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大象视界】你细品!一把罕见小壶满足你的各种想象

今天我们继续和朋友们一起关注即将举行预展的西泠印社春拍,继续聚焦【中国历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专场】。在上次推送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全球公私收藏中所见唯一的一把刻绘山水的子冶石瓢:


【大象视界】西泠印社春拍:存世唯一的特殊子冶石瓢


大象探访西泠印社拍卖库房


今天我们要为朋友们介绍一件康熙时期的朱泥精品,正如我们今天的标题所言,这件朱泥壶无论是壶形、工艺、落款、著录都堪称是市场所见同类中的精品,甚至堪称是独一无二之佳作,今天我们就来细品!


LOT2337

清康熙·陈行素制片闲堂款朱泥六棱梨式壶

款识:行素(刻款) 

镌刻:片闲堂,行素制。 

出版:1.《荆溪紫砂器》P101,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9年。

2.《紫玉金砂》封二,紫玉金砂杂志社,1993年。 

7×10.7cm

RMB  400,000-600,000


我们都知道,紫砂壶大约历经了五百年的历史,活跃于明正德、嘉靖年间的供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作紫砂壶的名人,大概就是和达芬奇同一个年代了。相传他是宜兴进士、唐伯虎好友吴颐山的家僮,最早跟着宜兴金沙寺的僧人学做紫砂壶。


明 “供春”树瘿壶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但紫砂壶到了明末清初时期,士人的理学审美情趣逐步介入文房清玩的设计与制作,以时大彬为代表的制壶名家的审美趣味,开始从大壶转向了小壶。从以下两款时大彬款紫砂壶便呈现出了这种有趣的变化:


左图:明 时大彬早期大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明 时大彬制朱泥调砂扁圆壶 2018年西泠春拍109万元


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这样记述:“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试茶之论,乃作小壶。”也就是说,时大彬在受到了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1558~1639)的影响后,才开始制作小壶。

明末文震亨(1585-1645)的《长物志》载:“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法者,取以注茶,更为实用”。明代周高起(1596-1645)的《阳羡茗壶系》则记载:“壶宜小不宜大,则今人之爱小者,葢样于此欤。”可见,当时的时大彬等制壶名人顺应了明末文人雅士的饮茶风尚潮流,改大壶为小壶,这种小壶的出现,在中国紫砂壶的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国茶文化源流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来紫砂和书画诗文、金石篆刻融合留下了伏笔。同时,这种文化还随着一批得道高僧传入东瀛,成为了日本煎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黄檗宗大本山——京都宇治市的万福寺


如前文中我们所看到的曾经在2018年西泠春拍拍出109万的时大彬制朱泥调砂扁圆壶便曾经是京都万福寺的旧藏。

1644年,清军入关,中国社会陷入空前动荡,中国南方禅僧东渡日本,诞生了继临济宗和曹洞宗之外的第三大日本禅宗流派——黄檗宗,将煎茶道带入日本的,便是创建京都万福禅寺的隐元禅师(1592-1673),也正是这位隐元禅师,将中国的煎茶道带入了日本。


朱泥壶便是在上述的紫砂壶演化历史背景之下诞生于明末清初时期,朱泥是众多紫砂泥料中收缩率最高的一类泥,制作难度大,因此,成器中以小器为多,朱泥壶虽小但形制丰富,突出文巧与精致。这类茗壶造形规则,不重装饰,特别是器表不铭款,无刻画,忠实于作为茶具的基本功能。在小壶之风盛行下,这种朱泥小品对后世的茶道文化源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今天我们在西泠春拍所看到的这把小壶,则是有着独一无二性的康熙时期的朱泥精品。

在明末小壶盛行之下,诞生了不少经典壶形流传至今,如龙蛋壶相传也是时大彬首创,清康熙·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中述:“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此即为龙蛋壶式最早的记载。此外,如莲子壶、水平壶、虚扁壶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小壶的经典样式,而西泠春拍的这把朱泥壶,则是梨形壶的演变。


元 红釉梨形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明嘉靖 娇黄釉梨形执壶  2017年保利厦门春拍  1552万人民币


梨形壶,因造型类似梨而得名,目前的考古资料已证实,梨形壶早在五代时就已出现,早期的梨形多作酒具及文房水注,但到了元明时期,梨形壶在陶瓷上盛行,诞生了无数经典,到了明末清初时期,随着紫砂茶器的盛行,梨形壶遂风靡茶界,甚至有“手中无梨式,不可言茗事”之说。但西泠的这把可不是普通的梨形壶,而是制作难度极大的六方梨形。


