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画家陈恩惠父女寄情丹青现盛景
——《唐咸阳古渡盛景图》赏析
历史背景:咸阳古渡兴于秦汉,盛于隋唐。自秦朝以来,即有军队驻守,以确保贸易秩序和军事安全。唐朝时码头附近还建有“西市”,来往的商旅马帮、驼队都要在这里歇脚,为西通西域、南往巴蜀的交通要冲,是古代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站,被誉为秦中第一。在渭河两岸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渡口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摆渡为生,父承子业,世代相守。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渡人为乐,坚守承诺,风雨无阻。这就是摆渡人……古渡日夜繁忙,渡船如梭,河面上船夫们桨起桨落的明快节奏、此起彼伏的艄公号子划破长空。极具地方特色的赶船音律将渡口周边的百姓送入梦乡,又在晨曦中将他们唤醒,成为渭河两岸的人们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其情其景被清代邑人魏毓翁编入“渭阳十胜”,名曰“渡头欸乃”。 咸阳古渡几千年,名闻遐尔。赞曰:往来名利之客,络绎不绝。沽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沉浮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烟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歌喧斗草,曲唱采莲。助诗家无限精神,是为一景。咸阳古渡已不复踪影,但却留下了秦中第一大渡的盛名,更留下了千年传唱的《渭城曲》,也叫《阳关三叠》,让人们千古咏唱。(以上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
寄情丹青现盛景——《唐咸阳古渡盛景图》观感
李新昌 宝鸡文理学院教授 文艺学博士
风俗题材绘画多描绘现实中的风俗习惯或日常场景,如著名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明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都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陈恩惠教授的青绿风俗作品《唐咸阳古渡盛景图》,与表现当下现实生活题材的风俗画立意不同,是对关中八景之一“咸阳古渡”,这一人文景观的回想和重构。要重构这一昔日繁荣的古渡口,需要艺术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从有限的资料中,穿过时空的屏障,取民众之像,现习俗百态,并融合不同空间的人物与景观,来重现已消散的往日盛景。作品没有采用传统长卷式构图,而是把目光直接聚焦于古渡口,以丈二长的尺幅将渡口美景尽收其内,显得视野开阔,气势宏大。在人物塑造上,作者以高超的造型技艺,精细地描绘了贩夫驺卒,肩挑背驮;达官显贵,车载轿抬;三教九流,迎来送往;曲艺优伶,弹唱吹奏;妇孺少年,荷塘泛舟。其中更能看到一些骑骆驼的西域来客,骑毛驴手拿十字架的基督徒,以及悬挂“清真”字样旗幡的客栈,这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反映了当时开放、繁荣的社会环境。画中河面蜿蜒曲折,流水汤汤,货船络绎不绝,稇载而归。岸边店铺林立,人流如织,村庄错落有致,柳树荫翳。靠近码头,门阙威严高耸,车马川流。这些景物穿插有度,转换有序,精巧的布局使画面气韵畅达,动势强烈,生动地再现了古渡口昔日的兴盛景象。画作采用青绿设色,使整体情景愈发壮丽华美。这复杂的情景设置,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艺术素养和对绘画语言全方位的把控能力。画中有一小景,颇具趣味。画面左上部河道边停泊一艘酒船,船尾平台上两位客官正在杯酒言欢,岸旁垂柳蓬茸,随风轻拂。这不自觉地让观者体悟到王维名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情景,而“渭城”正是这古渡口的所在地。渡口本也是迎来送往之地,见证了多少聚散离合,或许王维送元二,李白别汪伦的情景,在此地演绎了千百回,时光虽逝而情景犹在。这一细微却富有想象力的情节表现,激发起了观者无限的遐想,也体现出作者借古抒怀,寄情于画的文人情怀。此幅作品以视觉图像与历史对话,与经典作品对话,既是对古渡这一人文景观的回望,也是对家国情怀的歌颂,民族精神的时代彰显。陈恩惠教授在退休之后花费数月时间,不辞辛劳,惨淡经营,呈现出了如此壮丽的景观,着实令人欣喜,这种对艺术的执著精神也令人钦佩。
编辑:红雷 ●投稿或订购作品:请留言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