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社工”化策展人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社区枢纽站之路
王南溟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9年10月20日的“当代艺术上海”公众号。
在我们以前的工作中,策展人主要是指在专业机构比如美术馆,专业项目双年展,或者在中国范围更大一点在画廊中的学术活动也可以有策展人的出现,因为在美术馆不做学术的时候,有些画廊就走到了学术的前列(2000年以后的情况是这样的),尽管它们的目的与非营利的美术馆有区别。当然对那些既不“营利”也不“非营利”的美术馆来说(实际情况似乎就是这样),国有美术馆更多的是这样,相对于那些画廊甚至是打着非国有美术馆的旗号其实欲望上来讲是画廊的机构,那些国有美术馆其实受其运营的干扰而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非营利的运营状况,只是通常在理论上是这样讲的。
但是有一个完全可以说是非营利的领域,这个现在就是称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那是一个区别于国有和非国有美术馆,也区别于全部的商业文化系统。它是政府公共财政下的一种惠民文化公益配套。我们说,这种市民的公共文化生活,如果能与专业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有效地进行合作或者结合,那么从公共文化创新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一种途径。所以说,在2017年我策划主持的“公共文化与美术馆创新”,首先就是提示了这样的方向,紧接着就有了我的“社区枢纽站”的策展实践。
美术馆是通过策展人来展开工作的,而到了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这样的策展人不只是策划展览,同时还要有公共教育的能力,而从新美术馆学来说,随着美术馆公共教育职能的放大,策展人在展览策划之前,已经要把公共教育纳入到他的总体策划中,这样的展览不是开幕了策展人的工作就结束了,而是,开幕后策展人是拉开了策展人项目的序幕,而这个项目包括后面的公共教育策划,这是对策展人的新要求,但这样的要求确实是伴随着美术馆公共发展趋势而出现的,即展览被要求贯穿着公共教育项目,策展人所策划的展览,在开幕式阶段可能是更多地面对专业,而开幕后就转入了面对公众的各种公共教育策划。
“社区枢纽站”呈现的是从专业美术馆到社区的公共教育延伸,在这一点上也是新美术馆学实践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美术馆创新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如何可以寻找到共同点的一种尝试,有一点的实践是有成效的,它让美术馆专业包括了社会学的“社工”专业,这样的一个策展专业不是在美术馆殿堂等着观众来参观,而是在美术馆之外提供美术馆的服务,而美术馆学专业与社会学专业如何结合就要通过实践来探讨,就像我一开始在论述“社区枢纽站”的工作方式所阐释的那样,它不只是一个艺术学的实践,而是更广泛的跨学科实践,通过实践可能会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策展专业——“社工”化策展人,这样的策展人应该是更拥有策展人经验,因为离开了专业美术馆的固有空间,还要有公共教育的才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领域提供出它的专业性。
从社会学的“社工”学科而言,能够启发这样的学习者成为策展人的是,他们开始从“社工”专业出发,找到策展中从美术馆到社区的连接点;当然,如果从“社工”的角度来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原来的艺术策展人专业就需要将策展人的专业策展专业融入到“社工”的专业中,由此,社会学中的“社工”专业可以延伸出一个“艺术社工”,在我们的管理系统中,这种艺术社工的范围本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就具备,其内容本来就是提供给市民生活中的文化和艺术,这种提供除了各艺术门类都需要外,着重点应该是更加地突出艺术工作坊与市民参与,如果是社工化策展人,那么这项内容中同时也吸纳了更专业化的专业人士,他们跨学科地策划配套和提供的艺术专业内容和教育项目,以提升市民公共文化配套服务的专业水准,它在专业传播有着非常准确的专业基础,但却用尽可能通俗易懂和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方式与市民互动和分享,它是一个敞开的市民大学并提供着让这些市民自己选择的艺术活动。
如果要说美术馆的非营利,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形成的领域本身就具备,而不需要我们这样的专业人士常常为了维护非营利美术馆原则而与资本和利益发生冲突,甚至一直期待着国有美术馆做得尽量地非营利一点而实际上又很难。关键是,我们如何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来创新行政管理从而让它在“社工化策展人”的方向上组成新的文化艺术运营系统。这个公共文化政策,政府服务职能更新中所需要讨论的,而且也是美术馆专业管理和策展人专业上的具体策展实践所要面临的课题。原则上,策展人是不能去画廊策展的,去的地方就是非营利的美术馆和艺术中心,但现在美术馆离真正的策展人独立策展的距离很远,看到的情况多为美术馆馆长在自己的美术馆策展,而非营利中心又没有形成,策展的实践对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有机会在展览现场进行纯粹的非营利项目的实践,这么多学策展专业的学生实际上没有实践的空间,所以如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空间和经费作为一部分提供给独立策展人作为活动场所和项目资助,既可以让独立策展人有了实践的地方,也有了在独立策展人领域的新文艺群体的形成。形成新文化群体需要政策和管理上的创新——这是我反复在说的——而不是无条件地自己就可以生长出来的,我也参与过“两新人员”的相关讨论,如何没有这些制度上的创新和提供制度上的保障,那除了极个别极其强悍的实践者可以自由成长外,绝大部分在学院培养的策展人是在专业上的浪费。
这就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到了需要聘请策展人做项目的时候了,或者专门设立策展人项目,由策展人来进行公共文化的内容创新,而打破美术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的两者的鸿沟,而策展人在这种创新下也改变其原来专业为美术馆策展的学科内容与范围,而是跨到了一个社会学专业中的“社工”身份的策展人领域,并且足以在学院中,策展专业开始与社会学合作,形成跨学科的教学和实践,这些都是新鲜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来改变美术馆的单一化模式,也改变社会学的“社工”与艺术学的“策展”两者之间的互不往来。“社区枢纽站”创办只是一个开头并希望是一个引领,其宗旨同样包含了这方面内容的合作和对青年策展人的培养。
长按二维码关注“王南溟跑道”
我们将持续推送精彩文章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就给个赏吧~
王南溟跑道编辑团队
主编:马琳
编辑:滕红琳
跑道编辑部期待您的投稿
邮箱:paodao123@126.com
作者:当代艺术_王南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