我们经常说,一方顶十圆,六方壶是紫砂的经典器型,其形体明快挺秀,富有阳刚之气,如早期的大彬六方壶、历史悠久的僧帽壶等等,无不诠释了方器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的制器准则。


而西泠的这把六方梨型壶也是方壶中的经典造型,镶身筒成型方式,将泥片逐一裁制成块,再以脂泥相衔而成,棱线明利而毫无僵强削薄之病,融梨式之柔,六角之刚,所谓刚柔并济而臻上乘。


而除了身筒之外,盖、执、流、滴都巧妙的做到了这种方中寓圆的六方形,做工精细,方圆并济,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制作技术,如果由上俯视层层延伸若星芒,构思巧妙,将六方壶的艺术精髓发挥的恰如其分。


此壶胎土甚精美,细砂隐现,色泽亮润。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壶底的款识——“片闲堂,行素制”,三百多年来,朱泥壶壶底的铭文称得上是紫砂文化中的独特现象,而且蕴藏了众多的文化信息。又如《阳羡砂壶图考》记载一件朱泥小壶底镌“大明天启丁卯孟臣制”九字楷书“有晋人风格”。竹刀刻字艺术在一种器物上是如此数量之多,而且镌刻秀丽,大都有书法大家的遗风。从这个意义上讲,朱泥壶上的竹刻书法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载入史册,当然,在欣赏壶刻书法艺术的同时,还留下了众多的历史信息。


“片闲堂,行素制”,款识书法优雅工整,呈晋唐帖意,刻工细腻精准,刀味笔意兼具,耐人细品。


2017年江苏观宇上海首拍

清初 陈行素制六方梨型壶

成交价:63.25万元


“行素”作为清早期的制壶名人,我们可以确切查到他的存在!巧合的是,三年前的江苏观宇拍卖会上,一件落有“丙子仲冬,陈行素制”款的紫泥梨形六棱壶底款刻,壶形相似,大小相仿,底款“丙子仲冬陈行素制”,两者书法风格也十分接近。


我们翻阅明清宜兴丁山川埠紫砂艺人的资料,便发现这位“行素”赫然在列,陈致中(1654-1705),字行素,和另一位跨时代的制壶名人陈鸣远是同时代同地域的名家!观宇拍卖的紫泥六方款识“丙子年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片闲堂”,我们翻阅各种史料,暂时并没有明确的发现,最大的可能,便是当时的某名门望族之堂号,而从历史上看,早期对产自千里之外的宜兴茗壶产生兴趣,并使用收藏的,可能是闽南地区的官吏和商人,这个地区从明代嘉万年间到清初,曾经出现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民间文风大盛,三年一科举,几乎每榜都有人得中士。仅漳浦一县,从嘉靖至崇祯年间就有一百二十人进士及弟。这些人来往于北京与闽南之间,很有可能是他们推动闽南的茶俗与宜兴的紫砂建立了这种特殊的关系。清末施鸿保《闽杂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片闲堂,或许有可能是当时闽南地区的某个望族委托陈行素制器。


2019年中国嘉德秋拍

 清早期 紫临堂制平盖莲子壶

成交价:40.25万元


这种带有堂号款的早期朱泥小壶,公私藏品中十分少见,如去年嘉德秋拍上有一件清早期紫临堂制平盖莲子壶拍出40.25万元。


2015年西泠秋拍

清乾隆·大清乾隆年制款朱泥御制万寿壶

成交价:586.5万元


传世所见清中早期朱泥壶,有的还钤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印款,普遍认为是当时地方官员选供宫廷之器,也可见当时宜兴紫砂制作和清代宫廷的紧密联系。


而在早期朱泥壶中,同时带有名家作者款和堂号款的,更是难得中的难得!如果您买回去这把壶,甚至都可以将它作为自己茶室的堂号了!有明确记载的康熙制壶名家为您定制斋号,这样的茶室可是够高级了。


而西泠春拍的这把六方梨形的难得之处还在于,它带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两次权威出版!市场上这种级别早期朱泥壶还能带有早年出版的,无疑带有巨大的市场附加值!

出版:1.《荆溪紫砂器》P101,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9年。


出版:2.《紫玉金砂》封二,紫玉金砂杂志社,1993年。 


西泠春拍——中国历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专场

拍品总数:158 件

拍卖时间:2020年08月08日晚上7:00

拍卖地点:B厅: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二楼

作者:大象视界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