时代电影和摄影的复制和传播效率快得多,但是原作的材料直感和场域效果目前来看还是没法完全通过在线的形式展示出来,线上与线下展结合我认为会是一个大的趋势。
刚才说到观众直感的问题,我在网络布展中也发现某些用三维软件制作的作品在呈现效果上比直接加工材料看起来要好,当然在作品评分方面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经验来判断,但其实对于更广大的观众来说,主要就是看展示效果,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布展技术与方式,也要在教学中增加关于作品展示经验方面的内容。
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对于这一届即将毕业的学生,如果要送一段寄语的话,您想说些什么?
罗幻:也不单单是对这一届同学,我想每一届同学都会面临或大或小相似的问题。就雕塑创作而言,不同的学术方向均有重要作品出现,从事何种领域研究都需要接受知识背景与拓展能力的双重考验,当下的艺术创作是体系化的竞争,仅有一个好的想法是不够的,只有对于自身关注点与职业规划的系统性推进才能让自己坚持下去,不断积累能量。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学科壁垒不断被打破、学术热点更迭频密,这些急速变化使得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难以为继,将院校所学不断深入并发扬光大的单向模式已经难以完全适应需求,分科要更为细化还是综合?创作者应该沿着一个方向走下去还是不断修正和改变?答案也许不尽相同,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拥有自我革新的习惯和能力将成为必备素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